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丨《建筑史学刊》2022年第4期目录及刊首语

本刊编辑部 建筑史学刊 2024-04-02



2022年第4期

点击图片 直达订阅


刊首语

Foreword


2022年9月下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举办的第17 次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在呼和浩特召开,线上、线下参会的代表和线上“围观”的听众累计逾万人,体现了学界和大众对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和改造工作的主要对象——近现代建筑的普遍关注。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术年会”,既与我国当前的城乡建设和研究趋势相契合,也标志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汪坦先生重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领域以来,“在经过三十六年的努力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张复合)。


为了呼应9月份的这次大会并集中反映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进展,本刊于今年4月份陆续联系了本领域研究积累有年的几位学者,请他们分别就各自最新、最感兴趣的课题撰写论文,然后结集为专刊发表。此前,《建筑学报》《新建筑》《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等也曾以专栏形式集中刊登若干篇中国近代建筑史的论文。但以整刊登载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论文,继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起步阶段《华中建筑》曾在1987年和1988年两度以专辑形式刊登中国近代建筑史会议论文、慷慨助力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外,多年来这还是第一次,对于在新时期推进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的两个主要栏目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和“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前者聚焦于19世纪中期至1949年间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后者则以1949年以后的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前一个栏目的8篇文章按研究对象类型的不同,可大致分为4 类:宋昆等人的文章《天津洋务学堂的兴起及建筑特征研究》和董笑笑、许懋彦关于国立中央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新校园规划的文章,属于近代校园规划和建设研究;同济大学朱晓明指导博士生合写的《抗战与重建——杨廷宝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实践活动研究(1938—1948)》和《日本建筑师在大连的建设活动及业务转型(1908—1937)》都开掘出此前征用较少的史料从而在建筑师或建筑师群体的研究上前进一步;王若然、青木信夫、徐苏斌的文章《英国工部总署远东分部及其在近代中国条约港城市的建设》和李颖春、孟心宇《法律文书视角下再探上海外滩公共空间的起源》以不同的主持部门入手讨论近代开埠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可归于机构史的研究;其余两篇文章——涂颖佳、徐苏斌关于1900 年巴黎博览会中国馆的研究,和刘思铎、韩猛关于清末新政背景下沈阳近代建筑发展的研究,分别体现了中国建筑形式在近代的“西传”与西方建筑思想和建造的“东渐”,属于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范畴。


后一栏目共4篇文章,其中前三篇都与1959年这个特殊年份有关。赖德霖《构形社会主义的上海:1959年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城市空间、建筑和社会性别》通过对一种特殊的“文本”——电影剧本和剧照进行深读和解析,描摹出新中国初期上海的新建筑、新文化和新制度。刘亦师关于北京站的文章和朱发文、冯江合著关于顺德人民礼堂的文章,都聚焦在当时一种先进建筑结构——双曲薄壳的设计和建造上,但对比二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由于所在地区的不同及其政治、文化意义的区别导致了不同的呈现形式和施工方式。薛求理《香港市政大厦——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发展》的研究时限继续后移,关注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市政大厦,对了解香港现代城市和建筑的发展十分有益。


虽然我们在约稿时除篇幅外并未附设其他条件,但被约稿的学者多年来深耕某一区域或某些研究方向,因此最终的呈现如预期中丰富多样:无论研究论题、史料类型、研究方法、地域分布,还是在展现不同学术重镇的学术传统等方面,都很好地反映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前沿进展。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再进一步思考如何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例如在近代建筑史研究向1949年以降扩展已成为普遍共识的背景下,应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从而有效沟通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近代以来史料开掘指数式增长、基于一手史料的研究俨然成为学术风气之时,是否要适时反思文字史料的失效和失实?针对近代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全景式研究和定量分析也待开展,等等。


除上述两个栏目外,本期在开篇登载两位建筑史学界宿耆的文章:吴焕加先生《建筑之艺术性:形式美+象征性》缕述黑格尔、里德、恩格斯、哈姆林等人关于形式、功能和内容三者关系,讨论建筑形式美的内涵及其概念发展,兼论近代建筑普遍体现的中西融合风格,颇具思辨性;曹汛先生的遗稿《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大胆推测汇刊有多期封面出自林先生的设计”,对这一问题我们希望学界将来在更多新发现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同时,为纪念朱启钤先生,刊载丁垚等整理的《朱启钤诗文著作系年辑目》。此外,本刊去年开辟了“外国建筑文献与案例精选”和“中国近现代建筑案例精选”两个科普性专栏,以其短小精炼、资料性强的特点受到读者喜爱。本期继续登载青锋著《维特鲁威关于建筑是其他技艺起点的讨论》和安芃霏所写《汉口江汉关大楼简述》,便利一般读者了解相关内容。


正当本期所有文章已排定、预下印厂之际,惊悉郭黛姮先生于2022年12月2日病逝,不胜痛悼。郭先生是梁思成建筑史学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直接继承人,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践行当代遗产理论与中国现状相结合、新兴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无论道德风范、学术思想、知行著述、育人育才,皆足垂范世人。先生已逝,精神永存。



本期执行主编 刘亦师


目录

Contents


 建筑理论

建筑之艺术性:形式美+象征性

吴焕加

 建筑史学史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曹汛 刘珊珊 张梓墨(整理)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天津洋务学堂的兴起及建筑特征研究

宋昆 李康 冯琳 孙艳晨

国立中央大学新校园迁建事件考述(1933—1937)

董笑笑 许懋彦

抗战与重建——杨廷宝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实践活动研究(1938—1948) 

吴杨杰 朱晓明

日本建筑师在大连的建设活动及业务转型(1908—1937)

罗文婧 徐鲁强 朱晓明

英国工部总署远东分部及其在近代中国条约港城市的建设

王若然 青木信夫 徐苏斌

法律文书视角下再探上海外滩公共空间的起源

李颖春 孟心宇

布扎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另一种碰撞——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馆设计

涂颖佳 徐苏斌

清末新政影响下的沈阳近代建筑转型途径研究

刘思铎 韩猛

 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

构形社会主义的上海:1959年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城市空间、建筑和社会性别

赖德霖

第一“国门”:北京站营建史考论

刘亦师

5000人大会堂与55米跨度薄壳:从顺德人民礼堂看20世纪50年代钢筋混凝土壳体结构的技术流动

朱发文 冯江

香港市政大厦——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发展

薛求理 邱越

 朱启钤及中国营造学社先贤纪念专文

朱启钤诗文著作系年辑目

丁垚 张墨润 徐凤安

 外国建筑文献与案例精选

维特鲁威关于建筑是其他技艺起点的讨论

青锋

 中国近现代建筑案例精选

汉口江汉关大楼简述

安芃霏



页面展示

Page Display


随刊赠礼

Gifts

2022 年第 4 期赠礼

随刊附赠原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卷共 22 册所有封面原大复制件。



期刊订阅

Subscribe

学刊2023年全年订阅现已开启,点击文后小程序自动进入征订页面,编辑部会在每期出刊后(2023年的3、6、9、12月底第一时间为订阅读者包邮寄送当期刊物;2021年与2022年的全年刊物可通过微店直接购买。

微店连续订阅享受9折优惠。需要开发票的读者请在备注中留下开票信息和电子邮箱。


2022年全年4期

2023年全年4期

2022 年第 4 期

点击图片 直达购刊




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新浪微博/Bilibili/澎湃新闻:建筑史学刊
微信:jzsxkbjb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