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宇舟:朱令案的探究与叩问

江宇舟 千山老余
2024-09-14


(画作来源林林画集)

“朱令案有啥进展没有?”时不时有人这样问起。

目前看,应该没什么新的举动,如有的话,可以想到第一时间就会披露。

最近看到江宇舟先生写的朱令案文章,很有触动。经江先生授权,本号分期发布,大家或许可从中受到某些启发。

来源:知乎作者:江宇舟从那个令人心碎的冬至开始,就想说点什么,看了很多不吐不快,但又想了很多欲言又止。关注了很久,但总怕说不好,对这个案子的阴影实在太深太重。直到个人账号收到推送,终于决定为这个自己关注了小20年、耽误了朱令青春、也陪伴了自己青春的事件,留下这样那样的几段话。既然被问到最理想的结果,首先我想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朱令的人生和家庭已经不可逆地破碎,任何的结果都不可能达到“最”的理想。但只要我们保持对真相的探究与叩问,我认为事件的走向有希望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不是在宽慰所有发自内心关心朱令及其全家的网友,而确实是我的真心话。所谓的理想,也许不是大快人心的凶手归案伏法,而是让这起事件突破时间与空间上这样那样的障碍,让基于现有材料所形成的推理、证据与反思定格,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记忆,让案件中出现的所有光明与黑暗被人们一代代所记取。最后,某些人处心积虑所能修改的,只是一时的结果……只要记忆还在,朱令便是不朽。只要记忆还在,真相就不会泯灭。只要记忆还在,正邪明暗便会越辩越明。只要记忆还在,追求的理想一定能够靠岸。20年对一个人的一生不算短了。作为一个悬案发烧友,关注、推理并和朋友们分享悬而未决的案件,是我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并由此产生这样那样的回忆,从案件中独立出来缠绕到自己的生活与回忆之中。朱令案对我来说是一段特殊的记忆,在网速与画质普遍渣渣的年代,猛然看到这个案子的一瞬间,仅仅是受害人的惨状,就在第一印象中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在最初的一两年我甚至要自己趁着图片加载的缓冲时间快速拉过网页,才敢把文字内容继续阅读。结果我发现,看完文字内容后,给我带来了迥异于白银案、刁爱青案、开膛手杰克、黄道十二宫、华城连环案等等等等流行悬案的阅读体验:心理阴影更大了。伴随着对案件的沉浸体验,我感受到在那种既普通又不普通环境下的恐惧。一方面它确实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可另一方面是不普通的高等学府谈笑有鸿儒、为当年自己深深向往的求学环境中,一片鸟语花香、四面都是笑脸,但冷不丁一个黑手略略撩拨两手搅拌一下,便会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相比起其他悬案的疑凶,这道黑影似乎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更防不胜防、也会更无能为力。当年天涯的激辩更加深了我这种感觉,让我看到了阻碍、推诿、扭曲等等不会带来直观视觉恐惧的行为,如何促成并不断深化事件的恐惧。好几年后,当我终于可以不受恐惧支配坦然面对受害人痛苦的图像后,这些图像以外的黑暗反而在强化着我内心的恐惧。在对这个案子持续关注中,我度过了完整的青春期,并从步入中年,走向深度步入中年。朱令案陪伴着我从青涩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一是可以战胜恐惧向往光明,二是尽可能用理性温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与社会的种种不如意,二者缺一不可。正像当年曾探讨过“生命的可喜在于它不能重来”,这并非是一种欢呼雀跃的狂喜,而是对自然演进五彩斑斓中不可避免会有黑灰夹杂的释然,但对过去黑灰的释然并非是对未来黑灰的放过,而是在知道黑灰无法避免、知道生命不可重来后却加倍昂扬,去珍惜姹紫嫣红、去拼搏光明温暖、去力所能及驱赶未来的黑灰。无为无不为,水善利于万物而不争,可终究要汇入大海,是以不争为争,不以物喜之喜。当这种心态之于朱令案后,我也一直试图把自己打磨成一个把原则藏在心里的温和派,毕竟从小的教育就让我对阴谋论保持本能的警惕,虽然对于善恶的朴素价值观,也让我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带有着浓烈的愤懑,一次次几乎快要相信那大多数人推演的结论。但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刹车,去脑补是否有另外的可能。当我也终于来到北京继续自己的生活,走在以往在网络上熟悉的场景之中,时不时又会代入其中,会不会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人?我们没有掌握的细节?以至于这段时间还和一位好朋友回忆,是否记起2016年那个早春,我们一次闲聊时候还提到一句,“唯一嫌疑人”是不是被冤枉的?是不是还有其他条件下的嫌疑人呢?我个人对朱令案态度的转折点是在看到马里兰大学专家团队2018年发表在《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对朱令头发的分析报告,它的意义在于:1. 揭示了朱令并非两次中毒,而是在两个时间段内持续被投毒!2. 第二波段中毒量急剧陡增,投毒方式转为了口服,已经不可能是第一波段毒性未能排空的余波。3. 在第二波段中毒期间,巨量毒性让朱令已经几乎两点一线,甚至有些日子只能窝在宿舍不出门,两点都做不到了。而这3点意味着,我过去十来年围绕“会不会是冤枉”开的其他脑洞无一能够成立,嫌疑人的范围已经被无限缩小,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她必须要是女性,否则连宿舍楼的门都进不了;她必须有相关知识,在前网络时代就知道用铊投毒;她能够有条件不受限制地接触到铊盐,从而完成跨度半年的持续投毒;她熟悉朱令宿舍内部和朱令本人,从而有条件直接接触到朱令的物品并找到投毒的时机;她可以持续观察朱令的反应从而控制投毒的节奏;她甚至还要能够掌握朱令住院、确诊乃至报案的时间节点,知道朱令宿舍五一出游安排,从而对关键物品进行行窃……需要补充一句,恰恰是十几年前当事人们纷纷下场进行的辩论,说明物化班绝大多数人都确实对铊不甚了解,更不用说还能有条件接触到铊(除了那位加入课题组的“唯一嫌疑人”),这进一步缩小了嫌疑人的范围。当然,即使到这一步,我依然愿意为“唯一嫌疑人”多想一些,如果真的不是她呢?又要满足什么条件?那就是在满足上述一系列条件的情况下,还要继续满足:她要有足够合法合理的身份,能作为外来者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持续地进入宿舍楼、进入朱令宿舍;她也要有除了课题组以外其他的条件,能够像“唯一嫌疑人”后来引导她哥哥拍录像时候那样,精准进入实验室精准找到存放铊的那柜那盒,或者说有其他途径能把铊直接带入学校、带入宿舍;她还要有足够多的办法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一次次绕开所有舍友的眼睛去完成各种投毒,并且事后开展盗窃;最重要的是,她要在做完这一切后,引不起任何人的怀疑,在日后这漫长的30年里没有一个人回忆得起她的存在,尤其是能够躲过“唯一嫌疑人”及其家族的怀疑,要知道他们当年可是能在调查环节改变一些流程的,要知道如果他们是无辜的,他们对真凶的探求一定会不亚于朱令父母……回到本文开头,我为什么会说看到某些评论一次次地不吐不快,我觉得有些辩护的逻辑问题太大了。不该是因为某某某在某件事上说错了,所以他也可能是嫌疑人。或是直接证据都丢了,你们怎么搞有罪推定。而是像这样借助现有的证据、技术的进步,再回归那些当事人的证言,我们来检验一下这个罪犯要实施这样的犯罪,要具备哪些条件?如此过滤之后,“唯一嫌疑人”还是不是货真价实的唯一?我还记得那天,我推理到那一刻看向天空的心情。时间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有些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会随着时间流逝中的七嘴八舌而渐渐扭曲,但也会在一代代的叩问里被长长久久地记录,在时间中留存的记录还会被一代代继续审视、比较进而叩问。而一旦时间有幸和技术进步迭代之后,有些本该消失的事情又会变得清楚许多,我们可以在这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条件的过滤,缩小到达彼岸的时间与成本。而彼岸,就是真相。(未完待续)互为备份    各有内容

情怀守望⬇️读者至上


END(点击蓝字即可浏览)


朱令丨令爱涌动的不老红颜没人敢负责,这是社会的一大悲哀施一公:这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还原华国锋:关于华国锋的若干史实刘统:当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真正原因(深度好文)


不“解”之缘

一“点”不远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千山老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