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百年揭秘:汪精卫的是是非非
被逮口占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粼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其中,“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尤为慷慨激昂。
这首诗被人带出去,全国革命党人得知了汪精卫的事迹,争相传诵,汪精卫也成为全国革命的偶像人物。如果他真的就此“引刀成一快”,其历史地位应该不次于宋教仁。载沣本来也是想要将汪精卫斩首示众,但经肃亲王善耆(女间谍川岛芳子生父)的劝说,改为将他终身监禁。1912年溥仪退位之后,汪精卫获得自由。汪精卫出狱之后,获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一直倾力培养他,大有让他继承衣钵之意。 孙先生1925年病逝之时,遗嘱也是汪精卫起草润色的。那么,为何汪精卫从一个为众人称颂的“少年英雄”、为革命先驱器重的青年才俊,最后变成一个为人唾弃的汉奸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汪精卫叛变本身,是个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将错就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汪精卫本来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及时止步,但是性格上的软弱,和对“成就一番大事”的飘缈憧憬,最终让他成为了被人唾骂千古的大汉奸。你如果细细品味这个过程,就会发现,这与他昔日刺杀载沣未遂被俘后的变化,简直如出一辙。当年汪精卫进京刺杀载沣,是因为革命党数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当时内部分裂正闹得如火如荼。1909年9月,陶成章甚至联合南洋革命党人,起草了《南洋革命党人宣布孙文罪状传单》怒斥孙文欺骗同志,贪污募捐费用。然后重建昔日并入同盟会的光复会,与同盟会分庭抗礼。1911年,宋教仁等人宣布建立“同盟会中部总会”,驳斥了孙中山只专注于在广东一带发动起义的战略构想,准备在长江流域大展拳脚。革命不仅缺乏统一领导,而且经费极度匮乏,穷到尿血,同时外部又有梁启超这些人阴阳怪气BB什么同盟会都是离线革命骗人送死。所以汪精卫大受刺激,决心做一件大事扭转乾坤,这就暴露出了他性格上的第一个缺点:冒进情结严重。
今天你应该知道,速胜论与投降论其实是一体两面——因为没法速胜怎么办?那不就只能投降了吗?
忧来如病亦绵绵,
一读黄书一泫然。
瓜蔓已都无可摘,
豆箕何苦更相煎。
笳中霜月凄无色,
画里江城黯自怜。
莫向燕台回首望,
荆榛零落带寒烟。——汪精卫·有感·民国纪元前二年北京狱中所作扔炸弹的时候是“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被抓了之后是“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带寒烟”。心态上的变化一目了然,这也为他日后投敌做汉奸埋下了伏笔。当然抛开性格上的缺点以外,汪精卫最大的问题,是过于依赖政治手段来掌握权力。这与蒋介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蒋始终重视军事权力,并将其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最大法宝。1928年老蒋下野,次年卷土重来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趁着何应钦外出打猎的机会将其撤职,重新掌握了以黄埔军为主力的北伐第一路军。随后将其改编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由老蒋亲自兼任——这种突然袭击褫夺军权的故事,当年老蒋在自己结拜兄弟、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身上也发生过一次。所以说人是有路径依赖的。汪精卫的路径依赖,恰恰就是搞政治斗争、借助外国势力上台。当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汪精卫作为总理遗嘱的起草者,心态上经常以“总理的继承人”而自居。但是在国民党内部,实际上的二把手是胡汉民——孙中山当时是广东政府的“大元帅”。他去北京之后,胡汉民是“代理大元帅”,同时胡汉民还是国民党的组织部长,政治地位如何,一目了然。但当时为国民党提供援助的苏联人,经过考察后认为胡汉民“难相与”,所以决定扶持汪精卫与蒋介石。让这两人一个管党,一个管军。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左二)、宋美龄(左三)、张学良(左五)、杨虎城(左六)等合影
对蒋介石来说,西安事变固然让他失去了彻底“剿共”的机会,但也让他在政治上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多年以来,他与汪精卫始终坚持反共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两人都是大革命的背叛者,不反共则无以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然而西安事变给了老蒋另外一个选项,他可以通过抗日来重塑自己的合法性,重新凝聚政治共识,但问题是……问题是汪精卫一系,之前是在对日问题上唱红脸的那个!这就很™的尴尬了。老蒋之前在对日问题上唱的就是白脸,两人一个在军事上装强硬,一个在政治上寻妥协,这一套玩得很溜。本质上老蒋在这一阶段属于顺水推舟,将明面上大部分担骂名的活撇给汪精卫,自己在后面“把精力用在军事上”。汪精卫虽然一定程度上洞悉了老蒋的谋划,但是由于对日外交问题是他为数不多的能抓住的要务,所以他也断然不肯放手。在挨骂与彻底丢掉权力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当然这骂是真的没少挨。【中政会举行会议,列席者群向汪质问外交政策,汪每答一词,驳者以十词责之。向例会议期间,仅为二三小时,而是次则延长至六小时。其首先开口骂汪者,即为监察院长于右任,一切毒语,无不尽行搬出,以为骂的资料,语语夹杂汉奸卖国贼之声。继于氏发言者,则为念佛的戴传贤,骂汪之语,极为凌厉,虽未具十足火气,但亦等于金刚怒目,此殊出人意料外也。又次则为孙科发言,孙变其国语腔调而操粤语,略谓诚不料以一二小人公然卖国,语至愤慨时,击桌助势,致敲碎桌上茶杯,且其大骂时,虽未指出汪名,惟每以目视汪。最后则为焦易堂指汪之名而骂,谓中华民国不是尔汪某一人的,如要卖国,我焦某不能听人所卖……其慨恨可想而知】不过挨骂归挨骂,有时候老蒋的人把他骂了,他还是要阴阳回去的。戴季陶(后排左二)和孙中山等人合影
比如说老蒋儿子的爹戴季陶对他拍案大骂,他就还了回去:事情弄到这种田地,都是你们的蒋先生,不能独怪我。蒋介石不是没有想过干脆把汪精卫踹下去的事,但大伙应该都知道,1936年日本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二二六事件”。在“二二六”爆发之前,1935年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分歧,已经大到双方开始进行肉体消灭了。1934年日本陆军军务局长永田铁山进行人事调整,把皇道派的几员大将都给挪到了不重要的位置上。然后1935年皇道派军官相泽三郎上门送温暖,拎着刀在陆军部大楼里把永田铁山给砍死了……所以老蒋一合计——不行,吸取教训,我还得让汪精卫在前面挨骂,没有比这大哥更合适的靶子了。【决计留汪,以倭有永田之案,我之政策,不可骤变,故对内对外政策,惟留汪为唯一枢组也。——蒋介石】所以在1936年以前,汪精卫与蒋介石的合作是有十分牢靠的现实基础的。但是在1936年之后随着胡汉民的暴毙、西南问题的逐渐解决,和西安事变后全国统一抗日战线的渐渐形成,蒋介石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都有了极大提升。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西安事变让蒋介石认清了大家真正的想法更倾向于抗日而非媾和——永田之案随后就是二二六,鬼子那边殷鉴不远,难道这次侥幸逃脱了,还真的要等到下次来个更大的?老蒋决定转向,对汪精卫来说可谓晴天霹雳,因为这意味着老蒋再次转身,把他单独甩出去了。汪精卫在1935年遇刺后留洋疗养,实际上一直试图把对日媾和的骂名转移到老蒋身上,然后利用老蒋与西南实力派及元老之间的矛盾待价而沽。总的构想就是,让大家意识到只有自己能够充当党政外交方面的润滑液,然后主动请自己复出顺便做出让步。【(若能想起我)困守空城,安定时局不是容易……我归后或可做事。——汪精卫】结果西安事变后,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联共联俄之呼声卷土重来,一向与蒋介石不对付的各地实力派,也在“团结抗日”的呼声下站到了老蒋一边(当然,前提是蒋得承认西安事变中作出的联共抗日承诺)。于是汪精卫前后左右一看……我被孤立了!?不需要我润滑了??对汪精卫来说这堪称史诗级大危机:这次三中全会宋庆龄这些人都回来了,如果清算当年反共那些破事,老蒋手里有枪又暂时是大家认同的领袖人物,八成是安全的;我™作为革命关键时刻补上最后一刀子的人,那估计就要被献祭了!所以汪精卫垂死挣扎,一再渲染反共与议和的重要性。到1938年抗战到底、与小鬼子一决生死已经是一个没有任何讨论空间的政治议题了。
成百上千万条命填进去了,你说和平就和平?而且以前北洋时代那种孙中山振臂一呼,带着几十个议员和骨干跑到上海或者广州另立政府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但凡你汪精卫能有这个号召力,能让蒋介石这些年玩成这样?最关键的是,这次战争并不是以往民国时期的军阀内战,而是中日之间的亡国灭种之战,你汪精卫怎么能确定日本人不会忽悠你呢?但是对汪精卫来说,他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与其看着老蒋一天天褫夺自己的权力,不如一把show hand,跟着日本人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这与当年刺杀载沣时的心态如出一辙;而当他自以为与日本谈妥了条件,奔赴上海之后却被塞了一份比最初密约过分百倍的“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然后旧事重演,梅开二度!当年汪精卫刺杀载沣失败,在监狱里被满清感化,现在在上海继续被日本人感化!汪精卫与东条英机(左三)等
这厮看到新的条约内容后,先是流泪唱高调,说自己要“停止和平活动,发表一个声明然后去法国”。
结果日本特务“梅机关”的负责人影佐祯昭巧言令色,登门与汪精卫对坐垂泪,一通“话聊”之后把汪精卫给感化了!【……但汪精卫没有搬家,而是继续留在愚园路。他召集所有代表们开会,说明他与影佐的那次谈话,还专门提到影佐流泪。他说:看来影佐还是有诚意】到了这个时候,连高宗武、陶希圣这样的反共亲日分子,都发觉不对伺机跑路了。汪精卫愣是留了下来,说真的这只能用缺心眼来形容了。(点击蓝字即可浏览)
不“解”之缘
一“点”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