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传头条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列宁新闻思想与实践”研讨会

会议摘要



2022年4月30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列宁新闻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列宁思想研究》课题组承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分别致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出席会议。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列宁思想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程曼丽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八位专家作主题发言,全国部分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的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现场


会议内容



01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及线上参会的老师同学们表示欢迎。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发展过程,列宁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在苏维埃的本土化实践,形成了列宁新闻思想;各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每一个枝蔓和每一环节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都非常重要。程曼丽教授带领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列宁思想研究,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本次两院联合主办研讨会的特殊意义在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科是相互融通的,两个学院正在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做准备,期望未来能够紧密合作,以及得到兄弟院校新闻学科同仁们的大力支持,携手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共同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发展



程曼丽教授主持会议



陈刚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很高兴能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研讨会,这是两院深度合作的具体体现。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要建构中国自主性的知识体系,这对于我们当前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程曼丽教授的重大项目研究和陈力丹教授承担的国家教材委员会新闻学分论的撰写,都是构建中国自主性知识体系的创新探索。

周勇院长还分享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两点思考:第一,解决脱虚向实的问题,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传承,又要将其与中国的理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逻辑清晰的,系统、纵深的体系。第二,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自觉回答‘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



周勇教授致辞




02

八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

01

四川大学讲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老师的发言题目是《列宁党内思想自由交流的理论与实践》。陈教授从马克思开创党内自由交流的民主传统讲起,介绍了马克思有关国际思想交流的经验与论述;重点梳理了列宁作为第二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俄国开展的政治活动及其思想发展脉络,特别指出列宁所倡导的党内思想交流应由小组习气向党性自觉过渡。陈力丹教授最后阐述了党内思想交流的原则,认为如同列宁指出的,党内思想自由交流是在党性原则下的讨论和批评自由,目的是实现党的行动一致。




02

广西大学特聘君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老师的发言题目是《列宁党报思想与人民报刊思想的统一》。郑教授从四个方面,即列宁党报思想和人民报刊思想的统一性、人民报刊思想的内涵、党报与人民报刊相统一的内在逻辑及重要性,以及这一思想的当代意义系统梳理了有关列宁党报思想与人民报刊思想统一性的问题,认为列宁始终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即党报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要依靠群众办报。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列宁党报和人民报刊相统一的思想,并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思想。




0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永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苏维埃建设初期列宁有关新闻事业的观点》。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发表过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设的观点,在俄共(布)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都有体现。赵教授的发言以俄共(布)三次代表大会有关报刊的决议为线索,从改善报刊工作、反映实际生活、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列宁对西方报纸歪曲报道的批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出现的报刊问题及解决等方面,梳理了列宁在苏维埃初期有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设的观点。




04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列宁的报刊“红黑榜”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邓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马恩列论“榜样的力量”;第二,列宁的报刊“红黑榜”观念在中国的传播;第三,中国共产党报刊“红黑榜”观念的影响;第四,新中国成立后“红黑榜”观念的实践。他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家级报刊到地方报刊进行详细的爬梳分析,阐述了列宁报刊“红黑榜”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05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邵飘萍对列宁思想的研究与传播》。陈教授从三个方面,即“五四”运动前夕、流亡日本期间以及《京报》复刊后,阐述了邵飘萍在列宁思想的研究与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他认为,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中,邵飘萍最为重视和肯定的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对于列宁思想的系统研究也使他在《京报》复刊后更加积极地传播马列主义,旗帜鲜明地支持苏俄内外政策。




06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党性原则与群众道路:列宁新闻思想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发展》。他从历史场景与发展过程的角度,对《新青年》《共产党》《劳动界》等报刊群众路线的萌芽、基层组织化以及通讯员制度的建立过程进行梳理,由此理解延安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进而围绕文化传播的政治性、沟通功能、组织功能;新闻理论建设要重视动态实践;以“政治家”的视角来观察“政治家”的言论等问题展开探讨。




07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慧瑜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列宁新闻思想中的“生产宣传”:以晋鲁豫<人民日报>中的生产报道为例》。他认为,生产宣传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一是列宁的新闻思想,二是解放日报改版的影响。他以晋鲁豫《人民日报》生产报道为例,分析了由此形成的基层传播经验,认为借助党报、党媒参与社会发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第三世界的“发展新闻学”,在融媒体时代对于加强基层媒体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8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贾乐蓉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关于列宁出版自由思想演变的考察》。她在发言中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即1905年之前、十月革命前夕、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出版自由思想的演进及特征。由此得出三点思考:一是列宁关于出版自由的思想是伴随其政治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并且主要是服从于革命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二是列宁强调出版自由物质基础的重要性;三是列宁关于出版自由与阶级联系的观点始终没有变化。





END

最后,邓绍根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今年是列宁诞辰152周年,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可谓恰逢其时。他用三个字来概括研讨会:一是“高”,即会议规格高、境界高、学术品位高和领导高度重视;二是“精”,即小而精,会议不贪大求全,而是聚焦问题、充分研讨;三是“深”,即各位的研究思考开掘深入,论证绵密,言之有物,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发现。总之,本次研讨会很有意义,它传承了老一辈学者精读原典的精神,在研究视角、方法创新方面做出了示范,对于今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将具有深刻启示和推动作用

撰稿 | 赵君香

图片 | 魏嘉萌

编辑 | 吴冯晓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