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新掌门郑驹:3岁全托,高中出国,临危受命能否稳住400亿商业帝国
⇅点击上方蓝字
每一个有商业梦想的人都会关注我们~
3月23日,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第十届董事会第四十次会议以 11 票同意,0 票反对,0 票弃权的表决结果,审议通过了《关于选举郑驹先生为公司第十届董事会董事长的议案》。这意味着郑永刚之子郑驹,正式接棒掌舵这个市值近400亿的新能源企业。
惋惜和痛心之余,企业由谁来接班一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如今谜底揭晓,也是意料之内。此前,这位90后接班人郑驹曾表示:“我将接过父亲的旗帜,把杉杉建设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化高科技企业。”
杉杉股份2022年财报目前还未发布,可以看到的是,2021年,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151.9%;归母净利润33.4亿元,同比大增23倍。
截至3月24日收盘,杉杉股份总市值为396.20亿元。据了解,2022年,杉杉股份偏光片全球市场份额增长至29%,全球第一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人造石墨出货量突破20万吨,市场份额达16%,蝉联全球第一。
目前,杉杉股份已完成国内7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产能布局,在内蒙古包头、四川眉山和云南安宁分别规划10万吨、20万吨、30万吨一体化基地,规模优势未来3年将全面释放。在硅基负极、硬碳负极等新材料领域,杉杉股份也已实现相关产品认证和量产。
今年3月,宁波杉杉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开工,总投资50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年产4万吨锂电池硅基负极材料,项目2024年部分投产,2026年全面投产。
杉杉股份在公告中表示,郑驹担任董事长,标志着杉杉股份迈入发展新阶段。
郑驹出生于1991年,三岁时便开始上全托幼儿园,高中出国读书,直至读完大学毕业回国,随即进入杉杉企业,先后担任多项要职。
2015年,郑驹就出任杉杉控股总裁,负责投资、医疗、旅游等业务,并重点参与杉杉锂电池业务的决策管理。
2018年2月,郑驹出任杉杉集团控股股东杉杉控股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2019年9月,郑驹出任杉杉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副总裁),后于2020年1月升任杉杉集团总经理(总裁)。天眼查显示,目前郑驹在59家企业担任法人,67家企业担任高管。
作为杉杉系“企二代”,郑驹在2022年开始涉足私募基金领域。当年3月25日,杉杉控股旗下上海士竑科技有限公司出资设立宁波东方景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郑驹为法定代表人并担任董事长。
根据备案信息,宁波东方景星的关联机构一共有三家,均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实控人也都为郑永刚,并且最早的一家成立于2011年,可以看出,郑永刚在股权投资市场早有长远布局。
郑驹在股权投资、资本运作上也不落人后。除了宁波东方景星,郑驹还担任多家投资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中不乏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成员——上海贤逸投资有限公司。而他所投企业的股东名单中,出现了进行金融创业的宁波老乡楼军龙,其曾表示,宁波民间资本雄厚,投资意愿浓厚,金融创业市场前景巨大。
不难看出,郑驹在按照他父亲设定的路径上不断成长,但是面对父亲的突然去世,郑驹带领的杉杉股份能否依然按照郑永刚设定的战略框架顺利前进,不少人对此发出了疑问。与此同时,从财务数据来看,杉杉股份目前或面临着发展的特殊点。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8.4亿元,同比增长0.82%,归母净利润为22.08亿元,同比减少20.37%,基本每股收益为1.019元,同比减少40%。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为10.855%,同比减少9.85个百分点。
接班百亿商业帝国,新任掌门人郑驹将面临哪些挑战?能否担起企业重任,带领百亿杉杉继续向前?
“作为杉杉股份接班人,挑战和机遇同在。一方面是杉杉在锂电池材料、光学材料领域根基深厚,无论技术储备、管理模块都走在行业前列,而且已经形成一套标准化体系,这都是企业拓市的优势和机会,目前这些优势也不会因为掌门人的更换而发生大变化。另一方面,现在所有人都在观望郑驹上任后表现如何,首先他要保持稳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管理风格和发展战略。同时,他还需要给企业内部、金融机构、上下游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等建立信心和良好预期。”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指出,各方观望者留给接班人的“表现期”不会太长,大概在3个月到半年时间,而接班人的“表现期”也将一定程度决定未来他在企业的胜任度以及公司竞争力。
“也不要给接班人那么大的压力,很多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要给予他们信心和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杨轶清特别举例温州的泰昌集团接班案例以兹鼓励,与郑驹接班如出一辙的张鹏飞,20年前因父亲张贤瑞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去世,他临危受命接任泰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当时只有18岁。如今20多年过去了,泰昌集团的规模增长20倍,已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再过20年,郑驹或将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关注“浙商杂志”视频号
杭州上城区登顶!这不是官方说的,这是16277家企业评出来的
萧山第一,余杭未能进前20,上规模民企调研报告透露了什么信号?
文丨《浙商》全媒体记者 陈晓
编辑丨徐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