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大土缸,一具破车壳,一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何以让一众浙商大佬纷纷赶来?
点击上方蓝字
每一个有商业梦想的人都会关注我们~
十年时光凝作胶囊,12月13日,浙商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典举行。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盘石集团董事局主席田宁、力高控股集团董事长陈晓军等逾百位标杆浙商、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炉论道,共忆浙商博物馆十年与浙商文化传承发展,共话浙商更高质量“走出去”的过去与未来。
或许,温州人叶文贵的名字在如今已鲜为人知。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研发电动轿车,被称为“中国民间造车第一人”。博物馆一隅,一具破旧的红色玻璃钢车壳无言,却讲述着一段属于温州人叶文贵的,失意却值得尊敬的故事。
叶文贵是苍南金乡人,曾有着“温州第一能人”的美誉。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万元户成为财富的代名词时,他已坐拥千万元资产。
1969年,19岁的叶文贵到黑龙江七台河市插队,发现关内和关外土特产差价很大。国家号召致富时,就顺便做起了生意,和几名老乡办起了锹柄厂。到1978年回乡时,他已经是万元户了。回乡之后先后创办了轧铝厂、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薄膜厂、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等6个厂,而且办一个火一个。
1988年,已成为千万富翁的叶文贵,开始实践自己在东北当知青时的造车梦,那时的叶文贵不像是一名商人,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当时,汽车离普通百姓非常遥远,然而叶文贵敏锐地意识到,汽油将会逐渐紧缺,环保和新能源开发势在必行。他开始摒弃一切俗务,淡出人们视线,专心造车。
1993年,他研制出首辆混合动力小轿车样车,这在中国是第一辆。这辆车一次充电可以行驶200公里,最高时速每小时80公里,并且还可以用汽油做动力。值得一提的是,该车95%以上的配件都来自温州本地,可谓是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一辆车。
但最终因为财力、配套设施以及市场等多方面原因,1995年他的造车梦破灭,项目中止。千万财富散尽,只留下一台红色电动轿车,如今依然摆放在浙商博物馆,诉说着这个始于激情终于悲情的感人故事。
创新难免有失败,但创新精神永远不死。在浙商博物馆里,不仅留存着一代浙商风云人物起于微末的见证,也珍藏着无数属于浙商的曲折。或许是浙商博物馆存在最大的意义!
杨轶清说的:“这时代的节奏很快,有时如果不记录,十年前的事情也会变得模糊,甚至被遗忘。我们记录下来、保存下来,争取再提炼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未来也有本事赚全球的钱
“我想,我们浙商从前有本事赚全国的钱,未来也有本事赚全球的钱。”汪力成至今记得,上世纪90年代,浙商开会时大多讲方言,彼此之间最多听懂一半;而今,绝大部分浙商都说普通话,“讲方言时,我们只是浙江的浙商;讲普通话时,我们是全国的浙商;未来,我相信我们有一批浙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都能讲的66的(流利的),那我们就是世界的浙商了。”
现场,还举行了浙商新时代“时间胶囊”封藏仪式,要求与会嘉宾将自己对未来五年的梦想和愿望写下来,分别装入单独信封,统一封藏在特制的“时间胶囊”里。相约五年以后,也就是改革开放50周年时由本人开启“时间胶囊”。
汪力成没有说他信里的具体内容,“但我的中心思想就是,祝愿浙江的浙商成为中国的浙商、世界的浙商。”
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也分享了万丰“走出去”“引进来”的故事。她谈到,万丰10年前就走出去了,“2013年,我们跟随‘一带一路’的步伐,在印度、捷克、奥地利等国家布局产业。以印度生产基地为例,它现在效益不错,也占据了印度细分市场50%的份额,2022年还被印度一所大学商学院选为案例教材,进行宣讲。”
“明年,万丰集团就将迎来30周年。30年,年轻的我们都老了,万丰也成长为了大交通领域的国际化集团公司。刚刚,汪力成汪总我们距离真正的国际化跨国公司还有距离,但我相信,再困难的路,一步步走,总能走到。”陈爱莲说,“我们只需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一心一意做好主业,做到‘专精特新’,我想,我们的前途将一片光明,企业可持续发展也必将硕果累累。”
关注“浙商杂志”视频号
2024这么干!宗庆后、王黎红、张天任、陈爱莲、倪良正、宗馥莉等浙商齐发声
万达300亿对赌协议解除,“拯救”王健林的人与阿里关系颇深
文丨《浙商》全媒体中心 李艳霄 徐燕娜
编辑丨徐燕娜
审核|余广珠、徐燕娜
监制|冯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