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峥 陆卫明 ||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
冯 峥,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
陆卫明,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发展需要的科学回应。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包括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规律认识,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选择,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目标,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中国科技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关乎中国发展的战略全局,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立意高远、特色鲜明。习近平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中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因此,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基本内容、实践向度、战略意义、时代价值等进行了梳理、概括和提炼,形成了一定共识。但是,现有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在理论基础方面,尚未深入阐明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在发展脉络方面,尚未深入阐述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与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经验的逻辑关系;在内容体系方面,关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构成内容尚未形成共识;在重大价值方面,虽然对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做了概括,但尚未深入阐明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如此等等。由此可见,进一步深入探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体内容和重大价值,对于我们深化对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以及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国内国际双重需要的理论回应。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的守正创新
马克思较早关注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虽然没有明确界定技术、创新等概念,但是他对工业化、机器、生产力、生产效率、变革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他深刻指出,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科学发展水平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变革,使资本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物质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因此,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当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时,巨大的推动力就产生了。
新中国历代领导人都非常注重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并且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发展和完善党的理论。毛泽东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精辟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江泽民也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他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反复证明,推进科技发展,关键是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指出了自主创新对于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用。他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高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等等。习近平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观点,以及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
(二)历史逻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强调指出:“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在工业建设领域,国家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投入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中,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工业骨干部门。20世纪60年代,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等都取得重大发展。以华罗庚、钱学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在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基于邓小平的论断,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施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我国在航天科技、生物工程、计算机、高能物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技事业向世界科技前沿大步迈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推出了“973计划”“211工程”“985工程”等,在载人航天技术、计算机工程、生物技术、卫星导航技术、芯片技术、无线电技术等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入21世纪,我国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作出了“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速铁路、计算机工程、载人深潜、量子通信、核物理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巨大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推进关键核心领域的科技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深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取得重大成果。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经验是:第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制定五年计划、高科技发展计划、国家人才计划等着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尤其是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正确处理争取外援、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第三,高度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可见,党对科教事业的高度重视,是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三)现实逻辑:新时代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从国内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倒逼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旧的要素驱动模式无法持续,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驱动力。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国际形势来看,科技创新是当今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方面,各主要大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当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事实证明,谁能够引领产业革命,谁就能够在经济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习近平就此深刻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地缘政治对国家间科技合作与竞争的影响也显著加大。在一些前沿领域,我国已经开始与美国展开实质性竞争,美国在诸多关键性前沿领域给我国设置壁垒,采取人才战、贸易战、科技战等遏制手段,对我国进行战略打压。我国既面临着由贸易摩擦产生的横向风险,也面临着由技术遏制造成的纵向风险。应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和不断增大的各类风险,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积极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我国就能够在今后的国际战略博弈中取得主动权。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关于科技创新的诸多重大命题,内涵极为丰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律认识: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重要性,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认为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首先,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在近代以来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习近平深刻指出:“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古代大帝国最终走向衰败和解体,除了政治、军事、地缘上的原因外,创新不足和技术停滞也是重要原因。”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技进步可以带动国家产业发展,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提高国家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其次,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创造性地总结了历次产业革命的共同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四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益,五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历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都是科技创新,而每一次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都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且遵循着“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周期性循环规律。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历史,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周期为50—60年,每一个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国家都能够享受科技红利带来的强大发展动力。因此,推进科技创新尤其是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是一个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再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指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科技创新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科技创新虽然成绩斐然,但在科技领域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二)道路选择: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近平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0年9月,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20世纪50—60年代一穷二白的艰难条件下,中国搞出了“两弹一星”,其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继续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制度保障。新时代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由4.8%提升至6.3%。新时代以来,我国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战略高技术领域如“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海牛二号”深海海底钻机、“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等,高端产业领域如C919大飞机、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5G移动通信技术等,民生科技领域如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等,国防科技领域如国产航母、第五代战机歼20、东风-17弹道导弹等。这些重大科技突破,都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取得的。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三)目标任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味着要集中一切力量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国内产业的供给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安全基础。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核心科技的竞争。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各个国家都把核心技术当作自己的法宝,绝不会拱手让人。什么是核心技术?习近平认为:“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集中一切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全面铺开,而是重点突破。这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只有将攻克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为独立、自主、安全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味着要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大方向。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科技密集发展期,前沿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颠覆性创新呈几何级数增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做好顶层设计,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确定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习近平对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科学研判:“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他指出:“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前沿科技水平差距的缩小,我国科技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后发限制。在传统国际赛场上,规则是领先者制定的,后发者没有主动权。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在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加大投入,从而实现超前突破。正如习近平强调指出的,“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比如,半导体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我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不足20%,仅2021年的进口额度就高达4325亿美元,本土技术水平成为制约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半导体产业链具有垂直分工和区域聚集的特征,各国政府都对半导体产业链进行了直接干预和产业扶植。由于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需要进行前瞻性布局,加大对确定性较高、与国外差距较小的第三代半导体研发的投入力度,以期实现超前突破。
(四)战略举措: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早在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就指出,“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广揽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因此,要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其次要用好人才,包括用好科研人才和企业人才。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认为,创新之人“除了要应付日常事务,还要腾出精力和时间来琢磨新组合并付诸实施”,这种精神是一种特殊的并且在本质上稀有的东西。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能够让科研工作者省去繁文缛节,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创新工作。除了科研人才,还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世界上一些很著名的企业家并不是发明家,但他们是创新的组织者、推动者。企业家有十分敏锐的市场感觉,富于冒险精神,有执着顽强的作风。”与其说是由于企业家的敏锐和充沛的精力,不如说是由于某种对市场的直觉,能够让他们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企业家是推动科技创新,尤其是推动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最活跃的群体,用好企业家可以打通科研与市场的连接通道。再次要培养人才。习近平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们还缺乏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相脱节,这是我国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的脚步。培养人才,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谁能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发展依靠双轮驱动,即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抓创新首先要抓科技创新,补短板首先要补科技创新的短板。……体制机制创新要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技术进步的发生具有积累效应和路径依赖,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要求尽量降低创新成本。好的体制机制能够尽可能降低创新成本,通过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公共政策来激励创新,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便利条件。被誉为“世界创新的工厂”的美国硅谷,主要得益于对失败的高度宽容、对工程师的高度尊重、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体系以及自由流动的人才制度。美国政府为许多刚起步的创新公司提供研发资金,甚至提供客户需求,形成了“政府—大学—产业”动态创新的三螺旋结构。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的一个重要症结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的各个环节缺乏严密衔接。因此,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的继承和发展,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科技创新的认识;这些重要论述为把我国建成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阐明了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具体路径;同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之一,这些重要论述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进步的思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科技创新本质的认识。
首先,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革命性推动作用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中包括科学,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习近平引用恩格斯的话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同时他明确指出,“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主导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包括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工程科技的进步,“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其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必须满足社会需要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否则,只能是观念或知识形态上的潜在生产力。恩格斯讲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习近平坚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必须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要转化成为切实的产业活动,“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习近平提出的科技创新要坚持的“四个面向”,其中就包括科技创新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再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关系的认识。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熊彼特对技术与制度创新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生产意味着原材料和生产要素的结合,当以新的方式来组合原材料和生产要素时,就出现了创新。西方现代经济学家则从理论上论证了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如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力量,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M. Romer)把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认为技术进步是创新经济活动的结果。显然,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创新的认识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只关注了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则突出了科技创新对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作用,以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将科技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将其视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环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的创新性贡献,也是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科技创新理论的超越。
(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把我国建成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首先,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性。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习近平就此指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关键核心技术在起变革性作用,是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电机和电信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集成电路和原子能技术等。我国错失了前几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现在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其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发挥制度优势、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科技发展的独特性在于“关键少数”技术主导着科技变革。我国建成科技强国只有一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把核心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对看准的方面要超前规划布局,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瞄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此外,习近平还指出,建设科技强国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全局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2》,我国的总体创新能力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均进入了前10名。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居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大幅增长,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从5550.4万人增长到7839.8万人,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中国完成了众多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州十三号”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我国深空探测实现重大跨越。散裂中子源(CSNS)、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科技进步驱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充换电网络。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引领下,我国正在朝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进。
(三)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
科技是人类文明中极具进步性的元素,科技进步被认为是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因,同时还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动因。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科技突破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的节奏和重点差别很大。历史上,尽管中国的技术创新活动开始得很早,但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却在欧洲蓬勃发展,并且使得欧洲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指出:“欧洲在技术上取得优越地位只不过是最近几个世纪的事。”在近现代历史上,英国引领了工业革命;德国、美国等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进行改进,跻身世界科技领先国家行列;美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独步世界,引领了整个科技革命的进程。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从“跟跑”走向了部分“并跑”和局部“领跑”。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首先,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的现代化之路该怎么走?动力来自何处?邓小平曾经讲过:“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发展需要强大的驱动力,而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之一。科技创新既不是一般的经济活动,也不是一般的技术发明,而是将创新技术和生产活动结合起来并且能够最终实现规模化应用的活动,“在创新的历史上,正是那些一次又一次地找到降低成本和简化产品方法的人,最终实现了产品的重大改变”。习近平明确指出:“创新的实质效果是优胜劣汰、破旧立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的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技术处于全球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这些都推动我国朝着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其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习近平指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新技术并不是被无中生有地“发明”出来的,而是从先前已有的技术中创造出来的,为了老问题去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又引起新问题,又要诉诸更新的技术。科技创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培育科技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过程中,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科技创新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锂离子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技术试点示范项目的纷纷落地,绿色科技、清洁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技术支撑。
再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我国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的必然性。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世界经济面临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科技创新为我国以和平方式推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自2017年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截至2021年末,我国与8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近6000名。“创新丝绸之路”建设朝气蓬勃,带动了沿线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参与了涉及科技的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已累计支持8300多名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培训学员18万人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分化演变。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未来世界发展格局的关键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呼之欲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发展迅速,将颠覆现有产业结构和组织方式,重塑国家竞争力,重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将科技创新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原文刊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年第4期,注释从略。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刊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线上投稿系统启用
往期文章推荐Historical articles
黄承伟 || 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研究(上)
黄承伟 || 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研究(下)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欢迎各界专家学者踊跃投稿网址:https://xdhu.cbpt.cnki.net电话:010-62750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