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虎"战长安
作者:王勇。
关注鹰眼观心,看每日新闻时评。
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自古有着“八水绕长安”之美誉。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
民国以来,北京北洋军阀政府一直视西安为西北中枢,派信心腹封疆大吏驻守,以保西北平安。直系军阀刘镇华在陕主政时间最久,作为陕西省省长和陕西督军,刘镇华统治陕西长达八年之久。
然陕军派系林立,对河南籍官员刘镇华统治多有不满。由于刘镇华对陕西的横征暴敛,遭到当地人民的愤怒抗议。
1925年春,陕军起事,一举将“省长"刘镇华驱逐出潼关。
但北洋政府不认可陕军义举,在军阀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全力资助支持下,刘镇华召集旧部并收编豫西土匪武装组成"镇嵩军"共十万之众,成立了"讨贼联军陕甘军司令部",企图一举武力收复西安,恢复北洋政府对西北的统治。
镇嵩军的由来很有意思。镇嵩军的主要地盘就是河南西部地区,也就是嵩山以西,而其首领是刘镇华,所以被称为镇嵩军。
镇嵩军的地盘有限,起初军队也只有2万多人。这次刘镇华急于招兵买马,有很多土匪、山贼和帮会成员加入镇嵩军,导致军队素质很差。
1926年3月,镇嵩军开始围攻陕西省会西安。西安防御攻势还算完善,双方军队展开了拉锯战。
陕军此时兵力不支,陕军"督办“李虎臣(师长)麾下仅有三千官兵,于是火速向三原县驻军杨虎城(师长)求援。杨虎城立即率领手下赶赴西安,足有一万人马。
这本是一场各路军阀权力矛盾的内讧,但天时地利阴差阳错使这场战争有了"革命"的色彩。
在1925年之后,直奉联军进攻国民军,认为时机已到的刘镇华果断投靠东山再起的吴佩孚,并获得了豫陕剿匪总司令一职。
从全国看,国共合作的广州黄埔军校组成的北伐军正出师北伐,希望西北局势能分散牵制吴佩孚的军力,配合支持北伐战争。
而有了吴佩孚的任命,刘镇华才在豫西一带召集旧部,并收编了土匪地方武装,依靠阎锡山提供的武器,“名正言顺”地向陕西进发。
1926年3月8日,“镇嵩军”来势凶猛,把陕军步步逼入城内,并沿城挖2丈宽6丈深的封锁沟,把西安城团团围定。
于是,残酷、持久的西安围城战开始了。当然,西安、关中地区百姓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苦难和浩劫也开始了!在此期间刘镇华纵兵为匪、强拉民夫、奸淫抢掠,无恶不作。
当时北洋政府没有"西安"这个行政编制,此地属长安县,因有古都坚固城墙故为长安县为省会。
城中当时荒凉仅数百家商铺和十多万百姓,加上四郊难民涌入,约有20万人吃饭,加上养一万多官兵守城,顿时城中粮荒。
“二虎”将军不得已,只好将粮商粮库的囤粮和大户人家的存粮一律收交,统一管制。
于是,鬼市黑市粮价飙升,据史料记载,围城时小麦130块银元一斗(30市斤),一块袁大头银圆买4两面粉。
城中鼠雀蛇虫和树叶全吃光,中药铺药材全吃光,酒坊酒糟全吃光,榨油坊豆饼贵若黄金……天天有上百饿殍扔入"万人坑",惨不忍睹!
攻城守城都拼红了眼。刘镇华许诺第一个攻上西安城的赏大洋一千块,第二名赏八百块……又组织惯匪出身兵卒500人为敢死队,从东北角登城。
双方肉搏激烈,"敢死队"最后仅有20名兵士活着逃脱。
围城八个月,守城军民牺牲损失惨重,弹尽粮绝西安已危在旦夕矣!
陕西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受命急赴苏俄找到正在苏联养病的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商量对策。二人急返,在内蒙五原镇集结兵力,誓师出发。
1926年11月下旬,冯玉祥军队前锋逼近西安,西安守军士气大振!
11月28日全线出击内外夹攻,刘镇华"镇嵩军"全线溃不成军,至此,镇嵩军被五原誓师后加入北伐军的西北军击溃,刘镇华率残部逃往河南。
被围困八个月的西安城终于解围了!
西安经这次浩劫元气大伤,守城官兵阵亡5干人,西安百姓死难5万多人,是近代军阀混战中最为残酷、最为持久的一次内战,也是西安百姓及关中地区百姓的一场浩劫。
解围后十多年,古城四郊十村九空一望无际的田舍荒凉。
第二年春,于右任组织公祭大会,将阵亡的5000官兵和受难50000百姓尸体共筑两个大冢掩埋。修革命亭立碑纪念。又广种花草树木,并命名此地为"革命公园"。
岁月如流,往亊如烟。“二虎"已逝世多年,于右任、冯玉祥也先后作古。"二虎守长安"一事,掐指一算,距今已95年过去矣!
今日在西安解放路西侧,"革命公园"和"革命亭"仍在风雨中诉说着西安人民经历的这场苦难。
后记:镇嵩军之后加入了西北军,其后又被蒋介石整编为第15军。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镇嵩军也曾与日本军队反复较量,而且拒绝了招降,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作者自述:生在西安钟楼傍,长在南郊大雁塔下。
因父辈前朝曾为官,因此,文革中悲惨当了黑七类。受尽凌辱,深知世态炎凉。
书读本科师范,无意逾越举人进士翰林。远离功名利禄,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
几十年站三尺讲台,辛勤耕耘,普及文化教育。喜爱文史哲,笔耕不辍,志在易风易俗,传播人间真善美。
不唯书不唯上,讲课新颖与时俱进。个性率真喜笑怒骂。校内外有弟子捧场,相册里有桃李芬芳。
为人仗义,喜结交天下君子仁人志士,也怨恨于小人,屡遭抹黑。
半生耿直秉性,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贯两袖清风,永远安贫乐道,人讥为"落第秀才"。
历经文秘编辑教师,任职科级处级总裁助理,皆为过眼云烟也。
今日退休食俸禄,有温饱,有闲暇,社会活动姹紫嫣红丰富多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继续发挥余热。先后受聘于西安三家高校为文学副教授。
几十年风雨过后见彩虹,返璞归真,我还是一普通教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