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与马里乌波尔
1950年11月初,宋时轮率领九兵团进入朝鲜北部,此时,美军已经在朝鲜东部的兴南港登陆,以第10军(陆战一师受其节制)为主力的美国侵略军,正在大摇大摆地往中朝边界推进。
当时美军已经在第一次战役中失败,但美军经过研究后认为,中国只是骚扰一下,不会大规模介入,美军第10军正面的朝鲜东线战场,志愿军数量不会多,也就没放在心上,一心想着直扑朝鲜北部的江界(朝鲜临时政府所在地)。
美军是机械化部队,十分依赖公路,而朝鲜北部别的不多,就是山多,适合机械化部队行军的公路并不多,这就使得美军的位置十分好判断。
(图自网络:朝鲜地形图)
11月27日,当美军陆战一师来到长津湖区域,九兵团悄然完成了对陆战一师的分割包围,陆战一师确实吓了一跳,因为此前N次侦察都说了,没有中国军队大规模入朝的迹象,这是哪冒出来的。
九兵团有15万人,想要躲过敌军侦察是非常难的,但愣是做到了,做法主要是三点:
1. 白天隐蔽,晚上行军,全员身着白色雪地披风,
2. 朝鲜北部山高林密,正好提供掩护
3. 全员无线电静默
能达成这样的奇迹,还必须依靠第四点,因为前三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15万人同时做,没有一个人出错更难如登天,唯有基层党组织+铁的纪律,能达成。
不愧是美军的王牌,被九兵团突然包围后,陆战一师展现出了很高的战斗素养,国军被包围就会崩溃,而陆战一师能够利用装备的优势,坚守待援。
美国的师和中国不同,中国语境下,一个师通常不超过一万人,比如国军主力之一汤恩伯的宝贝部队89师(国军王牌美械),也就8900人,已经是编制很大的师了,其他人多数达不到这个规模。
美军的师,人数一般在2-3万,陆战一师此时编制有2.5人,加上31团的4100人,合计约3万人,有坦克100辆,汽车1000辆,装备强大,人数也多,周围还有7万多美军可以增援,还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自然不会轻易撤退。
敌军各部的位置如下:
陆战一师主力在柳潭里(长津湖左岸),31团在新兴里(长津湖右岸),陆战一师其余各部在长津湖以南的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水门桥就在古土里以南5公里。
这里要说明一下,美军31团本来不是陆战一师的下属部队,是临时受陆战一师节制,在长津湖战役中,把它算作陆战一师的一部分也没错。
当时,九兵团的位置如下:
27军79师和80师主力、加81师一个团在长津湖以北,长津湖西面是20军58.59.60.89四个师,同时,27军81师主力在长津湖以东的赴战湖北部监视美军第7师,防止其来援。
具体的战斗任务为:
79师和59师前后夹攻柳潭里的陆战一师主力,80师和81师一个团(242团)进攻新兴里的美军31团(北极熊团),58师和60师进攻下碣隅里和古土里,截断敌军退路,89师迂回到真兴里以南,作为第二道拦截线。
11月27日夜,乘着满天大雪,80师率先向新兴里发起进攻,当时敌军正在睡觉,关键的1100和1200高地都没有防守,80师一个侦察连解决了哨兵后,将其笑纳,80师其他各部也占领新兴里各个高地,将美军31团压缩在谷地中,并截断了退路。
而在长津湖西岸,79师主力拿下了一半的高地,成功压制了陆战一师主力。
59师攻克死鹰岭,陆战一师主力和后方下碣隅里的联系主要依靠一条公路,而德洞山和死鹰岭刚好卡在这条公路中间,59师拿下了死鹰岭,但未能完全拿下德洞山,美军一个加强连躲在德洞山的工事里。
同时,58师拿下了下碣隅里周边的所有高地,包围了下碣隅里,而陆战一师指挥部就在下碣隅里,另一边,60师则拿下了古土里与下碣隅里之间的区域。
陆战一师虽然被分割包围,但损失不是很大,主要是被晚上打懵了,到了28日白天,反应过来的陆战一师开始了反击,飞机大炮齐上,志愿军顽强顶住了,这一天白天,战线没什么变化,到了夜晚,志愿军出动,进一步扩大了战果,但同样没有歼灭敌军,只是将其压缩。
29日白天,天刚亮美军飞机便大规模出动,又换成了美军进攻,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为了打通各个被围区域的联系,美军从古土里派出了一支有30辆坦克的援军,人数约一千。
这支援军大约一半被消灭,一半靠坦克强行冲进了下碣隅里。
得到增援后,下碣隅里的美军向前沿关键高地--小高岭连续进攻,小高岭是下碣隅里周边唯一的高地,位置十分重要,负责防守小高岭的是58旅3连3排,为了阵地重要,连长杨根思亲自坐阵。
美军有数十架飞机、坦克和各种大口径火炮,而3排除了步枪、手榴弹,就只有一挺重机枪,靠着简陋的装备,连续打退了敌军八次进攻,3排也仅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
杨根思在强令伤员离开后,自己抱着一捆炸弹与冲上阵地的敌军同归于尽,小高岭失守。
面对胶着的形势,九兵团经过商量后,一致认为这么打不行,应该先集中兵力,消灭比较孤立的长津湖右岸新兴里的美军31团。
围困新兴里的志愿军,由于战斗和后勤、天气问题,减员很大,为了歼灭31团,把赴战湖方向的81师主力调了过来,并积累了一批物资。
刚好,这时美军做了一件很蠢的事,美军派直升机飞到新兴里,接走了31团的高级指挥人员,看到长官跑了,31团的士气开始直线下降。
看到守住无望的31团从12月1日中午开始突围,在数十架飞机的掩护下,一度突破了志愿军两道阻击阵地,除了200人逃脱外,其余被歼灭于泗水里以北。
长津湖东岸战斗顺利结束,但长津湖西岸,形势要坏得多。由于天气过于寒冷,加上敌军炮火过于猛烈,围攻下碣隅里的58师战斗减员严重,只剩下一千多人能继续战斗,负责卡断公路的59师同样不容乐观。
柳谭里的陆战一师疯了一般冲向下碣隅里,下碣隅里的美军也派出援兵,沿着公路南北对进,59师和58师虽顽强阻击,但未能挡住陆战一师主力,12月4日,陆战一师主力冲进了下碣隅里,两股美军合流。
合流后,陆战一师高层决定兴南港撤退,当时一名随军记者马上写了一篇报道草稿,说陆战一师要撤退了,师长史密斯看了草稿后大怒,要求把“撤退”改为“换个方向进攻”。
无奈的记者只能把报道内容改为“陆战一师向南部发起进攻”,也就是向后方进攻。
“向后方进攻”的陆战一师,关键之地是古土里以南5公里的水门桥,水门桥实际为一个水电站,兼具桥梁作用,为了阻击陆战一师,志愿军240团3营先行穿插,拿下了水门桥并炸毁,我军以为美军短时间修复不了,就撤到了远处。
结果美军工兵赶到,修复了水门桥,我军一看,马上再次进攻,再次炸毁,然后又被美军修复,3营马上派出7连(穿插7连的原型)在夜间第三次进攻,再次炸毁桥梁,为了防止敌人修复,连桥基都炸了,顺手灭了美军一个坦克营。
但是美国不愧为工业强国,通过空投八套M2装卸式钢桥,强行修复了水门桥,这一幕令志愿军大为震惊。
陆战一师迅速通过水门桥,然后麻溜地跑到了港口,“反向进攻”成功。
说“反向进攻”那可不是开玩笑,人家美国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毕竟陆战一师这么强,怎么可能需要撤退呢?
2003年时,美国还拍了专门的纪录片,证明陆战一师就是在“反向进攻”,美国人在提到长津湖战役时,全部整齐划一地使用“反向进攻”,撤退?不存在的。
本来我以为,在军事历史上,“反向进攻”已经是一大创举了,但事实证明,是我格局小了,还有更大的。
5月17日,泽连斯基发表了讲话,同意马里乌波尔的乌军撤离,最后撤离成功,一时间,外媒欢呼不已,我看到这则消息时,直觉就觉得,又是一次“反向进攻”。
马里乌波尔战役从2月28日开始,由于苏联以前把这里当成末日堡垒,所以整个城市是按世界大战的标准建造的,墙体厚度不少地方达到五米,俄军打得非常艰难,一点一点地啃。
具体的部署大概如下:顿涅茨克民兵从城东进攻,并在北部把住了沃尔诺瓦哈,切断了马里乌波尔与北部的联系。
西部的攻城主力为俄海军步兵810旅和车臣部队,总兵力两万左右。
由于马里乌波尔扼守亚速陆地咽喉,十分重要,乌军理应在外围设立阵地,层层阻击,但是乌军不敢在外围野战,全部跑进城里。
乌军防守兵力主要是海军步兵36旅和亚速营主力,36旅负责防守城区和冶金厂,亚速营守海港区和钢铁厂,总兵力8千左右,其中亚速营名义上为营,实际上有五千人左右,在马里乌波尔有三千人。
俄军的主攻方向是海军36旅,这个海军36旅2014年时曾经向俄军投降过(包括旅长),后来被俄军放回,所以俄军认为,他们战斗意志不会高。
打了一个月左右,海军36旅开始出现批量投降现象,而且36旅跟亚速营冲突很大,亚速营把马里乌波尔当做自己的地盘,并不希望36旅进入,所以在互相支援、粮草供应等问题上,双方摩擦不断,亚速营一度伏击了36旅。
4月上旬,除了冶金厂和钢铁厂,马里乌波尔已经全部在俄军控制下,36旅在不通知亚速营的情况下,单独突围失败,导致旅长巴拉纽克被俘,一千多人投降,除了一个副营长带着两百人跑进钢铁厂,36旅完全崩溃。
没有了36旅支援,亚速营独木难支,俄军先是拿下了矿渣山,占据了制高点,然后利用制高点,随心所欲地点穴,亚速营只能像老鼠一般,躲到地下去,同时到处发视频求救。
到5月中旬,亚速营终于顶不住了(粮草耗尽),泽连斯基也松口,同意亚速营“撤离”,并向俄军“移交控制权”。
而“撤离”是撤到哪里呢?
撤到顿涅茨克,乘坐的大巴还是俄军提供的,那不就是被俘吗?
能把被俘说成“撤离”,投降说成“移交控制权”,我是没想到的,跟陆战一师真是“卧龙凤雏”。
更搞笑的接踵而来,乌军的惩戒营(由罪犯组成)炸断了卢比日涅大桥和旧萨尔季夫大桥,这两座桥,是北顿城市群乌军的撤退必经之路,北顿城市群其实就两座城市--利西昌斯克和北顿涅茨克,在卢甘斯克州境内,有1.5万乌军。
俄军从北顿河强渡后,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夹击北顿,本来形势就很严峻,乌军还被自己人断了后路,而在北顿不远的红利曼也在被俄军围攻,这里有一千乌军,惩戒营玩了同样的操作,炸断了红利曼乌军撤退路上的一座桥。
这种断自己人后路的操作,我属实没想明白,前几天,俄军发现亚速钢铁厂的乌军在看《孙子兵法》,顿时恍然大悟,可能乌军还研究过中国别的军事思想呢?
比如,韩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是这样,就能解释断自己人后路的操作了。
马里乌波尔战役结束之后,俄军大约能释放1.5万兵力,而邻近的扎波罗热州,俄军已经拿下了一半,但是因为兵力不够,无法继续前推。
如果这里调来一万左右的俄军,以乌军三个旅(其中一个还是国土防卫旅)的实力是守不住的。
因此,随着马里乌波尔的结束,战局已经明朗了,下一步,俄军会在哈尔科夫北部防守,东部以伊久姆为基地的俄军和卢甘斯克民兵一起进攻北顿城市群,南线释放的俄军往扎波罗热推进,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虽然不高明,但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