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国藩:如何“达天德”?

东北五叔 五叔看世界
2024-09-06

《创作谈|我的七篇10万+》

《曾国藩:何为修己治人之道?



曾国藩说,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四端。

“徳”是德行、品性;“天德”是指上天的徳行;“端”说的是起因、途径。

老子的《道德经》包括“道”和“徳”两个部分,共81章,“道”是一个自带能量的发光体,“徳”就是那些光。

“徳”又分“上德”和“下徳”,“上德”即是天德,“下徳”是地徳。

天德的要点是“不得”,就是它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要;地徳的要点是“不失”,就是它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丢。

后来,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说,“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他又分出来一个人徳。

人徳的要点是“不违”,就是它做什么都要合乎正义。

他说的是:古来圣贤虽然心胸宽广,但是能到达天德境界的,大约只有如下这四种:

第一、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第二、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第三、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孟之旨也;第四、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第一、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

“笃”指的是厚道、诚实,自己对自己也很诚实;“恭”的意思是恭敬、谨慎有礼;“修己”是说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睿”的解释是通达、明智;“智”就是机智、谋略。

“程子”是北宋的程颢和程颐,并称为“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程子之说”的核心观点是“存天理,去人欲”,之后被朱熹发展为“程朱理学”,在明朝备受到朱元璋的追捧,成为官学。

他说的是:用诚实、恭敬的态度,通过二程的“存天理,去人欲”,让自我提升,能够让自己通达而有谋略。



第二、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

“至诚”语出《中庸》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指的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诚恳、诚心、诚信、诚意达到极致。

“感神”说的是神灵感应、心灵感应的意思;“致”是达到;“前知”的意思是预知、提前知道。

“子思之训”这里指的是《中庸》这本书。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也是《中庸》这本儒学经典著作的作者。

当然,《大学》也是子思的作品,结合上下文,曾国藩在这里主要指《中庸》这本书。

他说的是:要想到达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以感动神灵,能提前预知万物运行的规律,这就要读子思所著的《中庸》了。



第三是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孟之旨也。

“安贫乐道”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不是取自原文,而是对这一段话的总结,说的是颜回缺衣少食、住得简陋,别人都受不了,颜回却能保持学习的乐趣。

“润身”出自《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指的是修德能让人的身心更健康。

“睟面”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说的是,内心里是仁义礼智,外在则呈现出面色润泽、背部充盈、四体舒泰的良好仪态。

“孔颜曾孟”指的是孔子、颜回、曾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开创者或集大成的承继者。

他说的是:钻研孔子、颜回、曾子和孟子的思想,能让人安贫乐道、身心健康和仪容美好。



第四是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观物闲吟”说的是动作,就是悠闲自在地走走看看,吟诗作赋;“意适神恬”说的是状态,就是呈现出的那种神情愉悦、安之若素的精神面貌。

“陶白苏陆”指的是陶渊明、白居易、苏轼和陆游;“趣”指的是追求。

他说的是:要想悠闲自在地走走看看,吟诗作赋,从而神情愉悦、安之若素,就要学习陶渊明、白居易、苏轼和陆游的人生追求。



曾国藩说,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聪明圣知”语出《荀子·宥坐》“聪明圣知,守之以愚”,说的是聪明睿智、无所不通的人。

他是说:那些到达天德境界的,如果不是聪明睿智、无所不通的人,又能是谁呢?


—全文完——

郑重声明: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转载,敬请私信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五叔看世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