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微信群
—鸣谢—
原文于2020年10月24日发布在“告别的年代”I代公众号,算是我写过的最好的文章之一。
2021年1月3日被永封之后,这篇文章找不到了——读者们保存的文章都是比较敏感的,他们预感到可能会被和谐,因此自行截图、另存,现在基本都能找回来。
所以可笑的是,不敏感的、正常的文章反倒没人保存,封号后丢的比较彻底。这篇就是其中之一。感谢网友‘孤独的守夜人’、“丑孩子”,给我发来了他们保存的mht版和word版,方能使此文重见天日。
这篇有点言语刻薄,颇有些攻击性。不过大家不必对号入座,因为我其实是在反省自己呢。
01. 微信群
不和谐的微信群有各自的不和谐,和谐的微信群都是相似的——它们根本不存在。
时政群、同学群、亲友群……各位群主,群友,最头疼的是什么?
毫无逻辑地吵架、人身攻击、骂街、踢人、退群……
每天发生的事情,时时刻刻能撕起来。从贾雨村到莫雷,从方方到特朗普,从钟南山到毛洪涛,更不要提太祖皇帝之类。
事件一出,大家迫不及待地表明态度,站稳立场,然后对所有不一致的看法展开秋风卷落叶般的攻击,或干柴烈火,或冷嘲热讽,或指桑骂槐不一而足。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掌握了宇宙真理,占据了道德和智商的制高点。每个人的正义感都满满得简直要溢出来。
02. 自己想象出来的标尺
并且,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想象出来的道德标尺,就像传说中苏联逼债时用来套苹果大小的圈圈(这事儿假的,借用比喻),时时刻刻测量他人,是不是符合自己这个尺度。
举个栗子,前几天“批评派”刚刚为经济学家马光远怒怼金火山荣而路转粉,然后就发现马为川普确诊欢呼,立刻又粉转黑。
事实上,“批评派”此举,和“歌德派”拿着放大镜扒遍方方、梁艳萍等人微博,寻找“汉奸”证据的行为一模一样。
总之,
一旦契合,则欢天喜地,引为同类;
稍有偏差,即怒火中烧,不共戴天;
这时,群里就会吵起来。
吵着吵着,明眼人会发现:
有人在发泄情绪——对方发言居然在我的道德标尺之外,这太令人愤怒了!
有人在秀道德或智商——看,对方非蠢即坏,而我,多高尚、多高明!
有人在和稀泥——都是同道中人,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
03. 攻击自己想象出来的敌人
哪有什么同和异——大部分时候,我们攻击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敌人,只不过把这个假想敌投射在对方身上了。算是典型逻辑谬误中“稻草人谬误”的变形版。
举个栗子,3月份开始围绕作家方方的一场大战,到后来其实与方方本人无关——“歌德派”攻击的,是一只“吃饭砸锅”、“给敌对势力递刀子”、“卖国求荣”的汉奸稻草人。
汉奸行为当然应为千夫所指,毫无疑问。问题是,这只该死的稻草人根本与方方八竿子打不着,明明应该是蔡莉、专家、氵卖 耳只 官员等。
“批评派”反击到后来,开火的对象是一切反对方方的人,并统一划归到一只名叫“文革极左”的稻草人身上。
大家都用自己想象出来的标尺分辨敌我,然后攻击自己想象出来的稻草人。
04. 立场与是非
既然是逻辑谬误,那么吵架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大家都自说自话地越来越上火——然后不可避免地,会飚脏话,彼此开始人身攻击。
没人拉架还好,一旦有旁观者加入战团,那完了,瞬间点燃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唇枪与舌剑齐飞,人参共公鸡一色。
这时,最难最难的,几乎从未发生过的,就是……
其中一方说:“我错了。”
原因并不是因为大家不谦虚,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立场。而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立场坚定斗志强”。
宽容即骑墙,妥协即软弱——总之,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
其实恰恰是立场蒙蔽了是非。
吵着吵着,我们的目的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捍卫立场,而不是明辨是非。
05. 认知强化与抱团取暖
我自己也是几个群的群主,曾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微信群基本上是价值观相近的同道群,同质化程度很高。导致信息未能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有效质疑和制衡极端言论,反而通过一个个小圈子的‘定制信息’使极端观点抱团取暖、提振自信。我觉得咱们群似乎需要引进一些‘异类’,认知不需要强化,需要进化。”
立刻有人私聊我:“没必要,群里大部分人只是想抱团取暖。”
我想了想,就没再提这个茬儿——我非常理解这种抱团取暖的心态。
因为这个名为“堃”的群里,都是“批评派”,都是一小撮,都是异见者。在生活中、网络上缺乏认同,于是自发地组织在一个小小的微信群里,确认自己并不孤单。
毕竟,网络“正能量”如汪洋大海,如暴风骤雨,又有如黄河泛滥而一发不可收拾。而“批评派”像是惊涛骇浪中一艘渺小孤独的破船,随时可能被倾覆,被粉身碎骨。
汪洋大海中,大家能找到彼此,已属不易。
从这个角度说,抱团取暖无可非议,乃人之常情。
06. 踢人
用想像出来的标尺判断敌我,然后攻击想象出来的稻草人——到此,有人会或公开或私下,要求群主踢人。
最常见的理由是:
某人的观点为大多数人的对立面,让微信群不和谐,或不安全。踢!
这种观点就不应该出现在本群。踢!
某人的三观与大家不一致。踢!
我本人是“稀泥混元形意太极门”的掌门(见:立场与原则——谈川普确诊被普天同庆,已和谐,待恢复),和的一手好稀泥。饶是如此,仍不得已踢过几次人,虽然每次踢完都后悔。
众所周知,我的公号文章经常被和谐号动车组。
每当遭遇和谐号,我都会想起那些,因与群聊主流意见不一致而被踢出的群友。
然后我觉得自己也是和谐号的老司机。
07. 退群
群友一言不合退群同样让人头疼。
上文说了,我曾想在“堃”群引入一些理性温和的异见,未获支持,于是转而计划建一个小群,前几个想到的成员中就有J。在我的印象里,建群7个月来她的言论一直客观、理性。
因为懒,这个群也没建。前几天因为成都大学毛洪涛自杀的事儿,我写了《成都大学党委书记之死,大可不必群情激愤》(已和谐,待恢复),借机夹带私货,批评高校的行政化、官僚化。未对主流舆论中的好人毛书记表达同情。
另外,我武断了,发了一条评论说:“我判断是G咬G,死了,也就死了。”——这话确实不妥。
于是,J愤而退群了。
“退群了,群主自嗨吧……可怕的是,但凡有点权力,已经容不得另外一种声音。千方百计利用自己的权力,维护自己想听的那一种。自己唾弃的专权,也正是内心向往而不得的,于是就在一方天地里固步自封。”
留下我在群中凌乱,喵瞪口呆。
我并没有而因此改变对J的良好印象,但我觉得自个儿有点冤。
08. 完美的微信群
那么,完美的微信群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致想想,需要具备如下几个共识:
没有人非蠢即坏; 没有人掌握了宇宙真理,尤其自己; 观点的不同,源于个人经历、视野的不同; 目的是观点碰撞,而不是情绪发泄; 目的是明辨是非,而不是一争高下; 超越抱团取暖,追求认知进化,而不是强化、固化; 承认现实和人性是复杂的,不存在非黑即白; 能认错;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第十条凑不齐了,留给读者帮忙凑吧。
迄今为止,这样的微信群我还一个都没遇到过。
你要是有,不妨拉我进去。
但我猜,你没有,这样的群目前还不存在。
题目仿照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的名著《我们时代的焦虑症》,观点亦有借鉴; 首句仿照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关于“歌德派”、“批评派”的定义,见前文:《方方的对立面,是整个XXXX》梗概 稻草人谬误:是指所攻击的并非对手本意,而是先对对手的论点进行曲解,再予反驳,实际上是攻击对手并不持有的观点。可以想象稻草人谬误容易和针对人身一起使用,因为曲解对手的观点之后再做人身攻击就方便多了。 作者年轻时网名就是“稻草人”,与大佑的一首歌同名,并非源自稻草人谬误。 感谢“堃”等多个微信群网友。 毛爷、小虎、NICO、大花狸、阿嘟、小乖、阿P、企鹅、猫球、花花、宝康等对此文亦有贡献。
【公众号简介】兴之所至、杂草丛生的后花园。文章良莠不齐,五花八门,时评、家长里短、诗词歌赋与流浪猫。相信良知的力量,推崇温和、理性、宽容、妥协。
扫码关注“告别的年代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