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享 · 保研 · 第19期】曾玲:从广外高翻到北外新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须知
全文约6109字,阅读需约18分钟。
本文首发于“云谷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均为原创,仅供有需要的师弟师妹进行参考学习。如欲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严禁一切形式的转载、商用。
基本信息
姓名:曾玲
学院:高级翻译学院
年级:2017级
录取年份:2021年
本科专业:翻译(宗岱班)
绩点排名:1/20
英语:专四优秀;雅思8.0;CATTI三笔、三口
科研经历: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当代中国(人文故事叙说)》全英课程建设项目小组组长
2. 协助高翻学院教师编写口译教材《英语口译实战演练 Fielding Interpreting: A Practice Guide》
学生活动:广外高翻英辩队队长、广外高翻IMPA项目组成员、广外高翻党务小组成员
获奖经历:
2018学年教育部国家奖学金
2018-2019学年两次校综合一等奖学金
2017学年校综合二等奖奖学金
2017学年安心奖学金
四年获得了国家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学术竞赛奖项近三十项
投递情况:
只投了夏令营(因为想越早上岸越好,同时夏令营的名额和选择也是非常多的,所以鼓励大家抓紧把握夏令营机会)
语言类:浙大翻译学(学硕)、复旦翻译学(学硕)、上交外国语语言与应用语言学(学硕)、广外翻译学(学硕)、中大外国语语言与应用语言学(学硕)
国际新闻类:北外国际新闻与传播(学硕)、人大国际新闻(学硕)
通过初审:浙大、复旦、上交、北外、广外(放弃入营)
获得offer:浙大、北外
主要内容
一、学校经历
二、保研经历/心路历程
三、写在最后的话
一、学校经历
“The pain you feel today will be the strength you feel tomorrow.”
高翻学院从2017级开始开设了新的双语翻译创新班——宗岱班,以著名翻译家梁宗岱先生的名字命名,希望在四年本科期间培养出娴熟掌握汉英西/汉英法三语翻译的学生。因此我大学四年的课程量可与双专业相媲美,既要兼顾与西语系同学等量的西班牙语课程,也要上高翻学院开设的英语口笔译课程,四年下来总学分直逼200。我对宗岱班需要修读的课程其实充满了复杂的感情。一方面要在四年内把两门语言学得同样优秀真的令人精疲力竭,导致我大学的前三年真正放松下来休息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习惯性地把每一天除了上课、比赛、英辩英演训练的剩余时间切割成等量的小碎块,然后往每个碎块里填满要学习的东西,英语听力、背单词、西语阅读、外刊精读……巴不得一天能有48个小时给我学习。这种高强度的学习能让我勉强应付两种语言的学习,达到高翻和西语班同学里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我自己清楚我与两门语言金字塔顶尖最优秀的同学相距还是太远太远。这种毫无保留地掏空自我、耗尽精力的学习模式是有很大的弊端的,首先它不断压榨着我的身体健康,让我经常精神压力过大而持续失眠、精神崩溃,然后就是长期抽不出时间运动让我体质羸弱、变胖变丑。我记得好几段要上课、比赛、课后“加餐”多线作战的时刻,我同时患上单纯带状孢疹、口腔溃疡和麦粒肿,大学生活于我而言可谓是“人间炼狱”。
另一方面来讲,这种超强压力确确实实逼着我自律地学习和提升自我,每天雷打不动的40分钟西语早读似乎在一次次基西、高西满绩中予我回馈;从来不敢敷衍的、反复推敲修改的翻译作业好像又能赢得老师的几句赞同;无数个想放声大哭的日子里熬出来的几份尚算有含金量的奖项好歹也让我的简历增添了一丝丝光辉……这些磨砺中开出的花漂亮到让我不忍懈怠,于是我又会在每个学期开始新一轮痛苦又欣慰的“自我逼迫”。
坦白讲,我从来都觉得学习使我痛苦,世界上不存在“无痛学习”。有人会说学得知识的喜悦难道不算甜蜜吗?我只认为这是学有所成之后收获给你的正面反馈,然而学习本身就是需要把板凳坐穿的耐心和把书一点点啃薄的倔强,熬不过痛苦艰辛的过程也自然无法理解坚持逼迫自己学习到底有何意义,唱K、打游戏、逛街、煲剧不香吗?日子过得滋润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我也很向往甚至羡慕身边同学可以时不时旅个游、看看电影、刷刷剧、追追星,但是我清楚如果我要兼顾学业并且实现最终的学术目标的话,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成本去消遣玩乐。就像 Robert Greene在Mastery一书中所说:“Too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must be pleasurable in life, which makes them constantly search for distractions and short-circuits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pain is a kind of challenge your mind presents—will you learn how to focus and move past the boredom, or like a child will you succumb to the need for immediate pleasure and distraction?”
“True self-discovery begins where your comfort zone ends. ”
如果说日常的学习是我大学生活的主旋律,那参加竞赛必然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坦诚讲,大学初期我参与比赛的主要目的不过就是为了多挣一点综测分,但是在经历了许多比赛的准备过程后,我认为“以赛促学”才是竞技的最终目的。参加“外研社杯”系列赛能让我直观感受自己和各高校强手的英语水平差距并勉励我勤加练习;参加口笔译比赛给我跟大神师兄师姐同台竞技并取经的机会;参加计算机、网络编辑、新媒体、朗诵、英西语配音等等五花八门的赛事让我开拓新的视野和思维。
其实我的比赛生涯一点都没有别人想象中一帆风顺,可以说10次比赛里我有5次都是颗粒无收的,50%的胜率放到任何竞技里都是很烂且失望的水平。但我有一种“光脚不怕穿鞋的”的信念感,有时候明知道很难熬出成绩的比赛或是跟本专业扯不上什么关系的比赛总是鲁莽又无畏地去尝试。管它呢,人生能零成本失败的日子又还剩多少呢?作为一个情绪大于理智的人,我其实也经常在大赛失败后颓废消沉几天,日日感叹“人间不值得”抑或“评委真是有眼无珠”。颓丧未必是一件坏事,它能帮助我意识到这种状态是多么具有破坏性,能多么猛烈地吞噬一个人的自信,直面颓丧让我下定决心以后必须更加努力才能不重蹈这种被抑郁主宰的日子。为了避免消沉,我才选择一次次重振旗鼓,投入到没有止境又充满诱惑的赛场。
(一些比赛和获奖瞬间)
二、保研经历/心路历程
(一)准备情况
经过大一、大二的学习,我非常笃定以后读研转攻国际新闻方向,因为我对语言或者翻译的热爱还不足以支撑我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国际新闻方向的兴趣始于高中期间入门模联时对国外时事的积累,到大学期间更是有课余时间大量阅览国际新闻,再者就是顺应时代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需求,想成为一名会语言、懂传播、有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跨保国际新闻/国际传播对于语言类专业的同学来说难度没有跨理工科那么大,况且语言优势能让人如虎添翼,所以我从大二结束后就正式开始了跨保的一系列准备。
首先是锁定目标院校,大三期间我了解到中宣部、教育部开设的全国五大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试点分别是清华、人大、北外、中传和复旦,国际新闻与传播班(简称国传班)以培养主流媒体国际新闻传播高端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大多前往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从事国际新闻传播工作。对此很是心动的我就决定夏令营优先考虑这五所学校。
然而,实际上夏令营的投递和录取情况远没有我设想的那么美好。首先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所有夏令营考核转为线上,在节省了金钱和时间成本的好处之下隐藏了巨大的弊端——竞争压力变大,许多优秀学子出国受阻遂保研,各大高校受疫情影响推迟开营、扎堆开营。知乎上评价2020年夏令营为疯狂内卷,985等大佬被C9拒到怀疑人生,211大佬没入营985绝望至极,好在我虽为双非心理素质还可以……在这样较为极端的大背景下我无法保证自己能跨保成功,所以只能给自己加双保险,既投国新也投语言类专业。
对于语言类专业我倾向于选择综合性高校,因为在本科在外语院校的我总感觉视野不够开阔,想追求探索其他专业的机会和更多元的平台,再结合地域因素,我最终选定的是复旦、上交、浙大、中大、广外(母校情结)。五所高校我投的都是学硕,复旦、浙大、广外投的翻译学,上交、中大投了语言学。因为广外在上一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语言文学”专业是A,甚至比中大、复旦的排名还要靠前,所以基本上只要绩点是本专业第一名都能收到这些学校的入营通知。我最终入营复旦、上交、浙大、广外,被中大刷掉了(至今仍未思考出原因)。
国新方面,中传、上外的夏令营跟西语写作期末考撞了只能放弃(心仍然在滴血┮﹏┭),北外顺利入营(西班牙语加成有优势),人大投了被拒(本科学校新传的专业排名不够高且我没有硬核的新传科研或实践经历),复旦国新考虑到是学费太贵且不提供校内住宿就直接不投了,被dream school人大拒之后我真是万念俱灰索性把清华也放弃了,因为考虑到清华的入围标准只会比人大更严,且在内卷元年的大背景下会有更多985大佬投清华,不过现在想来试试投清华也无妨,起码能让自己了无遗憾。
(1)复旦翻译学(学硕)夏令营:
700人申请,60人入营,翻译学方向20左右录2人左右(太激烈了)
▼全英笔试:
一道哲学+翻译题,一道个人见解题
▼全英面试:
1.生活类题目:涉及到简历中的实习经历、研究生规划、方向选择
2.专业类题目:现场翻译一两个句子,谈谈对翻译+前沿科技的理解
复旦共4位考官,1位记录员,总体来说气氛比较轻松,老师也面带微笑,涉及到专业一点的问题回答不出老师也是面带微笑。复旦的笔试比较考验考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我感觉自己在应试环境里浸泡过久,鲜少接触人文经典、读“无用之书”,所以笔试一度有无话可说的感觉。复旦的面试题目很常规,既考研究生规划,也考专业题,题目不算刁钻,但要答出彩也很难。由于竞争过于激烈,大把大把985、211的同学争一两个学硕名额,我的发挥可能不算impressive,中途有几题稍显犹豫就很遗憾未能获得录取资格。
(2)上交语言学面试复盘:
800人申请,80人入营,其中语言学方向34人录13人
▼全英笔试:
1. 一道框定主题的作文,要突出思辨性
2. 两道语言学专业题
3. 一道研究设计
▼全英面试:
涉及研究生规划、对本科专业的理解、学校选择、本科期间的课程、语言学书籍和研究等等。
我觉得保研过程中我的重大失误就是报考“外国语语言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参加翻译学的面试我可以迅速回顾自己在本科前三年积累的知识就能准备,可是作为一个连“语言学导论”都没选修过的小白居然胆大包天到报考以语言学为王牌专业的上交,我只能说自己当时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被语言学专业题虐杀得体无完肤,只能挥泪作别“闵大荒”了。还有一个对面试很不利的因素是我当时抽到的是全天的倒数几个面试,那个时候几位年纪较大的教授经历了白天辛苦的面试,傍晚才面到我,已经昏昏欲睡了,中途我一度觉得他们要闭上双眼,我只能硬着头皮强撑着假笑说下去。考官的状态对面试结果是或多或少有影响的,保研途中遇到这种无可改变的因素只能认命了。
(3)浙江大学翻译学夏令营:
翻译学专业300人申请,20人入营,6个录取名额(浙大没有笔试,但有连续两场面试)
▼全英面试一:
涉及对翻译学科本身的探讨、翻译与时事的结合、现场临时做两段疫情相关的口译。
这段面试的内容基本在“射程范围之内”,我运用之前积累的知识和考前的模拟练习就可以应对。两段口译内容可能对口译零基础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因为需要临时反应并且是听老师现场读。但是因为我在本科期间的“交替传译”“政治外交口译”的练习量比较大,对于疫情专题的口译材料也比较熟悉,所以处理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
▼ 全英面试二:
涉及自我性格评价、翻译理论、做过的翻译实践、翻译赏析、翻译历史、对本科学校翻译学科的了解等。
浙大的第二场面试考察的东西更加灵活和偏实践,老师会突然抛出一个理论让你阐述或者一句话让你翻译,重在了解考生的翻译基本功和平时的积累。这个时候以前认真上课的优势就能凸显出来了,我基本都是靠回忆课堂笔记来临场作答的。相较之下,我个人感觉浙大翻译学的面试总体来说考察得比复旦要更全面、更深入、更灵活一点。浙大出排名的效率也真是让我非常惊喜,上午20名入营翻译学的同学面试结束后,当天下午就在钉钉公布录取名单了,我是总排名第2,顺利获得录取资格,经历了复旦、上交的双重打击后,当初一度下定决心去杭州读研了。
(曾经肝过和即将要肝的新传教材)
(4)北京外国语大学夏令营:
国际新闻与传播(国传班)200+人申请,80+入营,最终录取36人,其中新闻学4人,传播学4人,新闻与传播专硕8人,国传班(只收推免生)20人。
一直梦寐以求的国新专业由于之前种种因素有的时间冲突了,有的被拒,就只剩下北外让我单吊。北外国新是我夏令营的最后一站,在七月底才举行,这也让我有充分的时间全力为梦想专业冲刺一把。在参营之前,我把新传考研的书籍,如《传播学教程》《范式与流派》《新闻理论十讲》等等过了一遍,然后复盘了一遍2019-2020年的英文时事热点,同时有针对性地给自己出一些可能会问到的问题找同学模拟了一次面试。所以在上考场前我已经清空了杂念,进入了“尽人事、听天命”的状态。由于签署了保密协议,不方便透露具体的题目,只能分享一下大致方向。笔试题目较为开放,但题量较大,很考验时间分配。
▼中英面试:
每个考生在面试前5分钟左右会抽中英各两道题目,每个题目抽完就作废了,所以不会遇到两位考生抽到一样的题目的情况。
首先英文自我介绍3min,我抽到的题目涉及到本科的研究、学习技能,老师还进一步询问了我本科专业和新传如何结合、有何异同之类的问题。
面试以中文为主,题的难度也要看运气,有的同学可能会抽到比较难的理论热点题,有的同学(比如我)抽到的是跟自身实践经历相关的题就比较好答,所以我再次感叹运气真的是很玄的东西。北外的面试老师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几位教授和副教授即使戴上口罩都能看出面色十分和蔼,遇到比较赞同的观点他们还会点头回应。而且由于我是跨保生,他们追问的问题基本与我为什么选择跨保有关,对我本科的翻译学习也很感兴趣。总的来说,北外的夏令营考察全面但氛围轻松,题目能给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对英语和小语种专业的同学非常友好。我还记得招生讲座上老师充满真诚地强调国新现在特别需要小语种或英语好的人才,所以对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感兴趣的北校同学不妨多考虑北外。因为个人感觉面试发挥得还可以,所以最终被录取也在意料之中,同被录取的同学中也有日语、法语、葡语、西班牙语出身的外语院校学生。
三、写在最后的话
2020年的七月于我而言是“死亡七月”,被夏令营和期末考折磨得焦头烂额的我经历过压力过大爆肥十斤,经历过边哭着接受上一个夏令营的失败边准备下一个夏令营的崩溃,经历过期末考和夏令营无缝衔接的极限挑战,但好在最终能熬到终点收获到最想要的offer。
事实上这篇经验帖里提到的经历还不足以概括我大学生涯的万分之一,比起一些辉煌而短暂的瞬间,我更愿意把最煎熬和痛苦的经历展现给大家,告诉看到这篇帖子的读者:保研只是一个结果,保研背后的勤勉和泪水、辛酸与曲折或许更值得关注。
最后的最后,祝愿2021年的广外保研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历经千帆,终见曙光。
如果你有希望云谷之声团队邀请前来分享的嘉宾,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在公众号菜单栏点击「关于我们」内的「联系方式」添加小助手,留言:保研/考研/留学+学院+专业+姓名+去向,我们会积极去联系哒!
图文 | 曾玲
排版 | CaCa
往期回顾
黄启琛
■从广外商英到北外高翻
黄斌
■从广外法学院到西南政法大学
时艺菲
■从广外英文到上外口译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跳转至往期推送)
如果你觉得「云谷之声」对你有帮助,
请多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你的支持和认可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点击分享、在看与赞支持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