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亿赛道开启,“双碳”投资大爆发、超30家上市公司布局氢能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1”终于公布,社会期待已久的“靴子”落地了。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并在10月24日正式对外发布。


《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


其中,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作为“1”,是管总管长远的,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意见》将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N”则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一系列文件将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要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建设。


伴随着这些纲领性文件出台,资本市场做出了快速反应。


近日,储能、光伏、风电、锂电、氢能、电力等新能源板块集体大涨,不仅是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投资热情也被点燃了,“双碳”投资正在迎来大爆发。



氢能成为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掘金氢能市场之热度前所未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2年4月11日,今年已有超30家上市公司通过设立氢能子公司、氢能产业基金、联合各方投建氢能项目等方式布局氢能产业,这其中不仅有多家大型能源央企的身影,还有不少其他领域的公司跨界氢能。


因制氢的技术路线不同,目前,氢能主要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多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后多种路线制氢或并存,没有哪种路线具备绝对的优势,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发展氢能首要的任务是降成本。




制氢环节成本下降尚需时日


氢能源产业链上游是氢气的制备,按照制氢工艺的不同,借由对工业副产物进行提纯获取氢气,俗称“灰氢”。通过裂解煤炭或者天然气所得的氢气,便是“蓝氢”。所谓“绿氢”则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等方法,实现全程百分之百零碳排、零污染。


其中,电解水(工业用电)制氢成本最贵,达到38元/kg,工业副产物制氢成本为8-14元/kg,不到电解水(工业用电)制氢成本的一半,工业电价成本是制约电解水制氢的重要原因。


“目前已商业化的绿氢工艺主要是电解水制氢,每生产一立方氢气需要消耗4-5kwh的电力,能源成本大约占绿氢生产成本的80%。”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吴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4月7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突破新型催化、绿色合成、功能-结构一体化高分子材料制造、“绿氢”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


不同于其他制氢工艺,生产绿氢最重要的是选用绿电,例如光伏、风电等,光伏制氢目前因为成本较高,暂不具备经济性。


有观点认为,当电价低于0.3元/kWh,电解水制氢成本将会接近传统化石能源制氢。对此,兴储世纪总裁助理刘继茂分析认为,从长远看,光伏制氢是未来的重要方向,目前光伏组件的价格是虚高的,关键是硅料和硅片供需错配,但这些都是短暂的,随着大量的产能落地,硅料和硅片的价格就会回到成本线附近。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预测,2035年和2050年光伏发电成本预计约下降50%和70%,达到0.2元/kWh和0.13元/kWh。资料显示,电力成本每下降0.1元/kWh,氢气成本平均下降0.5元/Nm3。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虽然光伏价格在一些区域已经很便宜,使得光伏制氢、风电制氢或风光互补制氢等商业模式有了一定的经济性。“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绿氢制备通常是需要连续生产作业的,光伏和风电的两千小时左右的年利用小时数,只能满足一年八千多小时周期内四分之一左右的电力能源,其他四分之三的能源电力如果不是绿电的话,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绿氢制备。”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也向记者表示。


因此,上述《意见》还提出,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向记者表示,跟化工结合起来推动绿氢发展,需要给一些上网的优惠政策,因为风电、光伏资源集中的地方,化工园区较少需要电网的帮助,把绿电运送到化工园区附近,再进行电解水制氢,也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的问题。“据我们了解,部分省级项目面临便宜风光资源的地方没有绿氢的需求这一问题,怎么把这些匹配起来,是政策很重要的一个发力点”。


 

136万亿!巨型赛道已开启

 

“双碳”的顶层设计也将带来一个万亿级的巨型产业和市场。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发言时指出,据联合国有关机构测算,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全球预计需要近100万亿美元。另据渣打银行测算,中国要达到“碳中和”目标总共需要127万亿到192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相当于每年需投入3.2万亿到4.8万亿元人民币。


而这万亿级投资中,肯定不可能全都依靠政府来完成,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通过市场解决。


嗅觉敏锐的资本们,已开始行动。


10月21日,春华资本宣布向绿色能源企业——远景科技集团投资6亿多美元。有媒体称,这是目前碳中和热潮中金额最高的一笔投资。



春华资本官网关于投资远景科技集团的报道

 

据了解,碳中和已成为春华资本长期关注的投资主题,在该领域,春华资本此前已经投资过中国最大的消费锂电池企业——珠海冠宇,以及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多家企业。


不光是春华资本,碳中和领域如今已成为众多投资大佬关注的热土,仅今年上半年投资规模就创下历史新高。


例如,2020年,高瓴成立专门的气候变化投资团队,并推出专项的绿色基金,那也是股权投资领域首支以绿色产业碳中和为投资主题的纯市场化投资基金。今年3月,红杉中国又与远景科技集团合作,共同成立了规模高达100亿元的碳中和技术基金。


高瓴创始人张磊透露,在整个碳中和领域,高瓴的投资规模已经达到近500亿元。


10月20日,在“2021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上,青域资本管理合伙人左林表示,以前节能环保领域每年的投资额大概只有几个亿到几十亿元,但今年的累计投资规模则已达到约2000亿-3000亿的体量,热度惊人。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力度的影响。当前多个部委、多个地方都纷纷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导致一级市场的碳中和投资空前活跃。


左林所在的青域资本成立于2002年,前身是“青云创投”,一直专注于节能环保和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左林本人也是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扎根这一领域,从事投资活动。


“我们算是这个行业的先锋,这半年里,我们接触过的,跟我们交流、准备做大的碳中和领域基金的企业非常多,国有的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人寿、三峡集团,私营的也有蚂蚁金服、华为、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累计上大家准备的投资金额和投资规模算下来已有2000亿-3000亿的体量。”左林说。

 


这些领域迎来发展机遇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认为,“双碳”目标将给我国经济结构带来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双碳”将形成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投资赛道。


他表示,“长”是指事件周期较长,“宽”是指在“双碳”目标之下,将有大量的相关产业及其衍生出来的产业不断涌现,“厚”是指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各阶段需要不断解决各类矛盾,技术和产业上亦将反复迭代。


“当前很多央企都在布局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绿色基础设施,如光能光伏、风能、大基础设施、特高压、输配电、储能产业链等设施,都可成为当前‘双碳’投资的重点领域。”陈文辉表示。


左林表示,碳中和投资主要是两种驱动模式,一种是资产驱动,一种是技术驱动。


资本驱动方面,政府和央企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从创业投资或股权投资的角度来说,非央企投资机构会瞄准技术驱动的领域,寻找可以投资的机会。

 

目前,整个低碳行业总共涉及7大类技术,分别是:储能技术、能效提升技术、电气化改造技术、节能技术、零碳电力技术、氢能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


其中,各项技术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而资本最关注的则是这个技术在未来会不会迎来一个大的增长。


一种增长是现在正处于“萌芽期”的技术,如传统电力灵活性改造、需求侧响应技术等。




另一种增长是刚刚迈过“死亡谷”的技术,如现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储能PCS等,这些技术前期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验证,虽然至今仍然在产业化上有一些障碍,但未来大体上是有可能迈出“死亡谷”的,所以这些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至于一些现在已经处于“峰顶”的技术,如建筑节能、风电、光伏等,因为已经成长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更多是依靠资本和产能框架的边际效应来驱动成长,所以左林他们比较关心的就是这些“峰顶”技术的替代性技术。


原来的节能环保行业很容易定位成狭义的末端治理,未来在低碳的大背景下,末端治理所占比重一定会越来越小,而整个压力会分散到材料替代、工艺替代、能源替代,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等,最后实现整个行业的“绿色再造”。


“所以我们会关注各个行业,探讨这里边哪一块会有颠覆性的低碳效应,然后我们会重点关注行业的重大工艺革新,或者重大装备革新的机会。”左林说。


 

从末端治理的角度讲,整个环保行业在低碳背景下其实都有一个颠覆性的机会。


第一,精细化、专业化。


未来环保行业一定会向体系内去延伸,而不是只在末端。例如资源化一定是放在生产流程里,而不是放在末端再回头想办法。


此外,生产流程的资源化应该是一个专业化的趋势,所以未来环保服务市场一定会出现很多专业化的服务商,比如化工行业会有专业的化工环保服务商,冶金行业会有专业的冶金环保服务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个服务商什么工业都能干。


“整个环保行业的趋势,一定是和工艺结合越来越紧密,会有很多更精细化的工作,去和工艺紧密结合,既要保证生产的效率,又要保证低碳的结果。”左林说。


第二,集中化、生态化。


最典型的就是“退城入园”,现在所有排放大的企业都要退城入园,未来一定会形成一些大的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将形成更集中化、更大体量的规模,这样一来,以前一些并不主流的技术可能就会成为新的主流技术。


第三,智能化、数据化。


未来可能整个生产环境的控制,更多都是依靠数据化和物联网的手段来提升效率,从而更全面、全流程地掌握排放结果。


至于投资的时间点,左林表示,节能环保行业的核心是社会价值主导,这个社会价值是“政府/监管机构-环境服务商-业主/排放主体”三方供需平衡的结果,而不是其他行业那样双方供需平衡的结果。一旦外围环境变化,比如政府投入更多补贴,打破了平衡的局面,就会出现“再平衡”的过程。


所以,考核一个行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第一就是看这个行业是不是正处于变化过程中,政府是否有更大的投入或政策,社会价值是否可以“再平衡”。如果连环境服务商都赚不到钱,那么这个行业就成长不起来。


“只有随着政府投入、技术实施,可以实现再平衡的时候,才是外围投资人可以参与的时点,这就是我们投资的基本逻辑。”左林说。



推动氢能垂直一体化发展


氢能源产业链中游是氢气的储运环节,主要技术方式包括低温液态、高压气态和固体材料储氢;下游是氢气的应用,氢气应用可以渗透到传统能源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发电等,主要技术是直接燃烧和燃料电池技术。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非自然存在,中间有一个加工过程导致能耗比较大,即使目前最具成本优势的灰氢,也主要是跟其他气体产品混合使用,是一种工业副产品。因为氢气的储运较难,如果将氢气做成液体要高温低压,如果做成气体氢气罐比里面的氢气还要重,热值比不一定划算,所以在经济性上有不少问题。”上述相关负责人称。


祁海珅认为,氢能垂直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要,制氢一定要和储运、用氢来协同、一体式发展,并且最好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下实施应用,否则很难有经济性和实操性。一是氢气的长管储运的能量密度偏低,运输半径最好在200公里以内,否则成本增加太高;二是加氢站数量与用氢主体的数量、体量的同步发展问题,加氢方便、快捷、高效率的协同效应也很重要,否则商业化运营压力就会很大。


基于这一逻辑,今年以来不少上市公司均在布局加氢站,如诚志股份已与AP合资设立了诚志空气产品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双方拟在制氢、储氢、运氢和加氢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


诚志股份目前氢气产能约5万吨/年,产出的氢气纯度为99.99%,“公司生产的氢气是一种工业副产品所以成本较低,经过提纯后,纯度可达到99.9999%,可以满足氢能源汽车及相关电子产品的电子级使用需求。”4月11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当前主要在推进加氢站的建设,已新建常熟银河路加氢站项目截至目前已通过消防验收,工程竣工验收和试生产手续正在同步办理中,张家港项目正在商谈中。”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市面上的加氢站不多,一个加氢站的回本周期暂时还不好说,尽管如此公司还是会在这一领域继续积极探索。”


各地也在积极推动加氢站的投资和建设,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加氢站共建成218座,较上年增长了100座。“三桶油”之一的中国石化公开表示,“十四五”期间发展氢能产业的总体思路是规划建设加氢站(油氢合建站)1000座。


而如何丰富氢能应用场景,也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加氢站其实跟以前充电桩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商业化,我认为将是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中,比如一些固定路线或者是矿山中,要先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才能推动更多加氢站的建设。”


“氢燃料电池汽车尤其是氢燃料商用车的商业化路径已经开启,在一些示范城市群有了一定雏形、初步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包括财政补贴、氢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单个企业是很难形成独立的市场化操作运行的。庆幸的是,氢燃料汽车、绿氢制备等已经成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了,氢能源作为未来的终极能源,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是很值得期待的。”祁海珅表示。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50年,国内氢能产业链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元。






加入行业群


延申阅读
万亿"宁王"曝出重大突破!十万亿超级赛道沸腾
估值300亿!又一家动力电池企业将IPO
道氏技术(300409)三度引入战投,比亚迪入局!
「美克生能源」获数亿元B轮系列融资
12万亿氢能产业全景报告(收藏)
2022年储能发展的主要方向
重磅!腾讯入局动力电池行业!
马斯克:特斯拉将大规模进军锂矿开采和提炼领域
228页!2022年全球碳市场年度报告
为什么光伏行业即将迎来大爆发?
56页!电力专题报告(直接下载)
42页!双碳绿色金融报告(附下载)
京东发布碳中和《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
工信部发文!“十四五”石油化工这样干
德尔股份(300473)布局碳中和氢能子公司
河北省印发《2022年工业绿色发展》的通知
探寻数字化碳中和路径的交集
全球汽车巨头押注中国氢能产业机遇
华为入股中科海钠,进军钠离子电池领域
炸了!比亚迪停产燃油车!全球首家!
《2022年中国氢能技术发展报告》42页全文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