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全球低碳创新应用报告(34页)

亿欧智库 氢能碳中和 2022-10-07



受COVID-19疫情相关限制措施的影响,2020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5.6%,但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氮在大气中的浓度在2020-2021年继续增加。据世界气象组织测算,2021年(1月至9月)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前的平均温度高出约1.08±0.13℃。受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影响,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的8年中,以每年4.4毫米的速度加速上升,在2021年达到历史新高。此外,冰川和冰盖的损失也不容乐观,整个北极地区海冰范围在2021年7月上旬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都表明:降碳已是刻不容缓。2021年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昆明召开。同年11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从昆明到格拉斯哥,从COP15到COP26,国际社会日益意识到,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同应对。在COP26会议期间,俄罗斯、印度也相继宣布了碳中和的明确时间。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碳中和,中国都展示了面对问题的决心和具体的行动路线,彰显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担当。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随后,这一“3060目标”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实现碳中和亟需发展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加快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


在政策上,相关部门也对低碳经济予以鼓励,如最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就将6月13日至19日定为“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将6月15日定为“全国低碳日”.


低碳创新其实并不是新理念,但难点在于如何实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因为碳排放引发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落实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重要话题.


经济是指建立在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基础上,向着低碳方向发展,利用“碳中和”的发展方法、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低碳经济将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创造绿色环保概念,重点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点,将节能减排创新、重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核心。


徐玖平、卢毅等学者早在2011年出版的《低碳经济引论》一书中,就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能源体系、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城市建设、交易市场、政策保障及示范工程作了详细阐述,并认为低碳技术对低碳经济具有很强的影响性,且低碳技术创新在不同发展和实施阶段,也面临不同的障碍。2013年出版的《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低碳发展报告政策执行与制度创新》也指出:政策执行和制度创新为低碳技术的发展铺平道路,特别是低碳试点的发展,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低碳出行等人们生活的各方面。


2011年发布的中国首部综合性低碳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则指出,在“十一五”时期,我国低碳技术主要集中于六个领域,如风力发电、洁净煤燃烧等。在低碳技术选择中,应以清洁能源技术和终端能源利用技术为发展重点。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的发布背景,正是在“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20.8%,但碳排放总量增长了33.6%,中国由世界第二大排放国变为第一大排放国的现实局面。


其实,“十一五”时期,中国已经扭转了“十五”时期能源强度快速上升的趋势,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提高了1.8%,森林蓄积量增加了9亿立方米。在降低能源强度、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增加森林碳汇三个方面,中国的低碳经济已经取得惊人的成就。


但碳排放强度下降与总量上升形成的交叉型、剪刀状复杂碳排放格局,也让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单纯靠结构调整降低碳排放,已经接近极限。


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中国共实现节能6.3亿tce(吨标煤)左右,其中技术因素占总节能量的69%,结构因素占总节能量的23%,其余8%左右的节能量由生活用能比例的变化所贡献。


低碳技术发挥了最大的减碳作用,减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技术。在低碳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总体上来看,低碳技术推广比例仍然较低,多项核心技术尚未掌握。这些核心技术的攻克,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更成为我国企业与科研机构必须拿下的重要技术阵地。


可以看出,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


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依赖八大低碳前沿技术:清洁能源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数字孪生、生物科技与生物工程、大数据、机器人技术。而建筑、交通、工业、能源等领域,都是低碳前沿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


据了解,以建筑为例,中国建筑领域碳排放的总量庞大,2019年,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50.6%。其中,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阶段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8%和21.6%,施工阶段仅占1%。设计建造真正的绿色建筑,一方面需要确保建筑物质量、建造效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地理区域特点有效达成环境保护的目标。


比如近年来开始在国内流行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迎合了低碳建筑的环保要求,满足了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追求,有效促进了建筑设计的转型升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实,“被动式建筑”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瑞典隆德大学的阿达姆森教授及德国的菲斯特博士在1988年提出,是指在不使用主动式空调和采暖系统的情况下便可以自然维持舒适室内环境,并加强建筑隔热、保温和气密性能以及新风系统对热、冷进行循环回收,设计出适宜居住生活的房间,从而实现热循环回收75%、建筑节能92%的环保节能效果。同时,该类型建筑拥有高舒适度 :室内湿度在40%-60%,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000ppm。1991年,第一座“被动式建筑”就已经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建成。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建筑电气化改造以及智慧楼宇,淘汰锅炉等高碳排放设备,借助低碳前沿技术发展被动式建筑等超低能耗、净零能耗建筑,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低碳技术正在政策鼓励之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5月30日,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就指出: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对低碳零碳负碳、节能环保等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企业和地区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以及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强化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理论、基础方法、技术标准、实现路径研究。


可以肯定,低碳技术及其众多创新应用领域,也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原创阅读👇


👇延伸阅读👇


税务总局发布《支持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

富士康工业互联碳中和白皮书

《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

《2022年中国光伏行业全景图谱》

欧洲企业助力中国实现2060碳中和愿景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