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投票 | “是人”还是“斯人”?还是都有?

央广网 2022-11-04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6日,这一话题吵上了热搜第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必背古文
但最近不少网友发现
自己背课文一直都背“错”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一段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
不少网友背的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原文到底是“斯”还是“是”?
许多人翻出压箱底的老课本求证
打开一看,傻眼了

网友纷纷凌乱:难道我的记忆出错了???


10月26日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

自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

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

他们也查阅了众多古籍

查阅的结果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

“斯”和“是”两个字

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都表示“这”的意思


有网友翻出了

1992年版、2001年版、2016年版

“人教版”语文课本

发现课文中都是“是人也”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也找来语文老师求证
目前杭州使用“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
该课文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原文用的是“是”



网友们不淡定了

↓↓↓



专家:两种写法都有


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汪启明教授表示

现代教材一般用“是”

但也有不少读物用“斯”

在古代文献中

这两个字都有

普通读者不用太计较

只要不影响准确交流即可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也提到

文献中两种写法都有

查过文献资料后初步发现“是”较多


网友:

有可能是“曼德拉效应”

有网友指出

这可能就是“曼德拉效应”:

即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

也可能导致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

与史实不符



有专家认为

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

和心理暗示有关

“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

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

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而且人们常常受到诱导提问的影响,

重组了自己的记忆内容。”


比如还有:
两只黄鹂鸣翠柳
还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米老鼠的裤子有没有背带?


你当年背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
投票↓↓↓

大家都在看↓

抄袭剽窃、篡改数据,陕西高校多名科研人员被通报!


“有居民反映阳性病例转运不及时”,郑州回应!


买到了“蓝月壳”,赶紧吃口“脑残酸菜面”压压惊🤣

来源:央广网综合上游新闻、钱江晚报、封面新闻、网友评论等

本期编辑:程茜 毛嘉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