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赝品泛滥农村大集?监管亮剑亟须跟上!
近日,央广网多路记者在山东、湖北、河北、安徽、四川等地农村大集走访后发现,这些“李鬼”在农村市场上依旧存在,严重损害了当地消费者的权益。(此前报道>>“李逵”变“李鬼”🤔 农村大集山寨产品为何屡禁不止?)
3月9日,小刘在山东省禹城市赵集村大集的流动摊位上买了一袋洗衣粉,“这种国际‘名牌’洗衣粉满满一袋4斤多重,才花了13块钱,多实惠!”
回到家之后,小刘端详后才发现,买到手的洗衣粉不是“ Tide(汰渍)”牌,而是“Tibe(以白)”牌,错把“b”看成了“d”,小小一个字母的不同,但小刘知道自己买了“山寨货”。再想回到大集找卖家,却已经是“集散人空”。
在大集上,记者还买到了类似“脆香米”品牌的“好多米”威化饼干、类似“喜之郎”品牌的“送喜郎”果冻,记者尝试扫描商品上的条形码追溯产品信息,但都得到“该条码无结果”的答案。
不仅仅在山东,在湖北省汉川市刘家隔镇关口新便利店里,记者看到了和“锐澳RIO”鸡尾酒相似的“蕊澳RVIO”鸡尾酒;在汉川市麻河镇的红万家生活超市纸品区,记者见到了包装设计和“维达”卷纸相似的“优韧”卷纸。
在安徽省凤台县尚塘镇鑫客隆超市中,与“LUX力士”相似的“RUX韩力士”、与“大宝SOD”类似的“New De bao的SOD蜜”赫然摆在货柜上……
产品种类涵盖之广、模仿品牌之多,农村消费者面对这些眼花缭乱的“李鬼”很难分辨,容易上当受骗。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市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维权意识觉醒,市场监管也趋于规范化,此类山寨商品逐渐从城市商超里消失,但是并未彻底从市场上消失,而是转移销售阵地,下沉到乡镇市场,在农村大集摊位上、乡镇商店里公开售卖,坑骗农村消费者。
农村大集摊位较多,且商贩流动性大、摊位不固定,售假者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消费者买到假货后,不容易再找到售假者,导致监管执法难度增大。而且,乡镇市场规则不完善,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普遍不强,对真假商品的辨识力不够,容易被山寨商品蒙骗。加之很多人买到假货后一般不会维权,亦使得售假商贩肆无忌惮。
针对“李鬼”商品下沉乡镇市场的新局面,监管打假也应跟上来,采取主动干预、强化源头治理、严厉打假等措施,对山寨商品进行全面堵截,防范假冒伪劣产品流入乡村。农村大集虽然是临时性集市,却也有固定的“赶集”日期和摆摊场地,可以实施场地管理负责制,由乡镇市场管理人员划定摊位,记录摊贩身份、联系方式等,对商品拍照留证,方便溯源管理。如果摊贩有违规售假行为,则可将其纳入“黑名单”。
各大品牌厂商花了大量资源才将品牌做起来,很不容易,不能眼睁睁看着“李鬼”横行,将货真价实的“李逵”从乡镇市场挤走。因此,监管部门在全面查处假货之际,也应鼓励品牌厂商自主打假,支持职业打假人下乡打假,树立典型打假案例,以达到法律震慑效力,引导商贩诚信守法经营。
同时,要重视加强农村消费者教育,可根据乡村的现实情况,采用多样化、多渠道宣传模式,帮助农村消费者辨识品牌真伪,培育消费维权观念。比如,现在乡村刷短视频、直播的情况非常普遍,可以制作普法短视频、打假喜剧、直播大集现场打假等,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相关法律常识、品牌知识、维权方法等融入其中,切中农村消费者的需求点,让其能够快速接受和吸收,进而树立品牌消费观和依法维权意识。
大家都在看↓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特约评论员:江德斌
本期编辑:蔡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