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2024 | 向“新”出发强基现代产业 “秦”奋图强续写丝路新篇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蓝图。从蓝图到现实,各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开春之际,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实干·2024》系列报道,多维度聚焦各地新气象、新作为、新突破和新展望,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3月13日,位于陕西榆林市榆阳区的华能陕西孟家湾1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场,一排排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正在“作业”,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动力”。
“自去年5月27日全容量并网投运后,累计发电量已超16000万千瓦时。”华能陕西新能源分公司项目经理马宁超说,与相同发电量火电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省标准煤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2496吨。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榆林近年来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成为陕西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个缩影。当前,陕西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新”逐“绿”,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
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万家,文旅重点产业链年综合收入达到8500亿元……2024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用一个个数据,细化新一年的奋进目标。
“跑”起来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地处黄河“几”字湾中心的榆林,一度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的难题。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路径,一项项多能融合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个个转型项目实现绿色发展,“塞上驼城”正焕发勃勃生机。
今年全国两会,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刻不容缓加快转型升级,千方百计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全国人大代表、榆林市市长张胜利表示,2024年,榆林将把握建设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的机遇,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生产线,培育新质生产力。
榆林杨井光伏产业园内光伏发电装置宛若一片“蓝色海洋”(央广网发 延杨红 摄)
2023年,榆林坚持把能化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煤化工产业向“精”向“深”迈进。张胜利表示,2024年,榆林将大力推进新煤矿、新油气、新能源、新煤电、新化工“五新”项目,围绕5类159个项目挖掘投资潜力,加快延榆鄂高铁、东线引黄等重大项目建设,超前谋划推动更多富有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撑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3月以来,榆林市榆横工业区一化工企业年产5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项目现场一片繁忙。“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补充榆林在高端聚烯烃产业链中的短板,解决高品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规模化不足的难题。”该化工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双兴介绍道。
2024年,在稳住能源生产基本盘的同时,陕西正在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助推传统产业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
西安市长安区融讯智能制造港内,一栋栋厂房整齐排列,按不同的功能分布在大道两侧,厂房机器轰鸣,工人们在工作区娴熟地操作着,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融讯智能制造港占地150亩,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工业厂房为载体,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可容纳科研、生产、服务人员超过1600人。”融讯智能制造港行政总经理姚小青介绍,目前已有27家企业入驻,其中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90%。
融讯智能制造港入驻企业厂房内,质检员正在对产品进行规格检测(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我们从事高端、精密机械加工,产品主要应用于航天发动机等重工装备,要确保交出的产品‘零失误’‘零差错’‘零次品’,从螺丝钉生产环节开始,层层严格把关,保证交付质量。”融讯智能制造港一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刘涛说。
“我们与高校、机构紧密合作,在高性能模拟射频芯片、先进传感器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陕西某电子科技企业负责人韩鑫表示,将依托融讯智能制造港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姚小青介绍,2024年,融讯智能制造港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建立健全企业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同时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吸引符合定位的优质项目落地。
融讯智能制造港内现代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距此数十公里外有着良好科技和产业基础的西安市鄠邑区,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也在持续发力。2024年,该区将以产业为先导,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启动西部生态科创新区建设,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扩展区和现代化品质新区。
工业机器人正在完成焊接等工作(央广网记者 刘昱 摄)
2024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涉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塑造产业链群新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重点产业链群做优做强做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
“希望今年的陕西抓住自有的科教、人才、产业优势,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展现更大作为。”陕西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吴刚说,眼下的陕西正向“新”出发,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活起来
激活文旅产业发展的
“一池春水”
连日来,陕西旅游分外热闹,古都西安频频冲上热搜,依旧是文旅“顶流”。
数据显示,仅2024年春节期间,西安曲江、南门、钟鼓楼、临潼等重点文旅聚集区接待游客约1617万人次,同比增长47.22%;全市3A级以上景区共接待游客约1060万人次,同比增长41%。
夜幕下的西安大唐不夜城(央广网发 西安曲江新区供图)
千年古都不断“出圈”,长安山河诗备受关注。“大唐不夜城中轴线上有近20处的演艺舞台,今年我们以盛唐文化‘小故事’为背景,展开我们的唐文化主题展演,同时不断挖掘网友心声和网络热词,更新演艺模式,‘宠’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大唐不夜城工作人员赵美如介绍说。
在大唐不夜城与演员“房玄龄”对诗,在长安十二时辰做一回“唐朝人”,在《黑娃演义》现场当一回“群众演员”。伴随着旅游热的持续,沉浸式体验、国潮文创、互动演艺等多元消费场景不断涌现,“诗意长安”正释放独有的“中国式浪漫”。
如果说西安旅游的红火,是源于游客对汉唐文化的“文脉自信”,那么在咸阳则可以感受到传统的节目演出及民俗文化。社火巡游、灯光水舞秀、秧歌展演等形式丰富多样,“西汉投壶”“馆长专家带你鉴文物”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让游客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
今年,咸阳市将坚持“旅游+”“+旅游”双向发力,打造城市游新场景,发展民宿康养,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具有咸阳特质的文学、戏剧精品力作,开发本土特色美食,提升综合接待服务能力,让咸阳成为游客纷至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无论是节假日出游的“泼天富贵”,还是“网红”景区的“热辣滚烫”,都持续为陕西文旅产业注入发展活力。今年以来,陕西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力文旅产业,激活消费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大荔县“村晚”演出现场(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2023年以来,“村晚”这种“群众自己演、群众演自己”的文艺表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获得了大批群众的喜爱。如今,在渭南市大荔县,观看“村晚”演出已经成为了群众业余生活的常态。“我非常喜欢这种演出形式,这些演艺节目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让我更加了解大荔的戏曲文化。”当地居民吴建妮说。
“我们充分挖掘县域文旅潜力,积极推出惠民举措及各项非遗活动,有效满足了多元化、多层次旅游需求。”大荔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贺康平表示,今年将进一步丰富传统民俗活动和文化活动,创新消费场景,拓展消费空间,构建文旅消费新态势。
文旅消费市场活跃的背后,文旅产业也在不断加快发展。2024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擦亮“三秦四季”文旅品牌,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会展经济,打造商旅名街15条,文旅重点产业链年综合收入达到8500亿元。
富县秦直道景色(央广网发 富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前,陕西正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大文旅”“大热度”让陕西对文旅未来充满信心。去年12月底出台的《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到2026年,力争全省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万亿元、旅游人数超过9亿人次。
担起来 打造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2000多年前,满载货物的驼队踏上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启中国与亚非欧国家贸易往来的先河。而今,一列列疾驰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将开放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动力,不断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
在西安国际港站,一排排集装箱叠放整齐(央广网发 滕秦溥 摄)
一排排集装箱叠放整齐,大型龙门吊巨臂挥舞,集装箱卡车往来穿梭……走进西安国际港站,货物运输繁忙而有序。近日,随着最后一个集装箱吊装至中欧班列上,中哈双方合作共建的中欧班列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正式投入运营。满载日用百货、机械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商品的中欧班列,一路向西,经哈萨克斯坦、跨越里海,最终抵达阿塞拜疆巴库。
截至3月6日,中欧(亚)班列(西安)今年已累计开行752列,较去年同期增开149列,增幅24.7%,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能。
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担当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大使命。虽然不靠海、不沿江、不沿边,但陕西开放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沟通交流、开展合作,实现“双向奔赴”。
“2024年,我们将促进中欧班列(开行量)快速增长,保持中欧班列(西安)核心指标,继续完善我们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班列和公铁联运班列,服务于县域经济和开放经济。”西安浐灞国际港港口管理局局长马理说。
如果说“一带一路”倡议为陕西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那么自贸试验区建设则为陕西的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
第七届丝博会上,一场中亚云品展销活动直播正在进行(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异军突起”,跨国夫妇元朝辉和阿妮塔享受到了政策红利,自2015年创办跨境电商企业以来,他们的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们创办的跨境电商业务已覆盖俄罗斯和中亚多国。”阿妮塔说。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挂牌成立6年多来,累计已形成近800项创新案例,3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06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研究智库专家杨凌表示,围绕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陕西自贸试验区持续推进全链创新、全面改革、全域开放,探索总结了“铁路提单融资”“全程统一运单”等一批改革创新经验,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实现“异军突起”。其中,陕西首创的铁路运输舱单归并新模式,节约企业报关成本达90%以上,相关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当前,陕西自贸试验区还持续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全方位升级,不断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陕西自贸试验区经开功能区(央广网发 西安经开区管委会供图)
2024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推动外贸增量提质,开展“陕耀全球”百团千企拓市场抓订单活动,开拓RCEP区域等新兴市场,净增有业绩的外贸企业500家,进出口总值增长8%。
“当前,陕西多元化开拓市场,赴中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各类贸易促进活动,实现中亚五国通航全覆盖,对中亚出口增长221.9%,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增速,十分瞩目。”杨凌说,从这方面也可以预判,2024年陕西的对外开放还会取得非常亮眼的发展成绩。
风起势正劲,潮头满目新。锚定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目标,如今的陕西正紧扣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奋进实干之姿,努力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记者:张伟 陈锵
视频:侯凯奇
编审:卜叶 张洁
编辑: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