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r|牦牛毛绒的突围
「纤维」,让人联想到一种亲肤而繁茂的材质。从古至今,人们取诸万物,从自然界提取天然纤维用以制衣。古代海南黎族取楮树皮纤维制成“树皮衣”蔽体保暖,江浙一带的妇女种桑养蚕取蚕丝织成绫罗绸缎,长江流域盛产的苎麻经手工织造可成牢实且轻盈的布料…….
而世代生活在高寒草原的游牧民族更是因地制宜,从粗糙的动物皮毛中提取柔软纤维,编织成抵御严寒不可或缺的织物。牦牛绒正是这样一种天然动物纤维。
全球现有的牦牛中95%来自中国,分布于青藏高原一带。每头成年牦牛每年只产1公斤左右原绒,精梳后可获得250克细绒,每件牦牛绒毛衫大约需要3-5头成年牦牛的细绒。优质牦牛绒纤维平均细度在18至20微米之间,有着足以跟羊绒相媲美的保暖性和透气性,被誉为“藏地软黄金”。另外,牦牛绒也是一种可持续的材料:牦牛的生长仅需要消耗水、空气、阳光和牧草。
因高原自然条件艰苦、加工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牦牛绒资源此前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直到近年来才吸引了一批秉持社会责任意识的个人与企业,发展出如诺乐(Norlha)、SHOKAY等以牦牛绒产品为主的小众品牌。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大型服装企业也开始介入。
canU采访了雅莹集团在开发牦牛绒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上的关键角色,在他们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一条从原材料开发到终端销售的润物无声的可持续之路,在我们眼前缓缓铺开。
在牧区,牦牛意味着一切。牧民们吃牦牛肉,喝牦牛奶,靠牦牛驮运物资,靠烧牦牛粪用作燃料,也靠牦牛的皮毛御寒——
作为唯一常年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哺乳动物,牦牛的皮毛可以抵御零下30至40摄氏度的高原严寒,这都归功于那层掩藏在粗硬毛发之下柔软而细密的牦牛绒。
牦牛绒绒脂含量高、蓬松度佳、纤维细密,保暖、透气和防潮方面表现良好,纤维强力优于其它动物纤维,其良好的回弹性也让牦牛绒服饰具有天然抗皱性,便于打理。并且从各种层面而言,牦牛绒都是一种可持续材料:
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牦牛绒很容易被环境降解;牦牛天生只有下排牙齿,吃草时只吃草尖,不会将草连根拔起,不会导致土壤沙化,对草原生态系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2018年,雅莹集团董事长、时任嘉兴市工商联主席的张华明来到四川省阿坝州进行考察。他发现这里环境优美,畜牧业发达,有着丰富的牦牛资源,同时他也看到当地在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局限和困境,牦牛毛绒只被用于制作一些简单的纺织品,“当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没有增加牧民同胞的收入,很可惜”。
这确是事实。尽管牦牛绒有着足以跟羊绒相媲美的保暖和透气性,但其产量却只有羊绒的1/5,在认知度上更是远低于羊绒。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牦牛绒材料的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和品牌塑造等环节没有形成系统,也缺乏产业链的建设战略。消费者不熟悉也不了解牦牛绒的特性,难以建立起对它品质的认同感,市场对牦牛绒的接受度不高,许多企业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种材质。
惋惜之余,张华明与时任阿坝州工商联主席的喻林超达成共识:以牦牛毛绒为切入点,将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东部的时尚产业优势结合起来。
张华明意识到,综合开发利用牦牛毛绒,不论对保护西部自然生态、扶持当地经济发展,还是推动时尚行业可持续升级、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雅莹并非第一家尝试开发牦牛绒的企业。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时尚产业不可逆转的趋势,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对这个抽象的议题进行具体实践,牦牛毛绒这种可持续的天然动物纤维自然得到不少青睐。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诺乐和SHOKAY两家小型社会企业,前者由拥有一半藏族血统的美国女孩德清·雅诗和母亲金姆·雅诗于2007年共同创办,雇佣甘南当地藏民生产高品质的牦牛绒产品,后者则由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籍华裔女孩乔婉珊创立,使用来自青海省海南州的原材料。这些品牌在产品设计和品质上都采取高标准,逐步把牦牛绒材质品类推向品牌化,让其走进国际视野。
除此之外,也有越来越多具备成熟商业运作能力的中国品牌将牦牛绒产品纳入自己的系列。不过,若干品牌的尝试与真正大面积的运用始终相去甚远。
雅莹集团是为数不多的对牦牛绒进行深度开发、并实现大面积推广与应用的企业之一。2018年起,依托东部沿海地区在时尚产业上的技术优势和研发力量,这个位于浙江嘉兴的高端女装企业不断根据牦牛绒材质的特性对其进行升级换代,同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完善制定行业标准,进而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可以说从一种材质的研发入手,真正贯彻了“可持续”的各个环节。
担任雅莹材料管理中心总监的罗浩在供应链板块工作多年,长期在一线接触材料和面料。2018年,他和团队前往阿坝州进行实地探访,开始深入研究牦牛毛绒这一材料的特性。
罗浩回忆,牦牛绒这种材质的应用在过去并不被看好:纤维短,柔软度不如羊绒,颜色偏深,可运用的范围不广。若将其脱色后再染色则会破坏纤维中的细微结构,再经过后期的加工,材质的强力、手感都会受损,穿着时皮肤会有刺痒感。加入粘胶纤维虽然可以改善手感,但相应的牦牛绒占比就会降低。
探访了一家又一家牧民,罗浩发现,牦牛绒纤维较短的原因之一是牧民收绒过程的不规范。早期收毛的方式无序且随意,没有任何系统或者标准可以参照,有些牧区的牧民用梳子梳下毛绒,有些则用剪刀剪,以至于收来的毛绒长短不一、粗细混杂,甚至有些含绒量极低。在后期的分梳过程中,为了取得最大的出绒率,不恰当的分梳方式又会拉断牦牛绒纤维。
要改善牧民的收绒方式,首先,要从源头改变牧民惯有的思维方式。毛纺协会的专家专程前往牧区与牧民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教授牧民更科学的收绒方式,让他们了解科学收绒对于提升毛绒质量和促进牦牛健康的诸多益处。
罗浩说,与牧民的沟通经历了两年才初见成效,“牦牛绒收绒的季节性很强,集中在6到8月脱绒的时间,第一年我们去辅导沟通,第二年牧民在收毛时尝试一些改善的方法,第三年他们才能看到收益,这样循序渐进。”
经过三年的不断试验,收来的牦牛绒纤维长度从最粗放时的26毫米提升到了平均30-32毫米,细度稳定在了18.5-19.5微米之间。虽然看起来不过是几毫米的进步,却极大地拓展了牦牛绒的运用可能,彻底改变了它在终端服装上的应用面。EP YAYING(雅莹集团创立的时尚女装品牌)的设计总监田玲说,“纤维长度的改变极大地改善了成衣对皮肤的刺激感,大大改善了消费者的穿着体验。”
以阿坝州为起点,雅莹团队的足迹逐渐遍布整个青藏高原的牧区。未来,雅莹还准备建立一个操作手册,从源头开始控制毛绒品质的统一性,以此满足后期服装生产的基本要求。
罗浩和田玲都强调,“寻到根本”是开启牦牛绒开发之路的关键,“这是中国人的智慧,道生一,一生二,二才能生三。如果你不了解这种材质天生的特性,又怎么去探寻它的未来?”
白牦牛是牦牛中极其珍贵的一种,仅产于中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将这种稀有的牦牛绒开发好,研发团队费了一番周折。
负责研发白牦牛绒的是一家与雅莹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的核心供应商,上海吉悟贸易有限公司。吉悟的负责人金总告诉我们,白牦牛绒中难免会夹杂灰色或者黑色的异色纤维,但如果对其进行漂白,不仅会让这种珍贵的原材料损耗10~15%,还会破坏它天然的质感,因此吉悟坚持使用无染色的方法处理,“我们用白牦牛绒开发了一款苏丽毛的长毛大衣,最后的成品手感非常好,也保留了这些天然的色彩。”
‘享受天然’的概念是雅莹与合作伙伴希望向国内高端消费者所传递的。事实上,自项目初期,雅莹就决定在牦牛绒的开发上运用无印染的方式。天然的牦牛绒大多为紫、青、白三色,不同批次的牦牛绒在颜色上会有差异。
田玲强调,“要把这种原材料利用好,就要从它最原始的状态出发。保留牦牛绒的天然色彩,我们也可以找到它和时尚的结合点,在无染色的前提下,尝试将牦牛绒和同样天然无染色的羊毛或其他天然材质混合。”
曾经雅莹也考虑过“赶时髦”,想用牦牛绒制成流行的羊羔毛(所谓“拉毛”)。但吉悟团队告诉雅莹,牦牛绒的纤维天生比较坚挺,拉完毛后会像人剪了短发的效果,手感僵硬。但如果用牦牛绒做长顺毛的风格,就不会变得杂乱,而是更有骨架感。
一次次的试验,让研发团队将牦牛绒的不少“缺陷”转化为特色。尽管在罗浩看来,用“优缺点”来定义并不准确,“只能说是这种纤维的特性。”
田玲和团队成员也都相信,所有的发展都应该顺应材质的本性,“这是材质所具有的自然规律,我们应该顺应它往前推。而且这也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和对这种材质的认知,渐渐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凭借在混纺领域的经验优势,雅莹攻克了牦牛毛绒和羊绒、驼绒混纺拼色的难题,解决了牦牛毛绒色深且单一的问题;通过混纺真丝、羊绒、羊毛、棉,经由一次次的混纺比例调试,使面料呈现出更丰富的天然质感,也成功保留了零染色的环保和低碳优势。
2019年9月,EP YAYING第一季牦牛毛绒系列服饰全面上市,款式基本以毛衣为主,团队以“小试牛刀”的方式落地,每一款只做了几百件,这些具有高饱和度的大地色系、高级简约廓形的设计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有了初次小范围成功的基础,在第二年9月推出第二个牦牛毛绒系列时,雅莹在梭织面料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并开始尝试使用牦牛绒二细毛进行大衣面料的开发。
2021年9月,EP YAYING推出稀有珍贵的白牦牛绒服饰,同时采用品牌独家针织工艺的三层空气层织造结构,增加了牦牛绒的蓬松度和柔软度,使得服装更轻盈、舒弹。
也正是从这一季开始,牦牛绒系列不再局限在毛衣这一个品类,大衣、外套,围巾、披肩、帽子等配饰以及家居类产品也加入阵营。与此同时,牦牛毛绒的开发基本完成了从原料、纺纱到成衣制造的整个过程。
田玲指出,“应用的扩大是基于前期原料更细致的分类,我们可以根据牦牛毛绒特质的不同,把它们投放到不同品类的研发上,打开了更多的通道。”到了2022年,EP YAYING的牦牛毛绒系列再次突破,在经典原色牦牛毛绒基础上,打造出创新轻彩包缠牦牛绒、牦牛绒花式纱等,打破以往的米驼咖色系,丰富了牦牛毛绒系列的色彩与风格。
牦牛绒有一个老版的国家标准,但它的制定时间在2008年之前,已经赶不上当下市场或者品牌对于材料的评判和要求了。比如“绒”和“毛”的区分,一般以纤维的细度为标准,十多年前的老版国家标准把两者混在了一起,只要是30毫米以下的细度都被归入‘绒’。而按照目前雅莹的标准,超过20毫米就属于‘毛’了。
在罗浩看来,正因为缺乏行业规范,雅莹更需要自己去建立牦牛绒生产的企业标准。
2021年6月,雅莹携手中国毛纺协会,共同起草制定了分梳牦牛绒与分梳牦牛绒条这两个行业标准。雅莹也特邀东华大学参与分析牦牛绒地域、品种、保暖性等全方位的宏观及微观数据,希望通过这个数据和已经成形的行业标准一起,未来去推动国家标准的升级。
田玲说,“我们企业所采用的许多标准都是高于国家标准的,遇到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从设计角度或者运用角度去分析,寻找可能的解决方式,或者用技术手段规避问题的发生。”
为何要坚持牦牛绒的开发?雅莹和合作伙伴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可以更主动地控制原料,不受国外渠道的限制。金总说,
“羊毛等原材料受国际供应商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牦牛毛绒如果可以开发成功,它就是我们可以自由使用的国产原料。我们从原材料、纱线到制造都自行开发,品质方面有保障,我们都希望这可以成为长期、持久的原料开发。”
一种新产品的成功,当然需要良性的商业循环来支持运转,但对雅莹来说,商业上的回报并不是前期考虑的重点。田玲觉得企业在这一点上非常明确,“最开始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肯定会远远高于回报,但当消费者真心接受这种产品的时候,回报就会来了。”
一步步地,雅莹将原本粗放式的产业形态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构建了从放牧、收绒、分拣、洗毛、分梳、纺织,到成衣制造、销售的牦牛毛绒全产业链。
2021年5月,雅莹与浙江沃棆特事业集团有限公司联手,合资成立了“阿坝州雅珂牦牛绒科技有限公司”,并在阿坝州黑水县和浙江桐乡开设厂区,打造专业的牦牛绒分拣、洗涤、分梳厂房。牦牛毛绒系列的成功发展改善了阿坝州以及其他地区牧民的生活,牧民有了更稳定的收入,也投入了牦牛毛绒产业链的前端。
在复杂的工艺生产流程中,通过严格的收绒标准、细致的人工分选、标准的水洗原料、独特的分梳方式,雅莹获得了更精更细的高品质牦牛毛绒,并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将牦牛毛绒的利用率从2019年的28%提升到2021年的近40%。
雅莹的示范意义在于,企业借一种材质的开发真正启动了整体的可持续联动项目。田玲说,“我们不会向市场宣导‘这种材料就是我们的’,而是告诉消费者这种材质的好处,借此向他们传播更多自然和可持续的理念,用高质量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是双赢的。”
张华明很感激多年来与雅莹集团紧密合作的产业供应链伙伴,牦牛绒开发项目更是将相距千里的东、西部产业链两端连接在一起。
“我们深化了企业间的协作与联动,共同推进中国原材料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关心生产源头的发展状态,尤其关心从业者的经济来源,努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不同程度的创新扶持,确保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采访、撰文:李冰清
编辑:yidan (yidan.du@thecaius.com)
设计:zzc
图片:由品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