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光辉
史
海
得
贝
翻阅中国史籍,几个朝代隔绝但处事风格有些类似的人物令我印象深刻。
一是汉朝相国萧何。萧何向来跟曹参不和,病重时汉孝惠帝亲自探望,趁机问他:“您如果故去了,谁可以接替您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知他与曹参不和,故意问:“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想到用曹参当相国,我死而无憾了。”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的相国之后,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留下了“萧约曹随”的青史佳话。
二是三国时期的谋臣逢纪。逢纪早年投奔袁绍,以聪明练达得到袁绍赏识。后来,审配受袁绍任用,与逢纪不和。有人对袁绍讲审配的坏话,袁绍问逢纪,逢纪说:“审配秉性刚烈、耿直,有古人的风节,不应该怀疑他。”袁绍怪而问之:“你难道不恨他吗?”逢纪答:“从前我们所争者私,今天我对国君所陈者公。”袁绍认为逢纪说得对,便不废黜审配。审配知后也因此改变态度,与逢纪亲善。
三是北宋宰相文彦博。文彦博与仁宗的张贵妃两家为世交,曾着人专织灯笼锦送给张贵妃,以示对其在仕途上的帮助。此事被同僚唐介当众揭穿,因涉及皇帝家事,且文彦博能力在百官中无与伦比,于是仁宗恼羞成怒,当场贬唐介于岭外。文彦博不仅对唐介弹劾之事供认不讳,而且对于唐介被贬远窜没有丝毫幸灾乐祸,反而为唐介求情:“台官言事,职也。愿不加罪。”事后,文彦博又自请辞职远贬获许。文彦博官复原职后,尚未忘记为唐介求情召还原职。最后,一度弄得皇帝下不了台的贬臣唐介,居然在不到二年功夫调回朝廷,还升了官职。这样的结局除体现了仁宗“优容言事之臣”的君子风范,文彦博的荐举也是功不可没的。
四是明代的一个小吏张炯。明宪宗时,广东布政使陈选多次挫败韦眷敛财之举,韦眷怀恨在心,上朝倒打一耙,诬奏陈选贪赃枉法。宪宗派刑部官员前往查处。刑部官员畏惧韦眷,竟把陈选押送进京,陈选连气带病故于押解路上。韦眷没有因此放过陈选,而是找人作证他的上奏属实。张炯是陈选罢黜的小官,韦眷认为他很合适,于是唆使张炯出来作证。令韦眷没有想到的是,张炯拒绝配合作证,即使严刑拷打也不屈服。当张炯知道陈选已经病故,立即上书为陈选鸣冤,使陈选冤情大白于朝廷。
萧何、文彦博、逢纪、张炯之举触动笔者心灵的,是他们的君子之风和人格魅力。朋友落难出手相救,知音之间相互举荐,受到提携的下属对有知遇之恩的上司感恩报恩,这些行为固然可贵,但都在情理之中。而不和者能够相互包容,受贬黜的小吏忠贞于贬黜自己且已经故去的上司,政敌处于危难之机主动放对方一码甚至在扶他起来,这些,没有点人格魅力和君子之风是做不出来的。对于有些人来讲,是有些不合情理的。
我以为,萧何、文彦博、逢纪、张炯能有不同凡人之举,他们的想法也许不尽相同。如萧何作为刘邦的过命兄弟,举荐曹参也许是为稳固刘氏的江山社稷;逢纪作为君主身边可倚可弃的谋臣,以公论人也许是显示自己的大度;而文彦博作为皇帝随便一句话就会丢掉乌纱帽的宰相,举荐唐介也许是稳住地位的一种隐忍。但是,存同去异,他们还是有共同底线的,即人性未泯,内心自有公道。他们没有落井下石的阴险,没有痛打落水狗的残忍,更没有致人死地而后快的猥琐。他们信奉与人为善的理念,至少作为人之同类惺惺相惜;他们看人看事有起码的是非标准,至少不会离谱太远;他们活在世上有基本的信念,至少不想颠倒黑白耻遭世人辱骂。这些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做起来却又没那么容易。对于经历了那场人类浩劫的中国社会来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关注作者请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