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文化程度低,就教育不好孩子吗?
一
有些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通常都会有一种担心:我没受过教育,我的教育程度低,会不会教育不好孩子?
有一年,我负责河南中原名师的一个写作指导工作。“中原名师”是个什么概念呢?150万所中小学、幼儿园里的教师,只有不到150人可以入围,可以说,他们是教师队伍里的精英。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我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写一个自己的教育自传。在这些自传里,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家庭教育现象。
这些老师里面,有2/3以上老师的父母文化程度都非常低,甚至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他们的子女,后来为什么能成为精英教师?我深入研读,又发现几条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些老师童年的时候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无论生活怎么艰辛,父母们始终没有放弃亲自照顾孩子这件事。
有个老师描述得很生动。小时候身为农民的父母要下地劳动,家里没有人帮着照看孩子,怎么办?孩子已经比较大了,会到处跑了,父母就用很长的绳子绑在孩子的身上,然后又把孩子系在树上,孩子可以在树荫下跑来跑去玩。
母亲在歇息喝水的时候,会过来搂搂孩子,照看一下、安抚一下。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虽然父母没有文化,但是给足了孩子关爱,也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更懂得感恩,所以能培养出他这样优秀的教师。
所以,无论文化程度高或低,跟孩子生活在一起,才是教育好孩子最核心的前提。 要想把孩子教育好,这一点做到了,实际上孩子整个精神的成长,甚至于成功的教育,你已经做对了一半。
二
我所思考的第二点,也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孩子,有些顽劣,到了初三的时候,他仍然是年级倒数第一。但是,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她姐姐考上了985大学。他突然发现他也想读书了,就跟妈妈说:我也要好好读书了,我也要考985大学。
一般的母亲听了,会有何反应呢?即便不是反口讽刺,也会在心里有质疑。因为孩子都初三了,成绩还是年级倒数第一,真的还有机会赶上来吗?
但是这个妈妈听了,很激动。这个妈妈没有读过书,她不知道学习过程中那些所谓的知识联系,也不知道从年级倒数第一到985大学的对比有多大。她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孩子想读书,就有机会。她还有个简单朴素的念头:我的女儿都可以考985,为什么我儿子不行,都是我生的,我相信他一定能行。
然后,她就冲到学校去跟老师说,我的孩子想读书了,你要多帮助他,多鼓励他。老师就按常理和她说,你孩子是年段倒数第一,要追上来,会很难。这位母亲不这么认为,她说,你不要认为,他倒数第一就不能考上大学?我相信他能考上。这个老师听得将信将疑。
接下来,这位母亲还安排了一些细节:
以后上课,他只要一举手,你就让他回答;如果回答不出来,你就鼓励说他很有胆子;如果能回答得出来,要夸他很聪明。
后来这个孩子怎么样了呢?他初三才开始发奋,后来读到博士毕业,再后来我听到这个故事时,他已经是广州某一个医院的副主任医师。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面你可以看到一个母亲的伟大。母亲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母亲很有“文化”,她有无条件信任孩子的认知;她有通过改善细节让孩子进步的智慧;她有不顾他人笑话,支持孩子从倒数第一到考上好的大学的一颗真心。所以,有时候我会想,受了教育不等于就有文化,没有受教育的也不等于没文化。这位母亲就是很有文化的,她的行为也让孩子一生感激她。
说到这里,我想起我倒是思考过一个问题:低学历甚至没读过书的父母,在鼓励孩子上,往往做得很好。因为他们对于很多事情都不懂,看见孩子做的事情,都觉得是很不容易的,很神奇的。他们的夸赞常常是不设很高的限的,比如我小时候很会爬树,我妈妈经常夸赞我,因为妈妈没什么文化,她觉得爬那么高很了不起。就是这类父母,会本着对你做这件事的优秀程度来肯定你,而不是他认为应该怎么样,你达到他的要求没有,然后在肯定。
这一点特别重要。
三
所以讲到这里,是不是说教育孩子方面,越是学历层次低,越容易成功呢?显然不能这样说。而我的思考,也不会止步于鸡汤文似的励志层面。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到初三的时候开始发奋,就能成功?
其实我们手机上有很多“鸡汤”,每天都可以刷到好多鸡汤文;你也会发现,这些道理不是不对,但其有时候它就是没有什么效果。
因为教育的复杂性在于,教育是有个体性特点的,有些教育在某些人身上有效,在另外一些人上可能就无效了。
这个倒数第一逆袭的故事里,没有读过书的母亲的单纯信念、无畏的鼓励很重要,其他因素也重要。首先是姐姐考上985大学,这给他营造了很重要的氛围,也给他了很坚定的信念。还有一件事很重要,姐姐能考上985大学,后来弟弟也考了很好的高中,又考了大学,考了博士。从家族的智力遗传来说,你要承认他有一定的优势。人的先天的智力还是蛮重要的。
没读过书的母亲助力孩子成功,这是一个事实。当然,你不能推断出“低学历父母,更能让孩子成才”这个观点。有时候事实不等于观点,如果事实跟观点一致,就能要找普遍的规律。抛开学历的高低,哪一些事情父母做对了,孩子就成长得顺利些? 这才是我们要找的普遍规律。
其实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是可以教育好孩子的,因为你教育的中心不是知识的教育。虽然我们现在也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这个“第一任老师”所教的不是知识——拼音,教、写字、算数,虽然有些父母也会,但是你的重点任务不是这个。
为人父母教育的重点就是陪伴,鼓励,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细致的帮助,然后总是站在孩子身后——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给孩子打气;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以后,把孩子的泪擦干,等等。
这一切看似平常,但其实就构成了孩子成长的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
孩子的教育很失败,原因在哪儿?有时候不在知识上,和父母的学历高低没关系;甚至也不在方法上,有时候掌握再多的育儿方法,也不能有效用到自己孩子身上。若说真要推断出一种教育的普遍规律,我觉得今天做父母的需要遵循三个要素:第一,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第二,要成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第三,跟老师跟学校紧密合作。只要该做的都做对了,低学历父母能教出优秀孩子,高学历父母也能教出优秀孩子。
反之亦然。
(本文内容摘自张文质在2019年6月14日郑州市中原区阳光小学活动上的演讲)
附活动现场 |
6月14日,张文质家庭教育研究团队来到河南郑州,参加郑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郑州市中原区阳光小学等多家单位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下午的活动中,全国奶蜜盐共读联盟的盟主李晓霞,和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分别作了发言。
张文质老师以“亲密关系是儿童成长的基石”为主题的演讲,让现场家长深受触动。提问环节,家长们纷纷提出自己育子中的苦恼,请求张老师的帮助。
推荐阅读
奶蜜盐
共读联盟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