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达克效应?
随着不断地工作和学习,终于后知后觉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平时经常可以看到的所谓专业内容,根本就不够专业;而真正专业的内容,往往是缺乏大众关注的。
并不是专业大咖都忙着赚钱去了,不上网、不写书没有时间分享。相反,好的内容非常多,他们跟那些吸引眼球的流量内容一样,在我们身边唾手可得,只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发现、去辨别哪些是真正的好内容。
因为大多数人达不到真正专业的程度,无法达到获取真正专业知识而应当具备的同等专业敏感度和分辨能力。
所以我们经常会把很多不专业的东西误认为专业,一切都因为我们自己的不专业。
并不是我们不好,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投入达到专业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想突破这个瓶颈,唯有不断学习,包括我自己。
可能很多人根本不能理解我说什么,举个例子:暂不谈法律、投融资或者音乐这些领域。大家都喜欢篮球吧,比如在打篮球这个专业,大部分朋友会认为那些对NBA球星或历史如数家珍,数据记得非常清楚的朋友是专业的,或者有一些基本功或身体素质,野球场单干王是专业(厉害)的,那只是因为这些内容我们容易理解,我们当下的上限只能理解这个level,但并不代表他们真的专业。所有基本的篮球战术名称(2K游戏中甚至都有很多)比如on-ball front screen,back-screen,down-screen或1-3-1 ZONE这些还算不上真正专业的内容,却真的很少有人愿意去搞清楚。
正因为人家专业选手搞清楚了,听得懂教练安排,又加上身体素质的天赋,所以人家才是职业选手,而大部分人不是。
侃侃而谈会受到很多不求甚解的人的关注,类似于100万内容对应100万用户;而不易被发现的真的专业者也会得到少数真正专业者的认可,类似于10个内容对应10个用户,而这10个用户就已经足够了。二者没有什么本质对错,只看选择,我选择努力成为后者。
很有意思的是,我上面这些主观的观点,居然有一个官方的概念,叫做: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颁给了来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为他们的一篇报告《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报告所写的内容被称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说到:“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这话应该是达尔文说的)。
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赵律师多年来一直视Bill Evans和Herbie Hancock为偶像,但是当律师之后肌肉记忆逐渐衰退,退居成一位多年来活跃于网络的Jazz、Funk、Soul及Gospel音乐爱好者、黑胶唱片收藏者和小众音乐的推广者。
扫一扫有惊喜,你会收获关注一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