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雪域边关的“忠诚骑士”,扎根边境的护边员!

点击“西藏移民管理”关注我们



摩托生风,黄沙滚滚。在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昌果乡,有这么一群日夜坚守在边境线上的“忠诚骑士”——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昌果边境派出所的护边员们。


他们担负着边境巡逻、政策宣传和边境情况报告等任务,他们为祖国边境的安全无私奉献着,他们是边境线上的“千里眼、顺风耳、摄像头”,像一缕阳光照亮国境一线、温暖一方百姓、守护一方平安,成为了雪域高原一道靓丽风景线。


图为昌果边境派出所“摩托车护边队”


一个人,一辈子,怎么样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在昌果边境派出所我们见到了护边员石角,石角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


皮肤黝黑,容颜沧桑,护边员石角有一张典型的“高原脸”。看见我们的到来,石角拿出了一个装满获奖证书和勋章的粉红色行李箱和我们分享,因为这里面装着属于石角自己的“金戈铁马”和“家国天下”。


图为装着石角“家国天下”的行李箱

图为石角展示获得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石角,原名石觉塔布,是西藏日喀则市昌果乡亚卡亚村的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牧民,从2003年至今,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带领着护边员,17年如一日,坚守在昌果乡105公里的边境线上。


在这片险峻而寂静的大山里,石角的脚印遍及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石角熟悉这段边境线上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山路。石角觉得这样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把边境看好守好保护好,这说来或许很容易,但背后却需要日日夜夜的长久坚持和面对危险迎难而上的决心与勇气,而石角也正是靠着这股子决心勇气和坚持获得了党和国家赋予的至高荣誉。


图为昌果边境派出所护边员石角


离开昌果边境派出所,我们往仲巴县的亚热方向走,越往山口深处挺进,就越能感受到荒凉和险峻,也越能体会到边境护边员坚守的艰辛与困难。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竟然在渺无人踪的荒野发现两辆挂着鲜红五星红旗的摩托车


图为护边员巴桑和次旺在巡边途中休整


一聊天,这才发现两名护边员也是昌果边境派出所的。


今年41岁的巴桑是昌果乡的“双联户”户长,在这片荒野巡逻一次,来回要几十公里。他说:“遇到路况差,比如下雪和刮大风的时候,骑摩托车得花整整一天时间。”累了饿了,巴桑就和28岁的同伴次旺坐在石头上休息,吃几口馒头,点上一堆牛粪,用一个简陋的壶烧点随身带的水。


“没办法,山口冷得很,必须得喝点热的暖和暖和,不然冻得不行!”巴桑说道。当我问巴桑,有没有觉得巡边辛苦时,巴桑指了指身边的摩托车,笑着说:“以前的护边员巡边的时候全靠徒步,后来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就靠骑马,现在我们各方面条件好多了,路也修通了,现在我们都是骑摩托车,比起老一辈幸福多了!”说这话的时候,巴桑既满足又自豪


图为护边员巴桑和次旺巡逻途中吃午饭


有一组数据记录着护边员小达瓦(昌果一村村支部书记,2007年成为昌果边境派出所护边员)不平凡的坚守:边境线上差不多每两天巡逻一次,每次往返90余公里,13年的行程达20多万公里


高原的路,狭窄且难走,很多时候甚至没有路。一场大雪、一场风暴都有可能毁坏巡边的道路。13年里,各种各样的险情不知发生过多少次,在这20多万公里的巡边路上,小达瓦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子


我们跟着小达瓦走了一遍通往强拉山口的巡逻路,在这山路上,我们虽然穿着厚底靴,仍能感觉到地面碎石的硬度。


图为父亲小达瓦和儿子旦增两父子(左为小达瓦)


在漫漫巡边路上,小达瓦还有一位特殊的搭档——小达瓦的儿子旦增。


旦增在巡边路上还算得上是小达瓦的前辈,旦增2006年成为昌果边境派出所护边员,比起父亲还早一年。界桩在哪,哪条路上有暗冰,哪儿有坑,父子俩都是彼此最好的老师。


“其实刚开始山上本没有路,我们走的多了,就有了这巡边路。我父亲说,国境的意思,就是在边境上必须要有咱们国家的人来守!”旦增憨憨一笑。


图为昌果边境派出所护边员骑摩托车在边境巡逻


“一山一水,都是家园;一草一木,皆为中国。”这群可爱的“忠诚骑士”在雪域高原上,无怨无悔为祖国守边关。


图为护边员们在荒芜人迹的边境地区巡逻


湛蓝的天空飘着洁白的云朵,灰黄的山脉连绵起伏,这一切都在无声地倾诉着一代代护边员的家国情怀。



供稿: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

作者:刘    恋

拍摄:龙小凤

编辑:郭远敬   宋    鑫


往期回顾

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

投稿邮箱:289746821@qq.com

我知道,你在看哟~↓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