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齐聚大渡口 共话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从小学到中学的国家课程中,孩子们的学习受哪些要素的影响?……11月14日,由市教育学会、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区教委主办,区进修学院、区教育学会、区钰鑫小学校承办的重庆市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 坚持课程思政”创新研讨会在大渡口举行。市内160多所学校的校长、一线教师,就如何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及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全学段高质量育人体系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研讨会上,特邀专家们围绕大思政育人体系、专业思政建设、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融入贯彻落实、课程改革设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等内容分别作主旨报告、主题报告,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果,并分享了进一步夯实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在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中,参会专家围绕共同探索新时代教育“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的课程思政实践,阐明不断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旨报告和主题报告充分凸显了区域和学校的特色,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群体积极探索“大思政课”的新途径,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和情感的“触发点”,更好更快推进思政教育的发展。




主旨报告


教育上越松绑越自由,就越创新


褚宏启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依然大量存在教育领域,不少学校孜孜以求于培养‘会考试的人’‘会考高分的人’,导致学生片面发展严重、关键素养缺失、创新能力缺乏。”褚宏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促进人的现代化》报告中指出,身为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唯分”“唯书”“唯上”“老实听话”就是好学生的观念,热爱和鼓励那些善疑好问、爱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对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偶尔表现出的某些不守规矩的个别言行要容忍,并加以正确引导。尤其要重点关注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人格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把提升个人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追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褚宏启表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把思政课建设与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培育等目标结合起来,运用案例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要同行同向


伍平伟  重庆市大渡口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

“我区教育在努力奔跑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这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战略举措,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立足于区域实践,以‘六个坚持’创新举措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课程思政‘义渡样本’。”伍平伟在《以“六个坚持”打造义渡育人样本 答好“课程思政”时代问卷》报告中,从区域实践的角度,介绍了多年来,我区区域教育从坚持顶层设计、示范引领、价值融入、能力导向、品牌打造、协同推进入手,答好“课程思政”时代问卷的基本做法和主要成效。

  伍平伟介绍,近年来,我区以思政课程为龙头,以关键课程为引领,积极打造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示范体系。以“工作坊”+“工作室”方式,打造集“优师、优课”于一体的课程思政综合教研实体,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个个重思政”良好局面,引领全区各学科课程思政实践。组织教师广泛开展课堂大练兵、主题教研、联片教研等线上线下活动,引领全区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素养和能力,打造不同学校、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马后炮”干预


刘希娅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在《以学习方式变革高质量转化落实国家课程》报告中,刘希娅结合大量理论与实践案例,从学习发生机制分析了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分享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在于学习方式变革这一核心观点,并以谢家湾学校实践为例,系统阐释了高质量转化落实国家课程的重要意义和有效路径。

在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虽然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交流合作、实践体验”等学习方式,但依然存在“填鸭式、灌输式、刷题式”学习,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动力不足、负担沉重。

新课程的落实,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需要教师在具体实践中改变“教”的方式,才能优化学生“学”的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马后炮”的干预,最主要的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为孩子们构建具有助推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能力的一种生活体验。

刘希娅表示,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希望教育工作者们要收回“华丽”的往外看的视线,回归最普通、最平常的国家课程。



主题报告


贯通性互动课堂让学生成长


郭志滨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委员、史家小学教学副校长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郭志滨以《打通,融通,贯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作报告,提出要建立教师互信跨学科教研机制,用机制、保障去打通,提升思想意识去融通,突破成长的边界去问通,实现学校的共谋共维和整体发展,并分享了史家小学践行“通过学科的边界,人人都是思政人”的系列作法。

成长没有学段,学习也没边界。因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立足于全过程育人的基础。同时还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样态,让学生主动参与、愿意参与、进而形成“生生互动”的课堂,才能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学校积极创新工作模式,探索工作路径,同时设计组织思政课一体化的特色育人活动,“贯通课堂”也因此而构建。“贯通课堂”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聚焦“一体化”,在教学中、研究中、机制建设中兼顾各个学段,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有所得”才是一体化工作建设的真正意义所在。

贯通性的课堂,是互动的课堂,同时也是突破学生自我成长认知的一个成长型课堂。郭志滨提出,现在所倡导的多学科的思政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简单叠加的,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思考,不断努力求证,不断去践行,才能交出一份满意答卷的工程。


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入行


王存贵  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书记、校长

协同育人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王存贵在《协同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认识和校本实践》主题报告中,从思政教育的认知出发,系统梳理了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要素,分享了协同育人视域下的原则和校本实践,提出学校每一次课程思政的育人主题,不断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入行。

王存贵介绍,“独角戏式”的思政课已难以适应如今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多方合力奏响课程思政“大合唱”,为整合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力量开辟新天地。

协同育人视角下建设课程思政,能进一步开发、整合育人资源,从而形成更为广泛、强大的育人合力。学校通过建立共建机制,形成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保障:建立学习机制,解决不能做的问题;完善评价机制,解决不愿做的问题;建立交流机制,解决不会做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启智、在互助中学习。通过示范带动提升教师基本功,建设思政优秀课程强化学生的德行建设,助力学生成长发展。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营造出人人讲思政、处处有思政的良好氛围。


打破教学与德育的隔离


刘欣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副校长

“‘我们要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人才,他们必须有文化、有道德、爱劳动、爱祖国,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这个办学宗旨一定要明确,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这是70多年前刘伯承元帅在人民小学建校之初提出的校训。在此基础上,人民小学形成了‘红星耀童年’特色德育品牌,为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学业与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刘欣在《深化课程育人,塑造最美童年》主题报告中从课程育人初心着手,深刻解读了人民小学的学校精神和学校“红星耀童年”德育品牌建设路径和亮点,展现了学校特色育人的“重庆样本”。

“红星耀童年”是重庆市人民小学教育集团在今年重点打造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工程,立足于渝中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该集团校自身的校史资源,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抓牢红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文艺、论坛讲座、精品课程、校园活动等多形式的组合拳,引导孩子们努力学习,磨炼本领,坚定信仰,担当责任。

刘欣认为,在课程育人的原则上,要始终坚持以课程思维统一思想,以课程内容统一行动,以课程管理统一要求,最终实现打破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隔离。


让思政教育“动”起来、“活”起来


申玉辉  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副校长、重庆市骨干教师、国培计划优秀教师

申玉辉在《积极推动课程育人和专业融合——三十七中的课程思政实践》主题报告中,从课程育人专业融合出发,以重庆三十七中的课程思政实践为样本,解读了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的实践、创新与探索。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将专业课知识与技能融入思政元素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申玉辉说,近年来,重庆三十七中在不断探索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的思政课程中,让思政教育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立德树人,思政领航,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申玉辉表示,课程思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共同探索、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奋斗。


推进家乡文化融入国家课程


崔满  重庆市大渡口区钰鑫小学校党总支书记

在《家乡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钰小探索》主题报告上,崔满分享了义渡育人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创生和完善,提供了将家乡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跨界视域。

“学校依托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将其融入到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爱国情感,并促进家乡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崔满说,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彰显大渡口区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将家乡文化与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相结合,不仅讲过去的义渡文化,还要讲现代的义渡精神,以及未来的义渡发展,能够让学生群体重温历史,感受大渡口发展成就的来之不易,激励学生学习和借鉴前人艰苦奋斗、开放包容、诚信互助的精神,使学生主动承担起保护、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职责,涵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为此,学校成立家乡文化融入小学“大思政课”建设专项工作组,走访收集家乡文化资料,开展专题研讨,再对国家课程教材进行系统分析,遴选学生熟悉的家乡文化,以结构化思维对教材内容与融入内容进行有机重组,形成家乡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知识图谱和教学指南,建立家乡文化与学科课程的有效链接。同时开展“义渡鑫少年”研学实践,组织家乡文化讲演、家乡文化阅读、家乡文化使者等活动,促进家乡文化入脑、入心、入行。




来源:大渡口报、华龙网
编辑:刘钰婉
初审:温周莉  冉雪芹
复审:何瑞卿


Read

往期推荐




  1. 重庆市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 坚持课程思政”创新研讨会在大渡口举行
  2.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调研进修学院工作
  3. @所有家长,这份校园防欺凌安全指南一定要看!
  4. 重庆市大渡口区:多方协同聚合力,构建“融思政”育人体系
  5. 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一行调研大渡口区中职学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渡口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