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出预告|乐团星期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星期音乐会系列在本学期的最后一场,将于2021年12月20日晚19:30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行。


本场音乐会我们特别邀请现任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杭州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杭州国际音乐节音乐总监、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杨洋执棒,并携手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盛原与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谢楠,为大家带来门德尔松《d小调小提琴、钢琴与弦乐队协奏曲》、马勒《D大调第一交响曲“泰坦/巨人”》,欢迎广大师生前来欣赏。




演出详情





曲目介绍


上下拉动翻看


第一曲:菲利克斯·门德尔松《为钢琴、小提琴和弦乐队而作的d小调协奏曲》(MWV O4,弦乐队伴奏版)

 

同门德尔松著名的交响曲、音乐会序曲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相比,他《为钢琴、小提琴和弦乐队而作的D小调协奏曲》却鲜为大众所知。这部作品创作于1823年,作曲家时年14岁。事实上,它是门德尔松早年为独奏乐器和乐队合作创作的四首曲目之一。其他作品则包括为独奏钢琴和弦乐队创作的一首D大调广板与快板乐曲(MWV O1)、一首《a小调钢琴协奏曲》(MWV O2),以及一首《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MWV O3)。门德尔松创作这首协奏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1823年5月25日在柏林家中同自己的小提琴老师爱德华·里茨(Eduard Rietz)一起举办音乐会。首演之后,门德尔松又对乐谱进行修订,首次增加了木管组和定音鼓。1823年7月3日,此曲正式公演于柏林剧院( Berlin Schauspielhaus)。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早年的协奏性作品在作曲家有生之年并未出版,直到20世纪末才有现代版乐谱问世。

门德尔松将钢琴、小提琴和弦乐队组合协调的构思或许直接借鉴了他曾学习过的约翰·胡梅尔(Johann Hummel)《为钢琴、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G大调协奏曲》(Op. 17),而在具体技法和音乐结构上则受到卡尔·玛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创作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Op.32)的影响。此外,他对于弦乐队伴奏的应用则同他早期创作的一系列弦乐交响曲如出一辙。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采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创作而成,主调为d小调。门德尔松在乐章中继承并融合了巴罗克独奏协奏曲的结构与风格,在许多乐段强调对位技术。乐章呈示部中的两个主题对比鲜明。第二主题坐落于F大调,其抒情特征同浪漫主义风格时尚相辅相成。乐章发展部以小提琴奏出的降D大调宣叙性段落作为开端,凸显出作曲家对歌剧唱段的借鉴。乐队自发展部后部进入,由钢琴快速的八度与琶音段落,以及小提琴的技巧性演奏引领。再现部按照传统次序将两个主题重新呈现,而第二主题则首先落于D大调,此后转为同主音小调。乐章的华彩段由两件独奏乐器的严格对位展开,最终导向引人注目的乐队终止。

第二乐章:柔板(Adagio)是一个A大调三部性乐章。乐队率先奏出一支靓丽而抒情的主题旋律,带有作曲家日后所作《无词歌》的音乐情调。独奏钢琴和小提琴则在此后接续进入,以不同方式对主题旋律予以装饰。乐章中部,小提琴以抒情性音调作为主导,而钢琴则为其伴奏。乐队从乐章第三部分再次演奏初始主题,并在独奏乐器的穿插萦绕中安静结束。

第三乐章:极快板(Allegro molto)是一个d小调回旋曲乐章。钢琴首先独奏乐章主题,并以低音跳进作为伴奏。独奏小提琴随后进入,同钢琴两相呼应。乐队全奏的展开急速而热烈,伴有独奏乐器的炫技性跑动展示。独奏钢琴对巴赫赞美诗式音调的引用为整个乐章增添光彩。独奏小提琴引领赞美诗旋律,而钢琴与乐队则为其演奏对位织体作为陪衬。伴随赞美诗段落的是一个转调段落,并以小提琴的双音演奏作为特点。巴赫赞美诗的再次出现落于D大调,而其后紧随的d小调全奏则将乐曲推向最后的高潮。辉煌的独奏技艺与强烈的乐队和弦齐奏使尾声变得兴奋异常、光彩夺目。




上下拉动翻看


第二曲:古斯塔夫·马勒 《D大调第一交响曲》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年)于1884年初次起草这部交响曲,并于1887年至1888年集中创作此曲。作为他创作的首部交响曲,此曲在1889年11月20日在布达佩斯维嘉多音乐厅首演时,曾被描述为一部“交响诗”,以及“带有交响曲结构的音诗”。首演之后,马勒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数次修订,并于1898年末的演出中为其赋予让·保尔小说中的“巨人”(Titan)标题。1898年《第一交响曲》出版时,作曲家将所拟标题尽皆删去。

马勒的《D大调交响曲》包括传统的四个乐章。其中第二和第三乐章在排列顺序上同古典交响曲的惯例不符,把慢板乐章置于第三乐章的位置。然而,在作曲家最初的设计中,他曾经将个人戏剧配乐中的一首单曲“花”( Blumine)紧随第一乐章,后来又将它从权威版本中移除。这部作品采用的乐队编制为:木管组包括4支长笛与3支短笛、4支双簧管、3支单簧管与1支低音单簧管、3支巴松管与1支低音巴松管;铜管组则包括7支圆号、5支小号、4支长号与大号;打击乐组包括六面定音鼓、低音大鼓、镲片、三角铁和大锣;常规弦乐组。此曲庞大的乐器编制符合19世纪德奥交响曲创作的发展主流,亦初步显示出作曲家力图将整个世界和人类情感全数囊括其中的创作心愿。

第一乐章:缓慢而拖拽,非常克制的(Langsam, schleppend Immer sehr gemächlich )。整个乐章采用变化的奏鸣曲式,以D大调作为主调。乐章由一个a小调的慢板引子展开,在凝重的七个八度的A音氛围中,木管声部下行四度的双音动机昭示着即将喷薄涌现的壮景。小号轻微、急速的附点与三连音吹奏与圆号配合,恰如曙光初现,万物复苏。呈示部第一主题以下行四度的双音作为起始,由大提琴声部首度演奏。木管则以点段的旋律片段和双音动机为其配合,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晨景。主部主题旋律直接来自作曲家《旅行者之歌》的第二曲“今晨走过田野”。简短的第二主题由木管声部奏出,充满灵动与活跃的特征。随着乐队整体介入,这支主题变得更为热烈、遒劲,乐章蕴含的活力初步绽放。在木管的“鸟鸣”与竖琴的点断拨奏中,一个迂回的半音化主题自低音部缓慢进行。圆号奏出的附点节奏音符再次将平安与祥和作为表现的主流。而随着乐章发展推进,一种前所未见的危局和随后的凯歌让人预先领略到终曲乐章的中心主题。

从马勒在主题设计与音响组合上呈现的效果来看,他力图用音乐描绘现实场景的企图极为明显。这一点不仅包含他对音乐贴近文学的浪漫主义期待,更有个人对贝多芬所开创的“标题性”交响曲的认同与思考。尽管他最终舍弃“标题”,课他对交响音乐中的“标题性”倾向却自始至终持有肯定态度。1896年,当音乐批评家马克斯·马夏尔克(Max Marschalk)问及《第一交响曲》删去标题的原因时,马勒答道:“我发现这些注释会令观众误入歧途。相信我,即便贝多芬的交响曲也有着内在的标题性。那些对作品熟悉的人们都能从中理解符合作曲家理念的情感发展。这对于我的作品而言同样如此”。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手稿中旁注的“情感表现多于乐音的描绘”(Mehr Ausdruck der Empfindung als Mahlerei),仿佛是马勒自我评价的一个遥远先现,两位大师基于“标题性”的思想态度不谋而合。

第二乐章:强烈运动,但不太快,克制的(Kräftig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 Recht gemächlich )。这个乐章采用带三声中部的变化小步舞曲形式,主调为A大调。然而,作曲家却将小步舞曲换成连德勒舞曲,以此突出它同维也纳舞曲传统的联系。弦乐主导的旋律遒劲、憨实,带有进行曲性质。乐章第一部分末尾速度陡然增快,铜管快速齐奏掀起热烈的高潮。紧随其后的三声中部以低音弦乐拨奏和悠长的旋律相配合,双簧管和长笛则先后奏出独立的旋律,展开一片怡然、幽深的音画情境。乐章的主题再现以雄壮的齐奏展开,速度一路渐快,以近似第一部分末尾的辉煌效果作为结束。

第三乐章:严肃而慎重,毫不拖沓;简单明了,像古老的民间曲调;更加感人,如同开端一样(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 Sehr einfach und schlicht wie eine Volksweise , Wieder etwas bewegter, wie im Anfang)。这一慢板乐章采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以d小调作为主调。乐章包含“猎人葬礼”的情景,由著名音调“弟弟雅各”(Bruder Jacob或"Frère Jacques)作为第一部分的主旋律。马勒的创作灵感很可能来自1850年奥地利画家莫里茨·冯·施温德(Moritz von Schwind)的同名版画,画面表现了一群动物为逝去的猎人送葬。乐章以定音鼓奏出的下行四度双音作为开端,描述了进行曲迟缓沉重的步伐。“弟弟雅各”的旋律首先由低音提琴首席奏出,随后传递给巴松管和大号,最后延展至整个乐队。双簧管则在中高音区吹奏一支带附点的对应旋律。在乐章第二部分,作曲家利用双簧管、单簧管和一对小号,以及镲片和低音大鼓模仿一支“克莱兹默”(Klezmer)犹太人小乐队,奏出孤苦凄凉的旋律。这支旋律来自作曲家《旅行者之歌》的第四首“两只蓝眼睛”(Die zwei blauen Augen)。自第一主题再现开始,马勒对各个主题的处理更为灵活,甚至将第一、二主题与对应旋律等三个因素叠加运用。在乐章的末尾,逐渐减弱的音量与重启的定音鼓双音音响暗示着行进的队伍逐渐远去,以此符合进行曲的标准形式。

第四乐章:暴风般激动-精力充沛(Stürmisch bewegt – Energisch)。终曲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创作,拥有一个庞大的发展部和缩减的再现部。乐章主调则从最初的f小调转为D大调。乐章开头以乐队全奏瞬间营造出狂风暴雨的壮烈场景。铜管声部奏出的下行四音动机让人感受到作曲家对贝多芬“命运”动机的回应。乐章第二主题是由高音弦乐奏出的深沉、悲哀的抒情旋律。而低音弦乐的迂回进行伴之以铜管奏出的下行四度双音片段瞬间勾起人们对第一乐章的回忆。然而,这一端倪瞬间被狂暴的第一主题所打断,并在此后不久引导出由D大调主宰的一线曙光。作曲家对乐章转向大调的过渡做了精心设计,将深沉的柔板、狂暴的骤雨和黎明前的祈望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为观众营造起益发迫切的心理期待。马勒对于第一、第三乐章的短暂回顾,增加了终曲乐章的思想深度,亦带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布局特征。坚定而顽强的第一主题成为全章的精神主导,由它拆分引发的推力逐步积累,最终迎来光明与胜利的凯歌。下四度双音动机自此居于全曲理想的鼎冠,在一片欢腾的热烈氛围中果断终结。

《D大调第一交响曲》是古斯塔夫·马勒从自然和人世起步,直指光明与理想的交响曲,也是他向着古典交响传统致敬的壮丽之作。




指挥



上下滑动阅览


杨洋

 

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学习钢琴,师从钢琴教育家李其芳教授。后随指挥家徐新、吴玲芬教授学习指挥,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

2006年11月,在希腊举行的迪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大赛中,杨洋以出色的表现和无可争议的优势一举夺得第一名,成为在这项顶级国际大赛中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指挥。

作为中国最活跃的指挥家之一,杨洋与国内所有主流交响乐团及歌剧院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在德国德意志交响乐团、科隆爱乐乐团、斯图加特爱乐乐团、多特蒙德爱乐乐团、莱茵国立爱乐乐团、新布兰登堡爱乐乐团;意大利维罗纳歌剧院、都灵皇家歌剧院、罗马交响乐团;法国戛纳交响乐团、波尔多交响乐团;西班牙瓦伦西亚交响乐团;希腊交响乐团、雅典室内乐团;日本东京爱乐乐团;韩国仁川爱乐乐团等众多国外乐团及歌剧院也成功的留下了他的足迹。

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雷因·哈雷尔、阿尔本·格哈德、王健、娜塔莉娅·古特曼;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吉东·克雷默、瓦吉姆·列宾、宓多里、莎拉·张、奥古斯汀·杜梅、雷纳德·卡皮松、林昭亮;钢琴家加里·格拉夫曼、郎朗、鲁道夫·布赫宾德、巴瑞·道格拉斯、让-伊芙·蒂博戴、白建宇、木村峻·帕克;女高音曹秀美;男中音托马斯·汉普森;单簧管演奏家萨宾娜·迈耶、温泽尔·福克斯;圆号演奏家拉多万·弗拉特科维奇、斯蒂凡·道尔等以及几乎所有一流的中国音乐家都与他有过精诚的合作。

由于指挥大师余隆的慧眼独具,杨洋于1998年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成功地开始了他的职业指挥生涯,并连续八届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执棒歌剧与音乐会。2000年-2016年任中国爱乐乐团助理指挥、常任指挥。2006年赴韩国参加由指挥大师郑明勋主持的大师班。2009年,他主持组建了杭州爱乐乐团。2017年创办杭州国际音乐节。

从2009至今,杨洋率领杭州爱乐乐团迎来第十二个音乐季。十二年中他们成功的在德国麦克伦伯格音乐节、石荷州音乐节、意大利拉维罗音乐节、艾美利亚音乐节、陶尔米纳音乐节、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音乐节等欧洲著名音乐节登台亮相,并远赴俄罗斯及爱沙尼亚巡演。2018年执棒杭州爱乐乐团在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匈牙利等一带一路五国以及日本、韩国、泰国的巡演赢得了欧亚洲观众的喝彩及国内外业界的高度评价与关注。

从指挥生涯开始到任职中央歌剧院至今,杨洋指挥中国爱乐乐团、中央歌剧院及杭州爱乐乐团成功演绎了《费加罗婚礼》、《魔笛》、《女人心》、《茶花女》、《弄臣》、《图兰朵》、《蝴蝶夫人》、《艺术家生涯》、《乡村骑士》、《丑角》、《卡门》等世界经典歌剧,并在国内首演了《夜宴》、《狂人日记》,世界首演《红军不怕远征难》、《红色娘子军》、《玛纳斯》、《命运》等中国歌剧。他指挥中央歌剧院《图兰朵》、《蝴蝶夫人》、《红军不怕远征难》在瑞士及意大利普契尼歌剧节的成功巡演更彰显出他在歌剧方面的过人才华。

杨洋现任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杭州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杭州国际音乐节音乐总监;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艺术总监。




钢琴独奏




上下滑动阅览


盛原

 

盛原作为音乐会钢琴家赢得了国际性的瞩目,他的演出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纽约时报》称“盛原先生的听觉有着无可挑剔的平衡感……(他的演奏)给人的是完全动人心魄的吸引力。”《纽约音乐会评论》称“盛原……是一位最高品质的艺术家。”著名音乐作家大卫·杜保尔这样说道盛原:“请去听听他,你将会被吸引,被感动!”

 

他曾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伦敦卡多根音乐厅、多伦多福特演艺中心、首尔国家演艺中心、国家大剧院、北京中山音乐堂、北京音乐厅、上海音乐厅、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音乐厅演奏,纽约古典音乐台、波士顿古典音乐台、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西班牙国家电视台、法国国家广播电台、波兰国家电视台及中国中央电视台、北京音乐台等均播出过盛原的演奏。

 

他作为独奏家曾经与国内外诸多交响乐团合作,包括西班牙泰奈利费交响乐团和大加纳利爱乐乐团、罗马尼亚国立奥拉迪亚爱乐乐团、哈萨克斯坦国家交响乐团、古巴国立交响乐团、菲律宾爱乐乐团以及包括中国爱乐乐团在内的各大中国主要乐团。同时,作为室内乐演奏家,盛原与小提琴家林朝阳、大提琴家朱亦兵组建了挚友三重奏,并曾与上海弦乐四重奏,及小提琴家Aaron Rosand、Arnold Steinhardt、Vadim Repin、大提琴家Andres Diaz等人合作。

 

盛原对早期键盘乐器的理解与掌控也得到了最高的评价。他近年来频繁用作曲家创作时代的乐器,包括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和早期钢琴演奏作曲家的作品。在一场用1805年制造的维也纳式Kathonig钢琴上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专场音乐会后,波士顿信息报这样评价盛原:“盛原对这种音乐有着融会贯通的理解,听众可以很容易地想象这就是作曲家本人在键盘上演奏。”

 

作为荷兰Piano Classics唱片公司旗下艺术家,盛原已经出版发行了巴赫、肖邦及柴可夫斯基作品的10张CD。并将陆续录制发行巴赫和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及肖邦的全部作品CD。盛原用羽管键琴录制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2018年6月由国家大剧院唱片公司NCPA Classics出版发行,该唱片于2019年7月获得第三届“唱工委音乐奖”之“最佳古典演绎专辑”奖。他为国家大剧院唱片公司录制的《舒曼钢琴名曲选》获得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第十六届2020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榜“年度最佳钢琴演奏专辑奖”。

 

他对巴赫作品的研究与演奏颇受国际乐坛瞩目。美国《纽约时报》称“盛原先生的(巴赫)演奏......好似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欢乐之音。”德国《钢琴新闻杂志》这样评论盛原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CD:“他的演奏呈现出风格准确,忠实于原作的特点。这位中国人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表现得夸张做作,而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对精确平衡感的直觉。这使他的演奏非常迷人。” 英国的《国际钢琴杂志》称盛原为“中国诠释巴赫的领军人物。”

 

 

盛原出生于北京的一个音乐家庭,五岁开始随母亲学习钢琴,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于李其芳、李惠莉以及周广仁诸教授。1991年作为所罗门·米考夫斯基教授的奖学金学生赴美,在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深造,并获得音乐学士和硕士学位。盛原先生在海外留学期间曾与世界公认的巴赫专家罗萨琳·图雷克潜心学习与研究巴赫的键盘作品。

 

盛原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他是“音乐光明行”盲人音乐公益项目的创始人。






小提琴独奏



上下滑动阅览


谢楠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音协弦乐协会主席团委员,曾任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评委、Shlomo Mintz国际小提琴大赛、Andrea Postacchini小提琴大赛、香港国际小提琴大赛、Schoenfeld国际弦乐大赛评委。被国内外评论界誉为“提琴魔女”。

极具非凡音乐天赋的谢楠,九岁登台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协奏曲》,获广东省音乐大赛第二名;十四岁在北京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一举成名;十六岁在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再次获胜,并同时荣获该赛唯一的“维尼亚夫斯基作品最佳演奏奖”。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会主席布热祖夫斯基(Z. BRZEWSKI)在评语中写道:“富于激情的精彩演奏……令人回味无穷。”著名英国小提琴家马斯特斯(R. MASTERS)称她是“了不起的天才”。

由于成绩突出,谢楠多次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表彰与嘉奖。中央电视台亦多次为其录制个人专辑并向全国播放。

谢楠先后从师朱雄震教授、 黄晓芝教授、 林耀基教授,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从师ALICE SCHOENFELD教授,并获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颁发的最高演奏家文凭。谢楠曾得到小提琴大师斯特恩(I. STERN)、阿卡多(S. ACCARDO)、祖克曼(P. ZUKERMAN)指导,受到大师们高度赞赏。1999年,谢楠成功录制出版了被伟大小提琴大师海菲茨誉为小提琴圣经的《克莱采尔42首随想练习曲》,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录制该作品(全套)的小提琴家,并录制出版《弦琴往事》、《马思聪作品集》等多张个人演奏专辑。近年,谢楠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成功录制并出版《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鸣曲》,并同步推出教材,填补了国内这项录音空白。最近她的最新专辑《遇见》已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并获得2019发烧天碟最佳艺术奖。

多年来,谢楠活跃在各地音乐舞台,经常参加世界各地重大演出交流活动,出访英国、德国、奥地利、波兰、芬兰、朝鲜、俄罗斯、荷兰、日本、美国、加拿大、南非、韩国、泰国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深受观众热列欢迎与高度赞誉。她应邀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日本亚洲交响音乐节、亚洲文化部长论坛、中央电视台音乐台三周年庆典音乐会等担任小提琴独奏;与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青岛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台湾爱乐乐团、约翰内斯堡爱乐乐团、芬兰KUOPIO交响乐团、荷兰BRABANTS交响乐团、澳门乐团、汉城室内乐团、香港中乐团、台北实验国乐团等国内外众多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均担任小提琴独奏,所到之处好评如潮、反响热烈。自任教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以来,她将炽热的爱心投入教学,她的学生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屡获奖项。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心系灾区毅然举办义演音乐会。她还应邀在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加拿大McGill大学音乐学院、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院校进行大师班讲座,深受好评。

作为一名杰出的中国音乐家,谢楠立志以弘扬中国音乐作品为己任,2002年以来,她在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荷兰飞利浦音乐厅、日本大阪音乐厅、南非约翰内斯堡音乐厅等著名音乐厅公演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均获巨大成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实况已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及台北中正音乐厅她分别与香港中乐团、台北实验国乐团演出国乐版《梁祝》,引起极大轰动,被媒体称为“蝴蝶女王”。她的演奏精彩华丽、热情奔放,音色圆润甜美,音乐细腻感人、摄人魂魄。她的出色演绎被誉为“激情的冷静、理智的火花”。

谢楠本场音乐会独奏用小提琴由喻艺术基金慷慨提供。




入场方式:

受疫情影响,本场音乐会只对中央音乐学院在校师生开放,师生们可凭本人一卡通在歌剧音乐厅正门前领票进入,座位有限,请您谅解。


之后乐团将继续为听众们带来精彩演出,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特邀撰稿人:刘小龙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 教授

设计:华艺设计

美编:甄文清

责编:赵辰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