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录及摘要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目   录


01



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马克思“承认”哲学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任燕红,向芑润

恩格斯共产主义三重界定的生态学意蕴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邓 莹,孙道进

02



政法与社会

检视与规范:以物抵债的适用路径

作者:袁文全,卢亚雄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立法对策探析———兼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三份文件

作者:刘梦祺

价值、体系与原则:党内法规的整体性思考

作者:张 露

03



哲学研究

“成于乐”何以可能?———论儒家乐教的成人根据

作者:魏冰娥

“道德形而上学”的专属认识论何以可能?———以熊十力为中心

作者:韩立坤

04



经济与管理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政府与市场双驱动机制及效应———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作者:李佛关,叶 琴,张 燚

脱贫地区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的增收机制与效应分析———以云南、贵州、陕西和甘肃为例的实证研究

作者:熊 雪,聂凤英

契约稳定性能否提升家庭农场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基于空间计量分析

作者:程玲娟,邹 伟

05



教育研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城乡个体回报率变动研究———基于2008-2017年CGSS的实证分析

作者:祁占勇,何佑石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理论循证、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

作者:李 政

从职业知识到技术知识:职业教育知识观的逻辑转向

作者:马 君,张苗怡

印度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举措和争论———基于对《国家教育政策2020》的分析

作者:刘宝存,黄秦辉

论“本科”概念演变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

作者:蒋纯焦

中学小语种课程开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基于四川省中学日语和西班牙语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谢 宇,董洪丹

06



心理研究

当前中国民众政府信任发展特征与成因分析———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

作者:曹柠梦,孙炳海,乐国安,李伟健

中国社区居民宽恕量表的研制

作者:杜 刚,黄希庭

07



艺术与传播

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创新

作者:罗 亮

冷战初期美苏宣传战:意识形态话语权斗争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史澎海,谢 培

08



历史研究

中华传统师德溯源研究

作者:郑家福,蒋亚星

院墙内外:秦汉时期关于住宅的法律规定

作者:张新超

叶公臧鼎与叶公子高史事考论

作者:马 超

摘   要


01

论马克思“承认”哲学及其时代价值

任燕红,向芑润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摘 要:马克思“承认”哲学与传统承认哲学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关联,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先验主体、费希特的主体间性的承认思想,到黑格尔抽象主体的精神承认思想,再到马克思历史观的“承认”哲学,可以梳理出一条明显的发展脉络。通过对马克思“承认”哲学思想渊源与理论构成的分析可以知道,马克思“承认”哲学的目标是要现“类”主体同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平衡。立足当前的时代背景,从整体性视域研究马克思“承认”哲学,既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又将有利于全球性承认危机的化解,对于我们今天反思和应对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承认”哲学;重大问题;认同政治;承认政治;自由人联合体;霍耐特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2

恩格斯共产主义三重界定的生态学意蕴及其当代启示

邓 莹,孙道进

(西南大学 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摘 要:格斯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理论、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三重界定。作为科学理论的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作为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作为社会制度的共产主义是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三重界定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第一,无产阶级的解放包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第二,“现实的运动”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提供了可能性;第三,“联合的条件”则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提供了现实性。这种生态学思想启示我们既要合理甄别现存的各种生态学思想,又要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生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共产主义;生态学意蕴;三重界定;双重“和解”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3

检视与规范:以物抵债的适用路径

袁文全,卢亚雄

(重庆大学 法学院,重庆市 400030)


摘 要:以物抵债并非大陆法系的传统概念,其法律性质和法律适用已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多年。在崇尚私法意思自治与合同自由原则的今天,对于有偿合同,一味强调“要物”的成立要件,实则有违合同法的逻辑与价值,更有可能为当事人带来不利益,以物抵债协议应纳入诺成性合同的范畴。将以物抵债与相邻概念进行界分,不同于流押契约、新债清偿以及债的更新,以物抵债协议的合同目的是为替代清偿,旧债与新债之间呈现主从并存的态势,故不存在新债当然消灭旧债的情况。参酌《九民纪要》所确认的履行期届满前/后以及诉讼中的类型划分和裁判规则,审视以物抵债的内涵,明确新旧债的关系及履行顺序,亦在价值层面评估瑕疵以物抵债的救济、以物抵债瑕疵担保责任与原债回复请求权的适用,由此较为明晰地规范以物抵债的适用路径,以期于理论实务界有所裨益。

关键词:以物抵债;代物清偿;诺成性合同;意思自治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4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立法对策探析———兼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三份文件

刘梦祺

(西南政法大学 民商法学院,医事法学创新研究中心,重庆 401120)


摘 要:自2015年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诞生至今,政府先后出台了以《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为代表的多项政策给予支持。在政策先行的背后,当前的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诊疗范围的双重限制、患者信息保护的缺失和医患参与率较低等现实困境。而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顶层设计的搭建尚未跟进行业发展的节奏,相关立法缺位和制度冲突亦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在梳理现行政策及结合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明确和适度扩大诊疗范围、细化监管制度入手对现行政策先予完善,再从健全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开展患者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多角度加强互联网医疗全领域的立法构建,从而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全面而坚实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政策评析;现实困境;诊疗范围;立法对策;多点执业;个人信息保护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5

价值、体系与原则:党内法规的整体性思考

张 露1,2

(1.重庆大学 法学院,重庆 400030;2.四川轻化工大学 法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摘 要:整体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为更好地解决我国党内法规建设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坚持整体性思考就成了当前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选择。在党内法规建设中,坚持整体性思考需要高度重视价值指引、体系建设和完善原则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价值指引确保各项工作的方向始终正确,体系建设是整体性的主要领域,坚持完善原则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只有从整体上全面关注这三个方面,党内法规建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内法规;整体性思考;价值;体系;原则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6

“成于乐”何以可能?———论儒家乐教的成人根据

魏冰娥1,2

(1.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44;2.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重庆 400047)


摘 要:“乐”以真情融通本有情性、自然六欲与自身情志兴起真情实意主体;以文理践行“礼正乐”约成文雅守理的社会化主体;以和乐(lè)合成心平气和主体、仁者和仁社会及共生同乐的人物共同体。真情、文理、和乐分别以“情本”“情本理末”“情本理末再情”确立儒家乐教的成人根据,成就“善民心”“厚人伦”“美风俗”“共万物”之效,是当今多元世界人们和谐共处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不可或缺的文化良方。

关键词:乐;真情;文理;和乐(lè);成人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7

“道德形而上学”的专属认识论何以可能?———以熊十力为中心

韩立坤

(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面对科学的冲击,早期现代新儒家致力于阐述儒学认识论的特殊性与合法性。作为代表人物,熊十力认识到儒学危机根源于“本体认识”的合法性。为此,他参照“哲学”范式,引进理智与思辨,并将其与传统的体证法、修养法相结合,设定了“思辨法—直观法—修养法”的方法流程。他将“本体认识”分为“理智”与“超理智”两类型,又用“经验认识”→“理性认识”→“直观认识”的无限循环来弥合二者的张力,实际建构了完整的“本体论的认识论”。梳理审视其对儒学传统德性认识论的改造,对研究“现代新儒家”的认识论思想,思考儒学形而上学的认识论的现代合法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熊十力;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工夫论;直观法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8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政府与市场双驱动机制及效应———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李佛关1,叶琴2,张燚3

(1.重庆三峡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万州 404120;2.重庆三峡学院 财经学院,重庆 万州 404120;3.西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1120)


摘 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农业品牌化的重要抓手。本文选取了5个较为成功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了案例品牌建设的政府与市场双驱动机制及效应。分析发现:政府与市场是推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两个强引擎;政府“强引擎”与市场“强引擎”的协同关系主要体现在双方行为的匹配性、耦合性和适应性三方面;政府与市场双驱动机制建设下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对农户与企业经营规模和收入增加、品牌覆盖面与市场占有率扩大、品牌知名度与价值提升以及产业融合效能增加都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政府与市场;协同建设;机制;效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9

脱贫地区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的增收机制与效应分析———以云南、贵州、陕西和甘肃为例的实证研究

熊 雪1,聂凤英2

(1.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2.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数字经济背景下,探究脱贫地区农户如何融入电商价值链并获得收入增加,对于减少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脱贫地区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的增收机制,并对其收入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脱贫地区农户主要以生产者身份融入电商价值链,电商通过扩大产品销量和提高产品价格增加农户收入;在其他条件一定时,融入电商价值链能够显著增加脱贫地区农户的家庭总收入;融入电商价值链对于脱贫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呈倒U型分布,这种影响既具有教育门槛效应,对低受教育水平农户又具有高度包容性和益贫性。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助推脱贫地区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增加收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商价值链;脱贫地区;农户收入;人力资本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0

契约稳定性能否提升家庭农场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基于空间计量分析

程玲娟,邹 伟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是落实藏粮于地,筑牢粮食根基与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8年江苏省金湖县567户种粮类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契约稳定性对家庭农场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家庭农场之间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示范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家庭农场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二,契约稳定性对家庭农场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呈正向显著影响,且影响测土配方施肥与土地整理的因素有所差异。第三,契约稳定性通过提高家庭农场贷款金额获得促进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所以,建议在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制定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空间依赖性,规范农地流转市场、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扩大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范围和培育耕地质量保护的重点传播对象。

关键词:契约稳定性;耕地质量保护;家庭农场;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溢出效应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城乡个体回报率变动研究———基于2008-2017年CGSS的实证分析

祁占勇,何佑石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西安 710062)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振兴城乡人才、消弭城乡人力资本积累差异的职能。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为基础,依托明瑟收益方程,综合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与分位数回归法,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城乡个体回报率变动情况。研究表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对提升城乡个体收入的效益具有显著作用,对农村个体收入的正向贡献更为显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个体的回报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城镇个体回报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改善低收入水平城乡个体的收入。为了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应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型;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育回报率;明瑟收益方程;分位数回归模型;内生性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2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理论循证、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

李 政

(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摘 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这一命题源于技能问题复杂的社会属性,其本质是以技能为要素,强化职业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深度互动,并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技能形成、发现和使用的生态系统。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内涵经历了由“被动适应”向“主动调适”的变迁。未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应以解决技能问题为突破口,将技能问题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从技能的形成、使用、发展三个环节入手构建实践框架。在政策路径上,应以构建纵横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大众技能形成,以搭建技能人才发现与使用网络促进技能成果共享,以创设尊重技能的制度环境提升技能的社会认可,以强化各层次间的协作机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体协同。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技能生态;技能形成;技能使用;技能发展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3

从职业知识到技术知识:职业教育知识观的逻辑转向

马 君,张苗怡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秉持何种知识观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质量。当前基于职业知识的职业教育知识观占据着主导地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开发与建设都以此为据。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生产方式的数字化变革,技术工人的技能需求正逐步由掌握基本技能和能够操作机器的简单低端技能向强调统筹协调、操作管理、小组合作等复合型技术技能转型,职业知识统领职业教育知识观的局限性逐渐凸显,职业教育知识逻辑趋向于非线性思维和非认知技能,即向技术知识转型。职业教育应在技术知识视域下实现职业教育知识观的重构。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知识;技术知识;知识观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4

印度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举措和争论———基于对《国家教育政策2020》的分析

刘宝存1,黄琴辉2

(1.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100875;2.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系,999077)


摘 要: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印度政府颁布了《国家教育政策2020》,着手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改革。其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开展综合性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方位支持、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公平包容、催化科学研究、改革治理机制等。由于该政策牵涉甚广,各利益群体就制定过程是否有代表性,政策内容是否加剧了市场化、损害了社会公平,是否加剧了中央集权、损害了学术自由以及政策可行性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争论。

关键词:印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国家教育政策2020》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5

论“本科”概念演变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

蒋纯焦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中国近代发展新式高等教育之初,由于学校系统尚未建立,办学者尝试在校内按学业程度分设若干等级,以自行解决高层次教育的生源问题。清末学制颁行后,统一实行“预科—本科”制度。“本科”作为教育概念是从日本引进的,为一校之根本,与他科(如预科、别科、专修科)相对。清末各高等教育机构、中等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均设有预科和本科。1922年“新学制”全面取消预科,“本科”作为相对概念出现合法性危机,一度销声匿迹。20世纪3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国民政府确立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高等教育学历层次,“本科”作为教育概念发生含义转换,从一校之“本”上升为高等教育之“本”,是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和中坚力量。作为学历教育层次的“本科”虽与undergraduate同义,但它属于典型的具有中文特色的教育概念,不是源于对后者的译名。对“本科”的概念史考察,有助于深化“以本为本”的认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本科教育构筑本土文化和本土语境的历史根基。

关键词:本科;预科;专科;高等教育;概念史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6

中学小语种课程开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基于四川省中学日语和西班牙语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分析

谢宇1,2,董洪丹1

(1.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2.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225)


摘 要:家颁布了日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课程标准,旨在引导、指导中小学开好小语种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以及实地调研,发现中学小语种①课程开设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教材体系不完善、跨校衔接难度大、小语种教师职业发展受限以及社会对小语种存在认识误区等。针对问题,从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完善课程设置、规划教材使用、加强师资建设、开展教研指导、注重教学评价以及加强社会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在中小学开好小语种的建议。

关键词:语言教育;小语种;小语种教育;小语种课程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7

当前中国民众政府信任发展特征与成因分析———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

曹柠梦,孙炳海,乐国安,李伟健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民众对政府信任在政府维系社会稳定、开展高效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项目组2021年3月的民调数据和网络大数据资源分析发现,疫情期间我国民众政府信任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现出“信任缺失—恐慌蔓延—信任修复—信任扩大”的动态变化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差序化”格局。分析成因发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体主义文化基础、群体社会比较心态和现代化技术助力是疫情危机下我国民众政府信任总体提升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未来政府工作需重视民众政府信任动态变化,规政府信任差序化的潜在风险,灵活应用群体社会比较心态,以进一步深化危机情境下的政府信息沟通机制,完善政府信任治理体系。同时,还需警惕疫情危机带来的“信息疫情”和“心理疫情”对民众政府信任造成的冲击。

关键词:政府信任;疫情危机;态势与特征;形成机制;对策与建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8

中国社区居民宽恕量表的研制

杜 刚,黄希庭

(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摘 要:以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实际出发,编制社区居民宽恕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前期质性访谈以及既有宽恕量表等多方面内容形成测量条目;对347名社区居民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352名社区居民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发现,社区居民宽恕量表是一个四因素结构,四个因素分别是饶恕原谅、推己及人、洞察省思、宽广包容,共计20个条目。研制的社区居民宽恕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后续相关研究之中。

关键词:中国文化;社区居民;宽恕量表;信效度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9

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创新

罗 亮

(共青团西南大学委员会,重庆 400715)


摘 要:红色血脉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和人民军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构筑形成的伟大成就、革命精神、优良作风的总和。赓续红色血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党的政治本色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赓续红色血脉存在主体单一化、全员赓续未能实现,过程碎片化、全程赓续存有不足,内容空泛化,全息赓续供给不够等实践困境,需要从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拓展全媒体传播平台、优化赓续话语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建强人才队伍等维度创新赓续路径。

关键词:红色血脉;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话语体系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0

冷战初期美苏宣传战:意识形态话语权斗争及其当代启示

史澎海,谢 培

(长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摘 要:冷战爆发后,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美苏冷战的目标之一,而宣传战则是双方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为了有效开展对外宣传战,美苏双方先后创建了专门机构来负责策划、实施、协调和评估对外宣传战,向对方阵营发起了宣传攻势,试图以此击垮对方,赢得意识形态话语权。美苏双方代表的是两大不同阵营,由于各自的对外宣传战略目标及对外宣传战机制的差异,使得双方的效果大相径庭,导致双方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不尽相同。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借助近年来解密的档案资料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冷战初期美苏双方对外宣传战进行探讨,可以从宣传战视角洞察美国逐渐赢得意识形态话语权并最终取得冷战胜利的原因,对目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和面临的国际话语形势具有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美苏宣传战;意识形态话语权;宣传机制;宣传成效;借鉴与启示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1

中华传统师德溯源研究

郑家福,蒋亚星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华传统师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关于教师修养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沃土中。中华传统师德产生并形成于先秦时期,汉唐以后绵延发展。它积淀着中华传统教育深层的价值追求,形塑着数千年中国教师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彰显着中华传统教育“以德为先”的特质。中华传统师德承续了传统德性主义伦常观的理论源流,延续了德礼为本政教理念的文化渊源,建构了以德立身师者形象的实践探索,三者的有机统一生成了中华传统师德。所以,研究中华传统师德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我们全面的、深入的了解中华文明进化过程的教育渊源,对构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师德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师德;生成溯源;理论源流;文化渊源;实践探索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2

院墙内外:秦汉时期关于住宅的法律规定

张新超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根据秦汉住宅法律规定的内容可知,与住宅相关的权利主要有住宅不受侵犯、住宅不被毁损、能在住宅中进行有限商业活动等六种;与住宅相关的义务主要有住宅不得逾制,必须维护、修缮住宅,必须在宅院种植桑麻瓜果之属等七种。秦汉时期住宅法律规定具有涵盖范围广、延续性强、日趋完备合理和干预力度大四个显著特点。院墙在秦汉住宅法律中有特殊作用,是判定行为人是否违法的重要参考物。通过研究秦汉住宅法律文献,不仅可以丰富对秦汉法律和基层治理的认识,也有利于推进秦汉土地制度研究。

关键词:秦汉;住宅;权利;义务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3

叶公臧鼎与叶公子高史事考论

马 超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 要:综合考察器物年代、出土地点、语音通假、人物事迹等内容,可以确认叶公臧鼎铭文中的“叶公臧”应即史籍中的“叶公子高(叶公诸梁、沈诸梁)”,典籍所载叶公私名“诸梁”之“诸”,当为语助,“臧”“梁”则为通假关系。据此还知叶公也并非如王引之所说因“都梁山”而得名,旧或认为《上博简(四)·柬大王泊旱》篇中的“圣人良”乃叶公子高,当非。鼎铭“均邦”一词意为“安定楚国”,实指叶公平定“白公之乱”这一历史功绩,“均邦”之语是叶公对此事的亲口述评,史料价值尤为突出。

关键词:叶公臧;叶公子高;人名结构;白公之乱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