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录及摘要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目   录


01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

作者:文丰安

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赋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与逻辑理路

作者:梁成艾 王德召

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误读与诘难———兼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逻辑的弘扬

作者:李勇强

02



政法与社会

风险教育:目的、向度与路径

作者:肖 祥 郭云瑶

健康中国战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内涵升华及未来实施路向

作者:张晓刚 陈 念 牛玉东

重大疫情风险治理:价值理念与制度体系选择

作者:张富富

新农科课程思政建设:价值、遵循及路径

作者:易 鹏 吴能表 王进军

03



经济与管理

工商资本下乡的福利补偿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

作者:李国珍 张应良 易裕元

“三治融合”中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机制研究———以陕西省留坝县为例

作者:李玲玲 杨 欢 赵晓峰

家族化管理、地区市场化程度与家族企业财务绩效

作者:马嫣然 罗 丽

银行物理网点分布对信贷效率的影响研究

作者:龙 青 李 成

04



教育研究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政策路径

作者:王牧华 李若一

新时代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再生产问题研究

作者:张学敏 周 杰

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的未来图景及其实现———基于百年乡村教育发展连续统的视角

作者:戴 妍 王奕迪

大学学术评价的技术治理“失灵”与理性复归

作者:余利川 李佳源 段鑫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监测制度发展的历程、经验与趋势

作者:胡 月 靳玉乐 李宝庆

基于CIPP模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秦凤梅 莫 堃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整体性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机制

作者:伍小兵 杨 刚

05



文学研究

文字改革语境下章草书体的历史命运与当代启示

作者:胡长春 刘洪健

新世纪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成就、问题与路径

作者:付正玲

06



历史研究

明初教化性敕撰书在朝鲜半岛的传衍

作者:朱 冶

明代江防体制演变略论———以《明史·江防》考释为中心

作者:夏 强

传续与重构:勒石刻碑中的商业会馆———以明清山西碑刻资料为中心

作者:余 龙


摘   要


01

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

文丰安

(重庆社会科学院 改革杂志社,重庆400020)


摘 要:乡村建设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农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当前,党组织在领导乡村治理过程中,面临着党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乡村自治尚不健全、乡村法治相对滞后、乡村德治面临挑战等现实困境,这就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理论,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组织领导乡村自治,夯实乡村治理之基;坚持党组织领导乡村法治,健全乡村治理之规;坚持党组织领导乡村德治,构筑乡村治理之魂。不断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建设,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村民自治制度;乡村振兴;法治化监督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2

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赋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与逻辑理路

梁成艾1,王德召1,2

(铜仁学院 1.梵净教育研究院;2.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554300)


摘 要: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赋能乡村治理的过程经历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赋能“政权下乡”乡村运动目标的实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赋能“政社合一”乡村社会治理格局的生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赋能“乡政村治”治理愿景勾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能“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四大发展阶段。这一赋能过程的内在逻辑理路整体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由赋能乡村治理目标体系化、赋能乡村治理主体专业化、赋能乡村治理范式科学化、赋能乡村治理对象现代化构成的完整架构体系,旨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村全面进步。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乡村治理;脱贫攻坚;共同富裕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3

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误读与诘难———兼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逻辑的弘扬

李勇强

(西南大学 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一批西方学者严重误读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提出了种种诘难。这种误读与诘难主要体现为:指证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囿于近代形而上学窠臼,称其仍然居于主体形而上学之地平之上;诘难其深陷近代启蒙之网,助推了资本主义计划的实现;由之,他们提出必须颠覆生产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以“象征交换”“交往理性”等方案代替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诠释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劳动解放理论,并就西方学者的误读与诘难进行深入批判,提出有效辨正,做出有力回击,对于科学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整体蕴涵、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逻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解放;劳动哲学;劳动逻辑;海德格尔;哈贝马斯;鲍德里亚;阿伦特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4

风险教育:目的、向度与路径

肖 祥1,郭云瑶2

(浙江师范大学 1.马克思主义学院;2.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日趋严峻的全球社会风险警示我们风险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风险教育是在“全球风险社会时代”具有“工具性”和“价值性”双重教育目的,旨在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和涵养人类关怀的教育实践活动。风险教育遵循着“我们如何变得更好”的主体性向度、“我们如何更好地在一起”的责任伦理向度、“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的价值生成性向度和“我们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的人类关怀向度,通过强化意识、转换思维、构建理论、健全制度以及优化实践等方面探寻风险教育实施的新路径,有效应对风险,走向美好未来。

关键词:风险教育;社会风险;实践向度;实施路径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5

健康中国战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内涵升华及未来实施路向

张晓刚,陈 念,牛玉东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摘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将保障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抗疫大战中,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在贯彻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中升华全民健康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在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危重患者中升华全周期健康理念;把人民健康摆在突出位置,从“无病即健康”转向“整体健康”中升华全方位健康理念。随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健康中国战略的内涵要义得以拓展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全面彰显。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进一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路向是:坚持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进一步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的安全健康权益。

关键词:健康中国战略;疫情防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健康大卫生;实施路向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6

重大疫情风险治理:价值理念与制度体系选择

张富富1,2

(1.贵州民族大学 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与民族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摘 要: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审视“新冠病毒”这一重大疫情事件,可以了解到疫情风险的实质就是人类步入现代性社会以后其内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深度断裂的产物。现代性社会赋予了重大疫情风险的全球性特征,但在现有的全球管理体系内其难以得到有效治理。而围绕疫情风险治理的非理性“价值博弈”以及因其引发的“一系列次生风险”进一步加剧了疫情的治理难度,并且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构在“工具理性”上的“制度体系”也不具备治理疫情风险的有效机制。因此治理重大疫情风险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重构“全球多元治理体系”,从整体上为重大疫情风险创造有效的治理格局,同时需要以“价值理性”的理念来引导重大疫情风险治理,并据此优化政府的“制度体系”,提升国家层面上治理重大疫情风险的能力,从而在局部上有效防控重大疫情风险。

关键词:风险社会;重大疫情;价值理性;全球化;现代性;制度体系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7

新农科课程思政建设:价值、遵循及路径

易鹏1,2,吴能表1,2,王进军2

(西南大学 1.教务处;2.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 要: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构建高水平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新农科建设涉及众多领域,其中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对于履行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使命、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知农爱农为农素养相融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新农科课程思政建设,应当遵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和当然”的基本理路,并借 鉴参考农业生产中环境分析、品种选择、耕种栽培、包装加工、产品销售的五步流程范式,在专业课程内部结构和原生内容中梳理育人元素,从而在源头上实现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天然”融合。此外,还需注重把握有与无、多与少、正与反、融与分四重关系,在教书与育人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协调适中,从而实现最佳的课程育人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一门具体农科专业课程而言,可以按照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实施、结果评价的实施路径,对课程教学进行全新开发和重构。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农业人才培养;课程育人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8

工商资本下乡的福利补偿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

李国珍1,张应良2,易裕元3

(1,2.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3.中国农科院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基于重庆的调查,采用PLS路径模型实证工商资本下乡的福利补偿对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工商资本下乡带来非农从业机会的增加和非农从业能力的提升,减轻了农户对土地的经济依赖,对农户流转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工商资本下乡带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改善,对改善农户生活条件与增进社会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保障农户社会参与权,有助于减少农户的“被剥夺感”,从而提升了农户流转意愿;(2)社会福利补偿对生态福利补偿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经济福利补偿抑制了生态福利补偿;(3)兼业化程度越高,经济和生态福利补偿在农户流转决策中发挥的作用越有限,社会福利补偿成为影响其流转决策的关键。

关键词:工商资本;福利补偿;农户;流转意愿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09

“三治融合”中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机制研究———以陕西省留坝县为例

李玲玲,杨 欢,赵晓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 要:建立“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要求,也是助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有效途径。在对留坝县“三治融合”的探究中发现,该县创新建立扶贫互助合作社,并以扶贫为纽带赋能各类村级组织,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衔接,进而通过乡规民约的再造和多元主体的耦合,实现了三治的有机融合。在整个过程中,乡规民约是顶层设计和规则依据,各类村级组织是枢纽,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社一体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动力,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的耦合是实现“三治融合”的关键所在,通过价值共同体、组织共同体、行动共同体的建构,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生成。

关键词:“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共同体;利益联结机制;村级组织;主体耦合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0

家族化管理、地区市场化程度与家族企业财务绩效

马嫣然1,罗 丽2

(1.西安外国语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2.西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摘 要:以社会情感财富理论为基础,对我国A股主板上市家族企业在2008-202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合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分别以家族成员出任总经理和家族二代成员参与管理为家族化管理的衡量指标,分析家族化管理对家族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家族成员出任总经理有利于提高家族企业财务绩效;家族后代成员参与管理会降低家族企业财务绩效;地区市场化程度在家族成员出任总经理与家族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且在家族二代成员参与管理与家族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该结论为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家族化管理与家族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科学指导依据。

关键词:家族化管理;财务绩效;市场化;代际传承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1

银行物理网点分布对信贷效率的影响研究

龙 青,李 成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摘 要:银行物理网点分布对信贷效率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金融地理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银行物理网点分布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而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二者关系对信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出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信贷风险的考虑,银行距企业及其总部的地理越远,银行信贷集中度越高,中长期贷款比例越低;同时,物理网点地理分布与信贷效率之间存在通过银行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但不同的信贷行为对信贷效率影响的方向不同,即银行提高信贷集中度的行为加剧了地理环境对银行信贷效率的负向影响,而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的行为则可削弱地理环境对银行信贷效率的负向影响。因此,为优化信贷行为,提高信贷效率,应充分认识到地理环境在金融活动中的作用,从降低信息摩擦的角度优化银行地理分布。

关键词:银行物理网点;信贷行为;信贷效率;中介效应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2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政策路径

王牧华,李若一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是我国教育事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始终符合人民利益、始终坚持人民导向。其内容体系包括:人民至上的教育主体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观、服务人民的教育发展观、人民共享的教育生态观。面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未来我国教育要全面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落实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的教育重大惠民举措;鼓励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改革;教育价值取向;立德树人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3

新时代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再生产问题研究

张学敏1,周 杰2

(1.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2.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 要:教育长期以来被视为提升资本存量、实现阶层流动的催化剂。伴随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资源配置失衡、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阶层继承性不断增强,社会阶层流动愈加受阻,教育不再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反而成了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鸿沟。新变局下,教育资源分化、高等教育普及化、数字经济产业化、学科建设异化等诸多因素均在挑战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实践逻辑,以致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影响和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新时代教育应通过补偿弱势阶层优质教育资源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以构建弱势阶层家育补充机制来保障教育公平、以“新学科”建设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以新型产教融合来推动社会整体提升,进而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拓展社会和谐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流动;教育“双减”;实践路向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4

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的未来图景及其实现———基于百年乡村教育发展连续统的视角

戴 妍,王奕迪

(陕西师范大学 民族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乡村振兴,教育为基,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事业。中国百年乡村教育经历了服务民族自救、服务工农生产、服务恢复重建、服务教育强国的发展阶段,其遵循着从“无根”“无人”“无效”“无魂”到“有根”“有人”“有效”“有魂”的演进逻辑。汲取中国百年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智慧,未来乡村教育振兴需通过思想观念引领、制度体系保障、乡土文化根基、创新人才支撑和数字技术驱动来形成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新格局、新气象、新高度和新生态,并通过革新教育发展理念、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深度挖掘乡土元素、聚焦培养创新人才和有机融合现代技术来实现中国乡村教育内涵式、整体性、本土化、高质量与数字化发展,为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建党百年;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乡村教育振兴;高质量发展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5

大学学术评价的技术治理“失灵”与理性复归

余利川1,李佳源2,段鑫星1

(1.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重庆 400710)


摘 要:大学学术评价的价值理性注重学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然而,异化的工具理性价值解构、裹挟了学术评价的价值理性基础,学术评价出现根本性的价值偏移或错位。大学学术评价在组织实践、制度规制与国际开放的理性计算、内卷倾向、“脱域化”表征,折射出学术评价功利主义驱动下的微观行动,“自上而下”的行政科层复制,全球学术评价趋同性竞争的技术治理“失灵”逻辑。助推大学学术评价的价 值理性复归,应落实质量导向的内涵式学术评价,走出学术评价改革制度自循环困境,平衡学术评价自主与国际开放的张力。

关键词:大学学术评价;技术治理;治理“失灵”;理性复归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监测制度发展的历程、经验与趋势

胡 月1,靳玉乐2,李宝庆3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2.深圳大学 教育学部,广东 深圳 518060; 3.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摘 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中监测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完善的过程,呈现出从关注学校规模逐渐到重视整体质量的转变。分析演变历程发现,我国高中监测制度大体经历了以“解决高中规模问题和高中数量问题”为重、以“评测高中办学条件和学生素质水平”为主、以“关注高中招考规则和高中资源分配”为要点和以“评估高中普及程度和质量发展水平”为关键的四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 段高中监测制度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和时代需要,但同时也存在构成系统模糊、发展取向不明、运行实施不佳、结果运用不足等实际问题。鉴于此,未来高中监测制度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以教育新基建来推动高中监测工具的有效开发和高中监测结果的高效运用,从而促使高中教育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中教育;质量监测;监测制度;高质量发展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7

基于CIPP模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研究

秦凤梅,莫 堃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数据与信息产业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校企共建专业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矩阵合作机制,既包含时间维度,又包含空间和价值维度。对共建专业效能评价既要关注共建主体背景与现状,又要关注共建专业的目标、计划以及互融共生共建过程和成效,更要关注共建活动中个体的主观认知与情感。构建基于CIPP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遵循动态发展和效能平衡原则,将校企双方的需求、目标、条件、过程、结果、发展等质量因素设计其中,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确保评价科学、适用、可行。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CIPP模型;评价指标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8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整体性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机制

伍小兵,杨 刚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化,整体性治理成为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合理选择。高职院校整体性治理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规格人才,适应类型教育定位,更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治理的现代化。新形势下,高职院整体性治理须准确把握平等对话的关系逻辑、权责明晰的权限逻辑、协调整合的方式逻辑等内在逻辑,同时构建由“决策-执行”“协调-支持”“监督-评价”组成的实践机制,推动高职院校治理的深刻变革,助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整体性治理;逻辑;机制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9

文字改革语境下章草书体的历史命运与当代启示

胡长春,刘洪健

(西南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在20世纪初的文字改革潮流中,久被历史冷落的章草书体,在适逢地下文献出土、影印技术发展以及学界搜集整理等众多条件的合力推动下,受到了一批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并将其运用到文字改革的方案之中,一度表现出良好的复苏态势。然而受现实语境、实用缺陷以及字体发展规律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已具兴盛之势的章草书体历时不久便以衰落而败退。以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等现代书家的章草理论著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着力从草形、释正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看到章草书体在民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民国章草书体的兴衰,对促进当代文字改革以及草书艺术的发展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文字改革;书法字体;章草;《急就章》;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0

新世纪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成就、问题与路径

付正玲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通过对新世纪(2001—2021)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大学英语学习动机成果进行文献统计,从历时分布、主要研究内容、成就、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成果数量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学习动机调控、学习动机发展和学习动机衰退三个板块展开,呈现出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共时研究到历时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从内部研究到外围研究、从正向研究到逆向研究六个学术发展特点。新世纪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研究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就:细化了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基本类型和研究维度,提出了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控策略,厘清了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规律,构建了本土英语学习动机理论体系。但目前新世纪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研究也面临研究对象定位争议、理论创新遭遇瓶颈、基金支持力度不足、稳定队 伍尚未形成等四个困境。未来的研究要重视并明确大学英语教学定位,深化、补充和完善学习动机理论体系,关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发展,加强学习动 机应用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加大扶持力度。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调控策略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1

明初教化性敕撰书在朝鲜半岛的传衍

朱 冶

(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儒家伦理在东亚社会的传播过程中,教化性敕撰书的颁布和流传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明初编纂了多种类、面向社会各阶层的教化性敕撰书,如《皇明祖训》《孝顺事实》《为善阴骘》《五伦书》《历代臣鉴》等。这类书籍东传至朝鲜半岛,不仅影响着朝鲜王朝人士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接受,还产生出《三纲行实图》《二伦行实图》《海东臣鉴》等衍生性著作。明初教化性敕撰书在东亚汉文化圈的传播情形,实际呈现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在周边诸国的下行与实践过程。

关键词:明代敕撰书;文化传播;朝鲜半岛;东亚汉文化圈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2

明代江防体制演变略论———以《明史·江防》考释为中心

夏 强

(海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


摘 要:明太祖设新江营守御长江。因江洋不靖,宪宗派遣勋臣总领江防事务,而以都御史监督。嘉靖时,都御史的权力扩张,成为江防的最高管理者。隆、万之际制度更趋严密,文臣取代武职成为江防的管理主体。万历中叶之后江防废弛,思宗以武操江统管江防的举措导致江防体系的崩解,最终未能成就偏安之局。

关键词:明代;江防;操江;明史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3

传续与重构:勒石刻碑中的商业会馆———以明清山西碑刻资料为中心

余 龙

(山西大学 晋商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明清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晋商在各主要市镇构建了属于商人的活动组织———会馆。会馆是商业活动的重要处所,逐渐成为各地晋商发展的基本组成和成果体现,对它的构建彰显了山西商人的发展规模、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的提升。对现存一些明清山西会馆碑刻内容的解读,发现碑刻在会馆中的“指向性”功能,进而重新解读会馆构建背后的现实原因、商人心理及其时代内容,昭示明清晋商 由“个人”向“众人”身份价值转变的时代要求和自我处置。在惠民、尊神、利国三驾马车的并行发展下,折射出当时商人发展的不易和会馆构建背后的群体焦虑。碑刻之于会馆,不仅为谨记不朽,更是晋商“直抒胸臆”的表达体现。

关键词:山西商人;会馆;碑刻;思想表达;群体焦虑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