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目录及摘要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01
研究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作者:黄蓉生
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与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文丰安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逻辑
作者:靳玉乐 赵瑞雪
02
政法与社会
组织异化:对业委会偏离社区治理的一个解读
作者:陈 锋 李明令
社区人格化自治及其逻辑———兼论社区自治体系重构
作者:王德福
03
哲学研究
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世界观变革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两种社会观
作者:黄学胜 易 江
马克思全球空间正义思想及其当代创新实践
作者:刘 洋 胡跃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社会权力理论框架的确立
作者:潘 乐
04
经济与管理
金融素养和社会信任能促进农户数字金融参与吗
作者:温 涛 刘亭廷
数字金融研究进展:源起、影响、挑战与展望
作者:王定祥 胡小英
营商环境优化、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
作者:刘新智 黎佩雨 张鹏飞
机构共同持股与企业债务负担
作者:杜 勇 何盈玉
05
教育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数与水平测度
作者:朱德全 彭洪莉
我国职业教育标准化治理:逻辑、困境与出路
作者:李 政
“大概念”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释义与实践理路
作者:刘义兵 汪安冉
新时代劳动课程实施的底层逻辑重塑
作者:林克松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的三重逻辑与时代价值
作者:孙 丹 徐 辉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精细化治理:逻辑理路、动力转向与溢出图景
作者:杜建军 张瑞林 车 雯
06
文学艺术
中国比较文学的核心是语言比较
作者:高 玉
启蒙如何可能?———论早期中国动画评论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崔雨橙 聂欣如
叙事实践:文学艺术作品中法律故事的疗愈作用
作者:白 雨 李 静
07
历史研究
早期拜占庭帝国的多族群融合及身份认同
作者:董晓佳
晚明言路政策的调整与言路秩序的再造
作者:马子木
摘 要
14
我国职业教育标准化治理:逻辑、困境与出路
李 政
(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摘 要:职业教育标准化治理涉及三个核心问题:谁是标准制定的主体、如何确定标准化的范围和程度、如何维护标准化的效力。不同国家会基于本国国情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我国职业教育标准化大致经历了基础设施标准建设阶段、教学标准建设阶段和标准体系化阶段。在解决职业教育标准化三大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通过合法化策略调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梯队化策略调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通过绩效化策略调节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化治理模式。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标准化治理还存在官方知识界定权的多方博弈与潜在冲突、“泛标准化”的超限规范与功能迷失、标准化执行的监督缺位与信念不足、标准化工作的专业缺失与低质内卷等困境。未来应建立标准化层级决策模型,构建功能明晰的职业教育标准矩阵;完善标准化治理的内在建制,整体提升标准化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以制度改革和理念认同为抓手,促进职业教育标准化治理行稳致远。
关键词:标准;职业教育;教育标准化;职业教育标准;标准化治理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5
“大概念”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释义与实践理路
刘义兵,汪安冉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摘 要: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旨归,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为价值遵循,是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概念作为具有网络状、迁移性、持久性等特征的中心概念,能在联结、整合零散庞杂学习材料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观念的发展。研究从“大概念”视域出发重构劳动教育课程系统,以哲学的下位演绎与实践的上位归纳为逻辑理路,深层解读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构建以劳动素养、劳动价值与劳动伦理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课程大概念分析系统,并提出重解课程目标激发“劳动素养”概念的深层认知,拓展课程空间构建“劳动价值”概念的感知情境,深化课程实践体认“劳动伦理”的关怀效用,转变教学行为开展对话大概念单元教学的系列举措,以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优化设置与实践拓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概念;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6
新时代劳动课程实施的底层逻辑重塑
林克松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摘 要:推进劳动课程落地扎根的关键在于重塑课程实施的底层逻辑,厘清劳动课程实施系统的运作机理。在中小学实践场域,劳动课程实施遵循目标共生的上位逻辑、结构整合的中位逻辑与实践协同的下位逻辑。根据不同课程主体的参与程度,劳动课程在学校实践中呈现出“任务执行式”“课程联动式”与“理念融通式”三种形态。新时代,要推进劳动课程在中小学校真正落地生根,需要构建适应性转化机制,推动劳动课程“名实相副”;建立实践性理解机制,推进劳动课程“深度实施”;确立创造性生成机制,形成劳动课程“文化实践”。
关键词: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劳动课程;课程实施;底层逻辑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7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培养 “真正的人”的三重逻辑与时代价值
孙 丹1,3,徐 辉1,2
(西南大学 1. 教育学部;2.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3.国内合作处,重庆 400715)
摘 要:为社会主义培养“真正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而劳动教育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审视劳动教育与培养“真正的人”的内在关联,系统诠释了劳动教育培育“真正的人”的公民品格、提高“真正的人”的综合能力和丰富“真正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三重逻辑。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锻造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契合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的三重逻辑。因此,重温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进我国劳动教育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真正的人”;三重逻辑;时代价值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8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精细化治理:逻辑理路、动力转向与溢出图景
杜建军1,张瑞林2,车 雯2
(1. 贵州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 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摘 要:精细化治理范式是为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需求的重要历史转型。探骊精细化治理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逻辑关系,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精细化治理在体系构建和功能输出中的基本遵循。从主体维、政策维、技术维的立体视角,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精细化治理的动力特征,塑造无缝隙、回应性的治理格局与治理流程。基于“成本—收益”矩阵,深入洞悉精细化治理的主体博弈矩阵,构建“纵向结构层”与“横向目标层”相互耦合的精细化治理图景,为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精细化变革提供治理形态与行动方案。
关键词:体质健康促进;精细化治理;博弈矩阵;靶向施策;溢出图景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19
中国比较文学的核心是语言比较
高 玉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文学是文学的本真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也不例外。中外文学的差异性深植于语言的差异,语言问题是比较文学的核心问题。“语言”在当今比较文学中是明显缺席的,原因既与比较文学历史问题的“设置”有关,更与比较文学界所持语言观比较传统有关。以现代语言观来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研究的问题,其问题“等级”以及研究“模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语言研究会使“影响研究”更为实证化,能够让“平行”比较重新焕发生机,克服过去过于宽泛、虚空、随意的缺陷。语言研究对于比较文学最大的发现是中外文学具体研究的本体地位,这才是比较文学的核心问题,并为“中国学派”提供切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比较文学;语言比较;影响研究;平行比较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0
启蒙如何可能?———论早期中国动画评论及其当代启示
崔雨橙1,聂欣如2
(1.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2. 华东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上海201100)
摘 要:中国动画评论发端于1920年代的上海,于三四十年代形成以“启蒙”为特点的评论传统,催生了以“图像叙事”为原则的媒介认知与传播共识。现代科学传播下的“理性启蒙”、动画美学建构下的“文化启蒙”以及图像叙事逻辑下的“实践启蒙”,构成了早期中国动画的三条“启蒙”路径。评论者们将动画的“启蒙”意识从经济领域扩散到文化领域,从生活直觉推进为政治自觉,深刻影响着动画的创作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关于动画“启蒙”作用的认识,对中国普通教育观念的形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乃至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动画“启蒙论”传统仍然生生不息。早期中国动画评论反映了动画参与中国民族国家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为我们今天探索中国动画学派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线索与案例,启发我们从媒介与历史的互动关系中透视动画研究的多维视角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早期电影;中国动画;电影评论;启蒙思想;当代启示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1
叙事实践:文学艺术作品中法律故事的疗愈作用
白 雨1,李 静2
(1. 重庆市公安局 渝中区分局,重庆400010;2.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重庆400016)
摘 要:叙事疗法是疾病叙事领域的治疗工具,主张用语言“问题外化”,重视“支线故事”,重新建构新的生命故事。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法律———特别是讲“法律故事”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是法律与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核心基础,而大多数学者以小说、戏剧为代表的叙事文学来研究文学中的法律。以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法律———特别是讲“法律故事”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为研究载体,以叙事疗法作为疾病叙事的治疗工具,以《窦娥冤》《威尼斯商人》《十五贯》三部戏剧作品、《基督山伯爵》《复活》两部小说作品、《肖申克的救赎》《人民的名义》两部影视作品为典型案例,研究文学艺术作品中法律故事文本的治疗作用,发现在叙事治疗实践中,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法律故事在叙事语言的外化作用下,从一个“问题故事”再到重新建构新的生命故事,故事中主角的“问题故事”被解构,主角也从悲伤苦难中解脱出来获得了救赎。以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法律———特别是讲“法律故事”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作为叙事治疗实践中的行动蓝图,用叙事疗法解构法律故事的实践过程作为认同蓝图,可以描绘出叙事疗愈的蓝图。
关键词:疾病叙事;叙事疗法;文艺作品;法律故事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2
早期拜占庭帝国的多族群融合及身份认同
董晓佳
(湖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摘 要:在早期拜占庭帝国时期,多个族群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并定居于帝国境内。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族群成员不同程度地融入拜占庭帝国经济、军事、政治与社会生活之中。与此同时,这些外来者通过寻求在帝国政治体系中地位的晋升而逐渐形成了对于帝国的政治认同,通过皈依基督教信仰而形成了对于帝国的宗教认同,通过接受与使用帝国官方语言而形成了对于帝国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早期拜占庭帝国;族群;身份认同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23
晚明言路政策的调整与言路秩序的再造
马子木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晚明言路失序始于对张居正的清算,新进言官的崛起动摇了既有的权力与名分秩序,造成新旧对立与公论解体。以出位之禁为起点,明代言路政策屡次调整,士大夫亦提出重塑言路秩序的诸多方案。东林视公论为天理之公的外在发用,以道德的正当性作为政治活动合法性的基础;亦有士大夫主张讲求职掌、别白虚实,通过制度裁衡公论。但前者缺乏制度化的表达渠道,后者需仰赖运转有效的行政机制,在万历天启年间无从实现,遂形成公论纷纭、言路为政的局面。崇祯年间限制言路风闻,旨在以实行消弭浮言、淡化派系之争对言路的影响,虽未彻底解决言路失序问题,却为清初言路政策的形成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对公论的再界定以及对言路制度约束的强化,两者相互关联,构成了晚明言路秩序再造的核心议题。
关键词:晚明;言路;科道;公论;东林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