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关于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六点误解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细胞王国”
导语 / Introduction
自从2004年《Lancet》杂志发表了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研究文章以来,MSC引起科学家和医学界广泛的兴趣,开展了数百项临床应用研究,涉及数十种或更多的疾病。正因此MSC具有多种功能特性,适合多种疾病的治疗,所以引发了研究的热潮。
本小编梳理了一下目前存在的对MSC出现偏差的几点认知,也欢迎读者的后续补充和有依据的讨论。这些偏差的认知很可能在于简单的取象类比,或称之为类比思维。
1、想当然:MSC喜欢低氧
认识到MSC处于骨髓的低氧微环境中,就认为MSC喜欢低氧。正常情况下,MSC在骨髓中并没有因为低氧而增殖加速,反而是接受到外面的信号,才能出现增殖或者迁移。比如,2014年nature杂志发表的文章,证明骨髓腔里面的干细胞微环境的氧分压约1.3%,而脂肪组织中的最低氧分压相当于6.5%。那么针对骨髓MSC和脂肪MSC的培养体系选择了相同的低氧分压,是否合理?
2、想当然:MSC具有归巢特性
造血干细胞(HSC)通过CXCE4-SDF来归巢,想当然的认为MSC也是通过CXCR4-SDF来归巢,而且有些实验数据来证明了这一点。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皇家儿童医院的干细胞团队在专业杂志《blood》发表文章,明确只有少部分MSC能表达CXCR4。本小编也曾经流式检测过脐带MSC细胞膜的CXCR4表达情况,即低表达或不表达。众多实验室可以深入研究MSC是否表达CXCR4,MSC表达CXCR4所需的培养条件是什么。
另外,不少人混淆了归巢(homing)和趋化的概念。比如很多专家认为MSC具有归巢特性。归巢,顾名思义就是从另一个地方回到原驻地(家)。归巢的典型代表就是造血干细胞,骨髓腔就是造血干细胞的巢,造血干细胞从静脉回输,能自动迁移到骨髓中定植存活。
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来的MSC,那么脂肪组织就是MSC的巢(家),但是这些脂肪来源的MSC再次从静脉进入人体后,并不能自动迁移到脂肪组织中。从骨髓、牙髓来源的MSC,同样从静脉进入人体后,并不能自动迁移到骨髓和牙髓中。所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MSC和造血干细胞一样具有归巢的特性,即使MSC没有经过体外的培养处理。
实际上,MSC具有迁移趋化的特性。归巢只是迁移趋化的一种特殊形式。MSC具有很好的趋化特性,而且能穿透血管壁,故静脉或局部注射均能自动趋化到损伤的组织部位。
3、想当然:MSC通过分化起治疗作用
除了MSC,其他类型的干细胞均是通过分化来发挥作用,所以想当然的认为重新回输到体内的MSC也是这样的作用机制。在这里需要理解和接受一点,那就是MSC具有分化为其他细胞的功能,但是当MSC回输到体内,MSC就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吞噬细胞和针对MSC的抗体)所清除,导致MSC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分化。
目前认为MSC发挥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具有多靶点和多重机制,通过分泌一些小分子物质和细胞因子,来减少炎症和减少组织细胞的凋亡、促进内源性组织器官的干祖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修复组织器官的效果。MSC还可以通过特殊的纳米隧道管,向受伤的细胞输送线粒体和其他物质。或者MSC分泌外泌体或微小囊泡,通过膜融合进入受伤的细胞胞内。
一句话总结MSC的蜡烛式作用方式:MSC在被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和清除的同时,不断发挥治疗作用,即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4、想当然:所有的MSC都是一样的质量
应该意识到MSC和化学药物具有明显的差异:包括但不限于①化学药物是死的,而MSC是有生命的;②化学药物有明确的半衰期,MSC暂时没发现;③化学药物有明确的单一靶位点,MSC则通过多途径发挥作用;④化学药物在体内都是被动运输,MSC具有主动趋化迁移的功能特性;⑤化学药物的均一性非常好,MSC的均一性很差,细胞周期的步伐和细胞胞体大小并不十分一致。
2018年报道了英国Francesco Dazzi教授牵头的一项22家机构单位参与的调研,重点是调查欧美17个开展MSC治疗的机构,调研内容涉及这17家机构的MSC生产质量体系。调查结果发现56%的MSC产品,其MSC细胞表型CD73、CD90、CD105的表达不符合MSC的定义标准(≥95%);有50%的MSC产品,其CD45的表达不符合MSC的定义标准(≤2%)。这说明欧美17个开展MSC治疗的机构,至少有50%的MSC产品的细胞纯度明显不够,杂细胞过多。
不同组织来源的MSC具有相似的基本功能特征,包括细胞大小、增殖潜能、分泌的细胞因子和免疫抑制能力等。但是,来自不同组织的MSC群体在基因表达谱和分化能力方面差异也很大。MSC功能的差异在于功能的强弱不同或细胞因子表达谱的差异,比如只要是MSC,都具有免疫抑制的功能,但是不同组织和不同个体来源的MSC,在免疫抑制这个功能上存在强弱之分。
引起MSC功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来源和培养体系。一般而言,个人年龄越大,这个人的组织来源的MSC细胞质量就会越差。根据年龄排序,细胞质量最差的就是中老年人的骨髓和脂肪来源MSC,其次是儿童的牙髓来源,最好的来源就是新生儿的脐带或胎盘。MSC的培养体系更是显著影响到MSC的细胞质量。培养体系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培养基、培养设备、培养工艺流程、培养环境等。
MSC的原代分离是用没有专利约束的传统方法(机械分离和酶消化)、培养基是购买商业化的培养基、培养设备也是采购商业化的设备。那么,干细胞公司的核心实力体现在哪里?
5、想当然:局部注射比静脉注射更安全
静脉注射是最常用和最简单的途径,并且允许输入大量的MSC。
因为直接回输到血液里面,所以引起对细胞品质安全的担忧。大部分人还担心通过静脉回输的MSC,会大部分滞留在肺部,或担心被肺部清除,或担心在肺部形成细胞栓塞。
在两项小型人体临床研究中,使用铟标记的MSC外周静脉输入患者体内,尽管早期在肺部发现了大部分信号,但48小时后大部分信号转移到脾脏和肝脏。MSC静脉输入体内10天后,至少尚有约50%的MSC存留在体内发挥作用,而肺部只有不到5%的滞留量。
所以,高质量的MSC具有很强的穿过血管和迁移能力,MSC可以通过肺部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至于担心形成细胞栓塞,可以通过MSC细胞生产制备工艺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技术良好的细胞公司,这些担心就会少很多。
局部注射,包括联合生物材料的应用(例如联合胶原支架)、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脊髓鞘内注射、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气管内注射、用于膝骨关节炎治疗的关节腔内注射,用于子宫内膜治疗的子宫腔内注射、肝脏和心脏的介入注射、脑局部微注射,都有利于MSC避开肺部的清除。
根据已经发表的文章和新闻资讯,临床安全事件出事概率高和偏严重的使用方式大部分为局部注射。请看下面表格。简而言之,MSC注射液的品控做好,不论何种注射方式,其安全性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局部注射这个操作行为可能会到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6、想当然:MSC经过培养后出现分化
MSC经过培养出现形态变化,不是分化,而是老化。在没有分化诱导培养基存在的情况下,MSC的培养并不会出现自然分化。
MSC老化的细胞形态变为胞体扁平,失去了纤维细胞形状的梭形,细胞胞体变得扁平,而且胞内脂肪颗粒比较多,在光镜下是很强的平面感(示意图如下)。
可以从下面的细胞染色图来认识细胞衰老的显微镜状态。
当然,MSC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细胞衰老,只是影响了细胞质量,并不会癌变。
小结
MSC也如一头大象,每个人触摸的部位不同,得到的认知就有所差异;MSC也如一把刀,历经磨砺则锋利无比,手无缚鸡之力则无法驾驭这把刀;MSC也如谷米,能填饱肚子,但每次只吃1粒并不能填饱肚子。
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审校:咏彤
声明:本文仅作为科普,拒不接受商业用途的转载申请,亦不构成任何建议。
登陆知识星球,获取独家资讯
其他好文
从自体干细胞疗法到“现货型”异体干细胞药品,产业化之路迎来新曙光
10天胰岛素用量减少50%!我国科学家完成国际首例CiPSC诱导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试验
诺奖得主:细胞科学延长人体「健康时间」,重点是没有疾病、很健康、有生产力... ...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上方二维码,登陆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