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与义最经典的一首词,初读惊艳岁月,再读满眼沧桑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3-11-04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阳春三月,正是江南东风吹拂、百花齐放的美丽时刻。

话说这三月的江南,如果要用一句最贴切的话语来描绘、形容它,那莫过于虞集的那句“杏花春雨江南”。

自打这句“杏花春雨江南”面世以来,“杏花春雨”就成了烟雨江南、不可或缺的代名词,也让人一想起江南,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庭前屋后,水边坡旁的杏花。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描写杏花的诗词数不胜数,千古名句更是层出不穷。

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闲适;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惊喜;还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勃勃生机……还有每每读到都黯然伤神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一句。

有人说,“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句唯美、浪漫,充满了诗意,又怎么会黯然神伤呢?

我们单拎出来这一句,意境是绝美,但我们读一首诗词,应该要走近作者生平、更要了解写作背景,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一首诗词。

这句词出自宋朝文人陈与义笔下的一首名篇《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全词如下: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一个生长在北宋的南宋官员,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

陈与义出生在诗书世家,在那个“唯有读书高”时代,二十四岁的他荣登太学上舍甲第。

当时天下太平,岁月无忧,文人雅士时常相聚游赏玩乐,吟诗作对,日子过清贵且安闲。

“靖康耻”改变了赵宋王朝的命运,也改变了那个时代每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金军南下,文贵武轻的宋朝无法阻挡金人的铁蹄,大片国土沦丧,连东京都成了金人的囊中之物,徽宗、钦宗北狩,北宋灭亡。

陈与义为了避难,只能从洛阳一路南下,在路上不仅时时要担心金兵的追杀,还要为一家老小的饥寒殚精竭虑,几年折腾下来,风餐露宿的他来到了临安。

这时的临安已经是南宋的都城了,宋高宗知道他的忠心,任命他为礼部侍郎,而后一路高升至参知政事。

陈与义逃难的路上见多了金军南下所带来的惨剧,所以一心想要收复失地,如今在朝中任高位,本以为可以一展拳脚,实现抱负,然而现实是被金军打怕了的宋高宗赵构,只想偏安一隅,并不想北伐。

当时朝中有很多主战人士,如宰相赵鼎向高宗陈情欲举兵收复中原失地。

高宗掩泪: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高宗求问于陈与义,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遗憾的是,陈与义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没有改变赵构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想法。

陈与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惨烈,让他心间无时无刻不为国家的命运而忧叹,他对高宗无意收复中原感到失望,便以病托词退职。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词人想到了沦陷的故乡,想到了过往的岁月和现实种种的无奈,内心百感交集,只能通过文字来宣泄,写下了这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词的上阕是追忆20年前在洛中旧游的故事。

二十余年前,时在徽宗宣和年间,天下太平,岁月无忧,陈与义与众多文豪才俊雅集于洛中午桥。在杏花疏影里,谈古论今,持酒唱酬,吹笛游赏,直至天明......

杏花代表洛阳,代表回不去的故乡,以及往日太平盛世的种种美好,

词的下阕是明显的伤感,因为词人从过往闲适的岁月中回到糟糕的现实生活。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这二十多年的往事好似梦一场,我身虽在,回首却仍惊心不已。

为什么惊心不已,就是因为想起了靖康之变那段艰难困苦、险象环生、九死一生的经历。

简单几个字就表现出二十多年来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看新风晴夜。古今多少事都化作了烟尘,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有渔夫的歌还在暗夜里浅吟低唱。

上半阕的杏花回忆,下半阕的惊心动魄,二十年沧海桑田,一世的悲欢离合,国家的兴盛衰亡,在一登一看间,轻轻一收,归入了渔舟唱晚。

这低声歌唱声,是对人生的感叹,是家国软弱的呻吟,也是对世事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

这短短的一阙小词,几乎写了陈与义一生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读来令人神伤。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宋代冷门诗人的一首春景小诗,仅凭诗尾7字,就惊艳世人千年

李清照向新婚丈夫撒娇,写下一首“调皮”词,浓情蜜意羡煞旁人

王安石最有气势的一首诗,短短的28个字,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