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首经典诗歌,皆是出自唐朝“高考”,首首堪称千古绝唱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随着一年一度高考进行中,网上高考相关的话题热度会持续霸榜,并且在第一天上午语文科考完之后,热搜话题最多。
要问为什么?
因为语文比较友好,无论是个人还是媒体,只要认识字,都能够看懂题目。不像其他科,没有一点基础,可能连题目都看不懂,更别说评头论足。
语文讨论最多的,我相信肯定是最后大题:作文。果不其然,昨天考试的作文题目一经揭晓,网上的讨论就没停过,几乎人人都有话说,人人都有可以调侃。
考生出考场之后,谈及作文,有的心中庆幸切题发挥,有的暗中懊悔离题万里。毕竟作文大几十分,它的得失,决定整个高考也不为过。
其实高考是科举的延续,在语文科方面最能体现。
像唐代科举主要考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相对比较轻松,因为主要是考贴经文填空、墨义(默写)只要考生能够这熟读诗书礼等经文就很容易完成。
而进士科比较难,它包括策论(针对国内外时事写相关文章)和诗赋,都和语文命题作文有相似之处。
其中策论务实,不是靠死读书就能解决的,它非常考验学子们的政治和文学能力。所以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读书人走出去,对社会有更多了解,以便于考场发挥。
诗赋也不是随便写一首诗就行,它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又对声韵字数要求十分苛严,感情少而规矩多,对考生非常不友好,简直就是戴着脚镣跳舞。
所以唐代科举圈中一直流传着“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的谚语。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明经易考,三十岁考上都算年纪大;而进士难得,就算五十岁才考取都算年轻的。
当然,科举历经千余年,也诞生了不少优秀的考场“作文”,今天长风就给大家介绍几首唐代科举考场上的应试诗,首首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是当时的零分作文,只因当时的考试要求是需要写下六韵十二句排律,但是祖咏不顾考场规矩,只写下这四句就直接交卷了。
史书里记载交卷时,主考官问祖咏为什么不写完,他非常潇洒地留下了“意尽矣”三个字转身离去。
这首诗确实意尽了,它句句咏雪,从“望”字着眼,先写遥望积雪,后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这种感受。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短短四句,堪称绝唱,有学者认为是咏雪的“最佳”之作。
但却不符合的考场规矩,被当零分作文。祖咏此次考试也名落孙山了。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天宝十载(751年),二十九岁多次落第的钱起参加科举时,诗赋题目是“湘灵鼓瑟”,要求写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
“湘灵鼓瑟”是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上古时代舜与自己两位爱人娥皇女英的故事。
钱起发挥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开门见山直接扣题,之后诗人分别以河神、旅人、金石、舜帝、白芷等人与物听曲后的反映来侧面描写,将无形的乐声以有形的形象表现出来,借此表达神话中湘灵鼓瑟的哀思,虽无一赞美之语、赞美之字,但已极尽赞美之意,不可谓不高明。
最后神来之笔的两句,不但令全诗的意境得以升华,也让全诗熠熠生辉,余味无穷,读完过目难忘,可谓千古绝唱了。
钱起最后也凭此诗一举夺得状元。
赋得古原草送别/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是让唐代诗人白居易一诗而红的成名作。
准确来说,这不是白居易的考场诗文,只是他在少年时按科考规矩,限定的诗题的试帖诗习作。
开篇点题,隐含着送别和离情,颔联一副流水对,工致天然,卓绝千古,是诗史上的经典名句。颈联精工自然,变化有致,引出“送别”题意。尾联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白居易这首诗措辞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让文坛大佬顾况大加赞赏,从而大力推荐,让白居易的大名就享誉京城。
这三首唐朝应试诗佳作,您最喜欢哪一首?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