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怀念欧阳修的一首词,结尾13字道出人生真谛,令人受益匪浅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公元1057年,也就是北宋仁宗嘉佑二年,这年的科举是千年进士第一榜,被誉为史上最强“龙虎榜”。
只因这届科举最终录取的结果在后世看来实在是太吓人了,堪称汇集了北宋中后期所有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重要的政治家,可谓是人才云集、群星璀璨。
而这次科举的主考官,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当时的文坛整体风气不是很好,流行的文章不是辞藻华丽、强行押韵,就是用词生僻。
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在考前就公开表示险怪奇涩、言之无物的考生一概不取,因此这一大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优秀人才得以出头。
按科举惯例,考试结束后,及第者都要拜主考官为师,因此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与欧阳修有师生关系。欧阳修也对他们无论在文坛还是政坛,皆多有奖掖提携。
其中,苏轼和欧阳修的师生经历和友谊最为著名。
欧阳修常常推荐苏轼的诗文,逢人便说苏轼的诗文不是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就是未来大家都不记得我,只记得苏轼了,文坛当以他为主,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与梅圣俞书》)。
初出茅庐的苏轼能够名满京华,和文坛大佬欧阳修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苏东坡也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不仅互相切磋诗文歌赋,而且踏入仕途后不忘恩师之教诲,在政治上荣辱与共。
熙宁四年,苏轼为欧阳修鸣不平,加之反对因新法,结果被外放为杭州通判,赴任途中与弟弟苏辙一起探望欧阳修,二苏在颍州逗留数十日,陪同欧阳修游山玩水后才告别而去。
只是师徒二人这一次告别成了永别,欧阳修在1072年告别了人间,得知噩耗的苏轼满怀悲痛的写下了《祭欧阳文忠公文》。
1084年,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被调到汝州,赴任途中经过杭州,特地来到曾经和恩师共游的平山堂览迹。
平山堂在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是欧阳修在公元1048年扬州任职时所建。
苏轼在公元1071年离京任杭州通判时,以及公元1074年由杭州移知密州时,都曾途经扬州来到平山堂,这次是他第三次来到此地了。
苏轼站在平山堂,想起恩师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又看到恩师的笔迹,听到歌女唱欧词,内心不禁生出人生无常的感慨,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一词。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到平山堂了,前半生在这弹指声中过去了。
这两句大跨度的时空穿越极尽感喟,苏轼这是在抚今追昔,感慨时光飞逝,岁月蹉跎,将人世的无奈写到了极致。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已经有十年没有看见老仙翁了,所能够看到的只有他那雄浑的墨迹。
这里是写他瞻仰恩师的遗迹,睹物思人,表现出了他对恩师的缅怀之情。
上次和恩师见面,已经是十年前了,如今我又故地重游,可是恩师却已作古,看到壁上那气势非凡的墨迹,内心不禁更加思念对方了。
“仙翁”用在这里,一是指欧阳修羽化成仙,二也是对他文学造诣的一种肯定。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我在堂前“欧公柳”的树下,写下这首词来悼念我的恩师欧阳修。
“文章太守”、“杨柳春风”,皆出自欧阳修的《朝中措》一词,这里苏轼直接引用,就是推崇认可恩师的风华绝代的诗词文学成就,以及表达对他的敬仰缅怀之情。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不要说人死如灯灭,万事转头空,就是活着也不过是一场大梦罢了。
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千古名句,是苏轼从恩师的缅怀中,升华到对人生的感慨上,这是他出走半生感悟到的人生态度、生活理念。
苏轼这弹指而过的半生,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巅峰时刻,也有身陷囹圄、困顿失意跌落谷底之时,但这人生的大起大落,在此时的苏轼看来,就犹如在一场梦一般。
这是苏轼出走半生感悟所得,他洞悉层层迷雾笼罩下的人生本质,从而淡然面对生死,释怀一切纠结。
每个人的一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万般皆空,我们往往越是执着,失去的反而会越多。
人生如梦,我们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仅此而已。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