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看到好友妻子漂亮,当即题首词夸赞她,最后一句感动后世千年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纵观苏轼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还能说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话。
可见他真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呀!
要知道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处是苏轼的贬谪之地,然而他却能在别人眼中最落魄苦难之处,成就其伟大的“功业”。
能让忧患的生活在凡尘开出了花,这种境界可不一般。也难怪数千年来一直流传着“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的说法。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的人生经历和诗词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力量。包括但不限于乐观的心态,豁达的情怀,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就比如苏轼在见到好友的妻子,感慨之下填的一首《定风波》词,不仅极好地赞美了该女子的美,而且尽显为人处世哲学,感动世人近千年。特别是最后一句,被无数人当成人生座右铭。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词前面有序曰: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这序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词创作背景。
北宋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朝野上下党争,新旧党派在各自当政时大行党同伐异之事,长达几十年之久。
苏轼只坚持为民有利的主张,对变法大多还是持反对意见,也就是旧党。当时他文章名满天下,他的周围总有一大票与志同道合之人,久而久之便成了新党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公元1079年,新党以苏轼文章中的抱怨之语,抓住机会炮制了“乌台诗案”,让苏轼身陷囹圄。
苏轼差点就被杀头了,最后在各方积极营救之下,才得了个被贬黄州的恩宠。
因苏轼好友众多,新党大肆攀咬诬告,让许多无辜之人都被卷入了这历史的之中。其中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是苏轼的好友王巩,他被贬谪到岭南宾州。
当时的岭南还属环境恶劣的荒蛮之地,长途跋涉,加上水土不服等因素,被贬之人很多再无生还可能,可谓是令人谈之色变之处。
王巩家中知道他被贬岭南后,很多人被吓得连夜奔逃,唯有一名歌女宇文柔奴愿意跟随王巩。
柔奴又叫玉娘,出身于洛阳的大户,是一位才艺俱佳的女子。不幸的是家道中落后柔奴被迫沦落为歌女,好在父亲生前的挚友陈太医替她赎了身,并且最后还和王巩走到了一起。
在王巩被贬时,柔奴毅然决然地陪着王巩前往岭南,他们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相依为伴,在岭南宾州顺利度过了贬谪的艰难时光。
有多艰难,我们可以从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叙》可见一二:“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几病死……”
元丰六年,王巩奉诏北归,得以和好朋友苏轼重聚。
知己重逢,人生快事,二人互诉衷肠,苏轼更是感慨好友夫妇被贬之后,还能保持那饱满的精神状态。
特别是柔奴,虽然一去多年,饱经岭南风霜,却丝毫不见憔悴的神色,反而看起来风采更胜从前。
苏轼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便向柔奴问道“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得到却是柔奴的一句豁达之语: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深受震撼,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
这首词上半部分主要用美妙的语言描写王巩的情况,以及柔奴的外在美,让人放飞想象,让人心驰神往。
我常常羡慕这个丰神俊朗的男子王巩,他这样的人好像上天格外眷顾,让她有柔美聪慧的佳人相伴。
佳人才艺无双,一曲清歌给人感觉是在酷热无比的沙漠里,飘起了凉风飘飞了白雪那般清凉。
下半部分是主要精简凝练地描写这位佳人内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乐观心态,面对一切都能乐观面对的从容态度。
从遥远的地方归来,你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风霜磨难没有折损你的气度,你笑容依旧,笑颜里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既安静又有力量,读完让人豁然开朗。
是啊只要自己内心安定富足,那风刀霜剑的痛苦生活,天涯漂泊狼狈的日子,又有何惧之有。
这就是苏轼这首词所要告诉我们的处世哲学。
在一些痛苦、彷徨、悲伤的时候,不妨去读读苏轼的诗词,因为它能让我们灵魂找到一片诗意的栖息地,让每个流浪的心灵得到抚慰。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