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补锅匠,竟是写诗高手,一首诗尽显童真童趣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大唐锦绣,诗歌盛世,上至当朝天子,下至市井走卒,人人以学诗写诗为荣。
《全唐诗》几万首诗中,不仅出现李白、杜甫等熠熠生辉的名字,也不乏有一些民间诗人的名字。
胡令能就是民间高手的代表之一。
为什么说胡令能是民间高手呢?那是因为他就是一个出身低微,普普通通普的平民。
胡令能出生在河南中牟县,从小家里就很苦,贫寒的他早早就流落于市井。好在后来学了一门补锅修盆的手艺,一袭布衣的他开始干起了走街串巷替人修修补补的营生,人们都称他为“胡钉铰”。
可就是这么一位并无读过多少书,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却写下多首杰出的诗篇,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当时市井中还流传着胡令能是被仙人“开膛藏书”开悟写诗的传说,还整的有鼻子有眼。
说是他曾在一次睡梦中,被一位老神仙抛开胸腹,放入了书卷,一下子变得才华横溢。
当然这种说法是不可信。
胡令能能写出好诗的,不为别的,只因唐朝是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时代,有着浓烈的文化氛围,人人爱读诗,也人人爱写诗。
如果到现在还是没能勾起大家对胡令能的印象,那我只要一说出他所写的诗,诸君绝对会恍然大悟。
胡令能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少少的四首诗,其中一首几乎每年都入选小学教科书,堪称人人皆知。
那便是(《小儿垂钓》)这首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寥寥数语,充满童真童趣,画面生动活泼,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千年来被传诵不绝。
当然啦,胡令能的儿童诗不止这一首,另一首诗中《喜韩少府见访》中,也有这样形神兼备、意趣盎然的儿童。
今天就跟长风一起来欣他的这一首《喜韩少府见访》。
《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胡令能虽然早年走街串巷补锅为生,但诗名渐扬后,也有了应酬,很多人都想和他见面探讨诗词歌赋,甚至还有人推荐他出仕为官。
胡令能不愿意为仕途功名去东奔西走,劳心劳力,便隐居圃田,过着清贫且逍遥的日子。
韩少府闻他的才名特意拜访,胡令能便作此诗记录好友来访一事。诗题中的少府,是唐朝县尉的别称。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得知到好友韩少府突然上门拜访,我开心的穿上衣服出门相迎。
诗从“忽闻”写起,既表现事情的突然,又表达心中惊喜之感。梅福是西汉人,有“梅福隐吴”的典故,这里代指韩少府。
“笑”字紧扣了题目中的“喜”字,透露着一股欣喜的情感,又传达出作者热情好客的性格,并没有因少府未约突访感到内心不快,反而是非常开心。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村里嬉闹玩耍的小孩,没有见过官员华贵的马车,都慌忙地跑到芦苇荡里,把自己藏了起来。
这两句是全诗精髓,胡令能不愧是曾经走街串巷、到处闯荡的人物,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把握的非常好。这两句就非常生动、形象地将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写了出来。
孩子认生,百姓怕官,所以在玩耍打闹的时候,突然见到有些排场的官场人物出现在村里,孩子们心中在自然会生出怯意,不知怎么处置,他们也不回家,干脆就躲藏到一边芦花丛中去了。
一个“藏”字,表现出了孩子的调皮心性。
这种很日常生活化的描写,又从侧面表达出了作者隐居之地的环境,是一处世外桃源、自给自足般的存在。
作者隐居此地清修,平时深居简出,外人也不曾多访,如今有友人来访,还不忘拿儿童来开玩笑,倒也是充满情趣。
全诗用一个“喜”字贯穿全诗,既写出了胡令能得知友人来访的喜悦,又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农村孩子的腼腆、胆小,洋溢着一股清新、愉快的氛围。
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诗,不失为一首杰作。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