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匡胤随口两句残诗,400年来竟无人能续,朱元璋:这有何难?我来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3-11-04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高峰是在唐朝,在唐朝也涌现出无数优秀的诗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一统王朝给予他们的底气和提供生活环境。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军阀争霸,战乱频发,掌握军权的藩镇横行天下,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文章礼乐”并没有手中刀子好使,所以形成了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一时斯文扫地。

乱世造英豪,自幼弓马娴熟,武艺高强的涿郡人赵匡胤,凭着出色的军事能力,在东征西讨中,屡立战功,受到了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器重。

郭威去世后,柴荣继位,对赵匡胤更为倚重,令他执掌禁军,任殿前都指挥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本来柴荣是有实力和能力一统天下的,可惜他英年早逝,只留下了孤儿寡母。

公元960年,作为后周殿前检点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持续了52年的五代十国,随着宋朝的建立,慢慢走向落幕。

赵匡胤虽然出身于行武,但他在“文”方面也是非常突出的。他常常手不释卷,即使在征战时也不会忘了读书,这在斯文扫地的乱世,是极为难得一幕。

当时南方地区相对较为安稳,特别是南唐几代君臣都爱好诗词,所以南唐的整体文化氛围较之于北方,要好很多,李清照《词论》中就有“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之语。

据北宋太学博士陈师道所著的《后山诗话》记载,在北宋军队包围了金陵,南唐国祚即将倾灭之时,南唐使者徐铉来拜见赵匡胤,还想在文化气势上压倒对方,想要以口舌之利解除北宋军队的包围。

徐铉先是讽刺赵匡胤没什么文化,然而又大肆夸耀后主李煜的博学多才,称其有“圣人之能”,还特意念了一首李煜所作诗歌《秋月》,道“天下传诵之”。

而赵匡胤却非常不屑地说“寒士语尔,我不道也”

意思是说李煜这诗只不过是穷酸书生所说的话,自己平时都不会说的。

徐铉听他把一国之主比作寒士,心中自是不服,便当场想请赵匡胤赋诗一首。

此时在场的北宋的臣工们纷纷大惊,因为他们都知道李煜这小子确实很有才华,也知道自己赵老板是武将出身,舞文弄墨并不擅长,担心要丢面子了。

但赵匡胤却云淡风轻地笑着说,自己当初贫贱的时候,曾从陕西回来,路过华山时因为喝醉酒在田间睡着了,等自己醒来时月亮已经出来,于是信笔写了两句诗。

众人拱手拜道:愿闻其详。

赵匡胤眼神犀利的看着座下众人,脱口念出两句诗:“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自从唐朝灭亡后,天下战争频频,各方诸侯轮番登场,百姓定然是苦不堪言,这个世道就像明月未出之时那般黑寂。待只要月亮升起,那整个世界顿时明亮起来。

或许在当时,赵匡胤就想成为那轮明月吧。

这是独属于帝王的霸气,脾晚天下,气吞山河,非同凡响

虽然只有两句,但气势磅礴,豪气冲天,连一向自恃才华的徐铉听后也叹服,大殿上的大臣们更是高呼万岁。

看来写诗,特别是要写一首好诗,内心底气非常重要,盛唐诗人那积极昂扬精神,恢宏的气魄最大的来源就是背后那强盛的大唐。

南唐文风是好,李煜才华是虽高,但面对宋朝这庞然大物,格局还是太小。

在赵匡胤之后,很多人想把这两句诗续写成一首完整的诗,但大部分人没有那种君临天下的气势,更没有那种心怀天下的胸怀,以至于直到宋朝灭亡,也没有人接上后面两句

直到四百年后,草根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日月重开大宋天,听人说起了这件趣事,便说我来试试。

朱元璋稍作思索后便给这两句诗续写了下去,诗名《咏月诗》。

《咏月诗》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郎朗浩浩照长夜,掩尽微微无数星。

滔滔宏愿因之起,挺躯来济苍生灵。

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大概因为赵匡胤和朱元璋两人都是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也有着相同的雄心抱负,所以有着同样的心境和感受,才能让二人隔着数百年的光阴,在一首诗里产生交集,并且续诗和残句在气势上一脉相承。

如此浑然一体的帝王之作,当真令人叹服。

当然,赵匡胤写残句是明确记载在宋代史料中,但朱元璋续写的诗并无古籍有记录,两位开国皇帝联手作诗的美谈,很多可能是网友以讹传讹,大家并不要太过当真。

话说回来,赵匡胤“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两句诗,你能续写嘛?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元朝70岁老人,宠幸18岁侍女,次日侍女苦苦要求老人写诗保命

王国维见妻子年老色衰,写下一首词,最后一句火爆朋友圈

诗人喝醉后写了首假唐诗,却惊艳后世无数人,美到令人心醉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