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一位尼姑外出寻春,即兴作诗一首,富含深刻哲理,引人深思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华夏后,经过时间推移,逐渐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文化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历史长河中,佛教思想和诗词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禅诗便应运而生。
禅诗,顾名思义,是指与念佛、参禅相关的诗。
禅诗的作者多半是以自己独特的角度看世间万物,从中悟出佛理,以诗词的形式写下对佛理的感悟,讲述给世人。
这种由禅境与诗意完美结合的禅诗,既有文学的享受,又有灵魂上的洗涤,历来深受读者喜欢。
今天长风就给大家分享一首诗意唯美、禅意悠远的禅诗,是一位宋代佛门女弟子感悟人生时所写。
宋代有位文人罗大经,他创作了一部文言轶事小说《鹤林玉露》,虽然说是轶事小说,但内容实际上有超过一半是评述诗文。
其中就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皈依佛门已久的尼姑,因常年青灯古佛相伴,免不了心生烦闷。
有一天,在寺院清修的她,感受东风阵阵,她内心欣喜,以为春天已经来了,所以希望趁着春季到来的时候,去寻找春天的踪迹。
她走出寺院,漫步山野,希望去感受最美好的春天,谁知道踏遍山川却始终一无所获,于是心中有点失望,只能无奈的打道回寺院。
当归途中,一股暗香袭来,女尼闻香识物,发现路边一株梅花花开正艳。
女尼抬手拈下一枝梅花,含笑嗅着花香,心中咯噔一下意识到,自己踏遍铁鞋苦苦寻找的春天,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这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尼姑一下就顿悟了,于是写下一首流传千年,至今读之仍让人豁然开朗的《悟道诗》。
《悟道诗》
女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非常好理解,也是禅诗的一个特点,用词用字简单,语句通俗易懂,但含义深刻。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这两句写女尼踏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去寻找自己认为的春天。“
尽日”,言费时之多,整天的在那里寻觅。“踏遍”,言地域的广阔,到处去寻觅。“芒鞋”说明条件艰苦,“陇头云”过程艰难,而“云”又象征着空、散,虚无,没有得到。
这里我们读出很多,很多人都有和这个尼姑类似的经历,大多习惯于长途跋涉,行走山川,忙忙碌碌的去追求所谓梦想,而忽略了眼前身边和现实当下。
他们有的抛却家庭,有的抛却健康,但回头看,却发现还是一无所获,仍是一事无成。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诗人费尽时日,耗尽心思,甚至连芒鞋也有破损却寻春不得,只能兴尽而归,才发现春早已满枝头。
“笑、”“嗅”二字一扫前面苦求不得的颓势,将整首诗活了起来,也让尼姑的形象生动起来。
即是常伴青灯不食人间烟火的尼姑,同时也是一个心中向往美好、自在又有生活情趣的少女。
所谓说众生皆苦,而求而不得,就是人生八苦之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要经历的过程。
尼姑这首禅诗告诉我们,有时候太过于执着去寻求,反而是适得其反,要知道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发现。
人生也是如此,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因为真正的幸福在你的内心。
我们应该由外向内,反求诸己,即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只要我们保持诗心慧眼,不管远近,最好的风景我们都能顺利见到。
大道至简,看似简单直白的一首悟道诗,细细品读下却极其生动传神、别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END
每天一起读诗不迷路哦!
设置方式见下图,赶紧加星标吧!
【版权声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联系长风。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