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牧登高写首千古名作,苏轼几乎句句照抄,最后也成千古名篇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3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渊源,相比较现下不温不火连假都不会放,它在中国古代却非常受重视。

这一点可以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文章流传下来的数量就可以证明。

重阳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登高秋游、赏菊饮宴了,所以每到这天,正是诗人遥襟甫畅,意兴遄飞的好时机,因此留下很多佳作名篇。

晚唐会昌年间,朝廷党争不断,李德裕拜相后,诗人多次被排挤出京城,先后在黄州、池州等地为官。

杜牧身有大才,却奈于时局,始终没有舒展心中抱负之时。

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迁池州刺史,次年九月另一位张祜特地来池州看他,正逢重阳节,杜牧带张祜去登高爬山。

杜张这两人,都是怀才不遇的典范,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人会面,自会交流千万言。

杜牧感慨之中,写下了一首《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人虽然想极力的传达出自身的旷达的情怀和通透的境界,但从像“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当中,不难看出他是在强颜欢笑,仍能体会到他内心的抑郁苦闷。

正是杜牧这种人生多忧、生死无常、不恨不怨、且笑且赏的感觉,让它成为一首影响深远、千古流传的重阳佳作,所以被后来人多次引用借鉴。

北宋大文豪苏轼,更几乎原封不动地将杜牧这首诗搬运而来,创作出了一首自己的词——《定风波·重阳》。

《定风波·重阳》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苏轼的这首词,只是将杜牧的诗些许增改了几个字,但读来意境却变得更加豁达淡然起来。

这首词是苏轼在神宗元丰四年重阳节,与黄州太守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赏菊,饮酒赋诗之际写下的。

这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有两年,心境较比之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以这首词读来就有种别有不同的韵味。

词的上阕以景入情,记叙和描写了当时登高赏菊,把酒言欢的情景。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重阳节这天携带美酒,与客人一起登山望远;抬头看秋高云淡,北雁刚刚南飞;向下看江中倒映着秋天的景象。

开头两句是将杜牧的诗句倒置过来,交代了苏轼和友人登山,看到了“江涵秋影”与“雁初飞”的两幅生动开阔的秋景。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人世间难得遇到这么赏心悦目的美景、难得有这么心旷神怡的心情,我们一定要玩得痛快,你看那年轻人玩的多么快乐,要将菊花插满头才尽兴而回。

这两句词人触景生情,迅速道出自己的人生感叹,人生苦短,一定要及时行乐,趁着这大好的年华,该玩就疯狂地玩,该笑就放肆的笑,活的痛痛快快。

上片可以看到苏轼的登高的心情是非常的好,有着非常年轻的心态。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重阳佳节里,习俗就是登高、宴饮,所以有酒你只管饮,不要怕喝醉了,有山你就去攀登,去征服,别管是不是夕阳西下。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人老了,青春不在了,你也用不着孤寂与忧愁,你看生在红尘,有谁不老,又有谁不会死。既然这是自然规律,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像齐景公那般在牛山上感叹哭泣。

苏轼只是将“只如此”改成了“谁不老”,把“独沾衣”的“独”改成了“更”,中间再加入了“多少”二字,就告诉世人衰老死亡是自然规律,人为很难控制的道理,把那种无可奈何的人生悲哀,转变成为超脱和淡然的心态。

苏轼这首词,虽然几乎全用杜牧诗句,但意境却大有不同,读来没有那种世事多艰、强装旷达的感觉,传达出的是苏轼顺天而行的恬淡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这两首诗词,您更喜欢哪一首呢?

END


常在后台收到粉丝留言,
总找不到长风文史?
这里还请大家将长风文史【设为星标】

每天一起读诗不迷路哦!

设置方式见下图,赶紧加星标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重阳节:一首最经典的唐诗,全篇都是名句,流传千年人人皆知

曹操为求得贤才,写下一首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人人会背

李清照一首悲凉词,写尽物是人非的感慨,读懂已是伤心人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