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绝妙的一首洞房诗,短短28字耐人寻味,令人拍案叫绝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提到人生有四大幸事。
分别是“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其中男女新婚的洞房花烛之夜,可以和其它三大事相提并论,可见这一晚是多么快乐又重要的事儿。
在中国封建社会,少男少女们很少是通过自由恋爱而走向婚姻。因为当时都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基本都是先结婚后恋爱的状况,很多时候男女双方在成亲之前大有可能没有见过自己的成亲对象。
那这种男女非常陌生的洞房花烛夜,他们心情会是怎样?
《唐诗三百首》里收录了这样一首巧妙的“洞房”诗,对洞房花烛夜后新娘的表现和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读完也许能理解当时新人的心情。
“洞房”这里又为什么打引号?那是因为这首诗读来非常的耐人寻味。
具体答案就让我们在下面的唐诗中去寻找。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全诗字面的意思非常好理解,是在描写新婚之夜新媳妇的行为以及神情。
舅姑:古时指丈夫的父母。
中国有一句俗话:丑媳妇迟早要见公婆。
因为中国古代风俗中,新人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小夫妻就要去拜见公婆。
古代女子地位比较低下,所以女人婚后过得好不好,公婆的态度非常重要,这个也正是她未到天亮就开始化妆的原因,就是她想给早上的公婆留下一个最完美的印象,得到他们的喜爱。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娘花费了很多时间来打扮,但依然不能确定自己的妆容如何,只能向自己新婚的丈夫询问意见。
由于是刚入洞房的新娘子,此时还带着些羞涩,即使面对自己的丈夫,也不敢高声询问,只能低声地地问自己的眉毛画得怎么样,是淡了,还是深了?
诗的这两句将新媳妇谨慎娇羞的神情、忐忑不定的内心描写得尤为生动到位。
读完整首诗,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洞房花烛夜后新娘的表现和心理。
但实际上,这首诗背后另有深意,我们深入了解后就知道它是一首假洞房诗。
诗题中的张水部是张籍,诗的作者朱庆馀,他们二人都是唐代诗人。
唐宝历二年(826年),朱庆馀入京赶考,在长安结识了写下“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思》)的诗人前辈张籍。
张籍当时在诗坛和韩愈齐名,在政坛又担任水部郎中,是属于有名望又有实力的大人物。
诗题的意思,就是临近考试了朱庆馀给张籍写诗。
为什么写诗呢?
原来,唐代的科举考试并没有后世那么规范,录取标准既靠最终的分数,也会参考学子平时的诗词歌赋以及主考官的喜恶,这也就是学子考试前会拿着自己的诗文到处干谒名流高官的原因,以求得文化名人的推荐,也就是“行卷”。
《近试上张水部》就是一首“行卷”诗。这一年,朱庆馀也是要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在之前结识了张籍,但他还是很紧张,每年录取的人数那么少,而今年自己能否高中心里其实也没底。
他如果能够得到张籍的推荐,高中的几率就会大很多,所以写了这首诗给张籍。
诗人塑造了一个新婚小媳妇的的形象,用小媳妇之问来掩饰自己内心所问,因为诗人作为考生参加考试,面对主考官的心情,就和新娘子第二天见公婆那般紧张而又期待!
这样的比喻不仅巧妙且态度谦卑,虽然没有一句有关考试的言语,但明眼人一看通篇都是在关心科举,这样既不会太直白显得自己太过现实,也能让人文化人很好的明白其中的意思,当真是语义双关,一箭双雕。
而张籍读到这首诗后也拍案叫绝,对于朱庆馀的才华更加赞赏,当然也对其中的意思了然于胸,所以也给朱庆馀回了一首诗。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酬朱庆馀》
大致的意思是表达容貌动人的越女她明明知道自己长得很漂亮,却因过分爱美,还要反复自我思量。尽管其它女子虽也是身着绸缎满身富贵,都比不上这位采菱女的轻唱一曲便能敌过万金的歌喉。
张籍这首诗表面是写越女,其实也是含蓄的告诉朱庆馀不用担心,你这么优秀,在这次考试中,我一定会推荐你。
因为朱庆馀是越州人,所以张籍诗中的越女也代表着朱庆馀。
大家都是聪明人,朱庆馀一定也读懂了张籍的诗意。
没过多久,朱庆馀果然考中进士,走向仕途。
朱庆馀和张籍之间唱得巧,和得妙的唱酬故事,也成为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诗坛佳话。
尤其朱庆馀这首妙趣横生的“洞房诗”,千百年来人们对它赞不绝口,它也让作者朱庆馀在诗坛千古留名。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