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进中举后疯了?将他中举后的好处放到现代,换你也会疯狂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长风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时期,都是等级明确、阶级固定的情况,底层百姓要想实现阶级跨越,改变出身是难如登天之事。


绝大多数时候,当官都是士族门阀、王孙贵族的游戏,历朝各种选官制度也被他们这个群体所垄断,普通人想都别想。



直到隋朝时,隋炀帝为了尽可能笼络人才,制衡门阀士族,才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创新,科举制度就这样登上历史舞台了。


科举选官制度有着重大意义,它的出现让官僚阶层不再是贵族门阀的专属,寒门子弟从此有了一条青云路。


虽然这条路比较难走,但好歹道路尽头有着诱人的果子,所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前赴后继的往前走。


凡事都有两面性的,科举制给寒门带来了天大的好处、给百姓子弟带来了泼天的富贵,自然也会有负面性。


到了科举的后期,因为统治者的刻意引导,让很多读书人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然后行尸走肉般的参加科举,仿佛一辈子都在为考试而活。



清朝一位叫做吴敬梓的文人,创作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用各种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


其中小说中有不少篇目把炮火对准了科举弊端,最为人知的则是《范进中举》。


范进的故事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人性黑暗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画,因其太过经典,被选在中学语文教材。


这个故事的高潮则是在范进得知中举发疯,以及周围人那可笑作派。


在中学时初读《范进中举》时,只觉得不可思议,范进只是考中个举人就疯癫了?周围人对他的看法、作法就完全变了?


而现在接触了社会毒打,经历了人情世态反复,才能理解范进得知中举那一刻的所作所为。


就算是把范进中举后的收获搁我自己身上,我恐怕会比他更开心,甚至更疯狂。


这又是为什么呢?且让我细细道来。



《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虽然说的是明朝,但不难看出吴敬梓话里话外说的是清朝的故事。


看无论是明朝和清朝,考科举都不是简单的事。每三年一次乡试,每次乡试少则数十万,多则数百万人参加,而录取率却非常低。


明代乡试在全国一般录取举人千余人,录取进士只有200到300人。清朝录取进士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庚戌年,也才406人。


可想而知,这竞争压力有多大,这才有那么多考一辈子、考到家无分文都没有考上的老学究。


范进就是如此一人,他不事生产,一心只读圣贤书,执着考科举。


范进连考20年,考到穷酸落魄,考到家中无米下锅,老母和妻子经常挨饿,考到连自己都不相信能中举(邻居跑来告知他中榜的消息,他却丝毫不信,以为同乡是来取笑他的),但他就是要考。



为什么吃了这么多苦,仍然要在科举路上走到底。


除了考生确实手无缚鸡之力干不了别的营业之外,最主要的是吃得苦中苦,一旦考上,便能成为人上人。


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考中了举人,不仅可免赋税徭役,而且有了做官的资格。在那个封建时代,什么都比不上两把口的官,只有当官才能算社会的顶层。

官大官小,要看之后会试、殿试的成绩。考上举人就可以担任推官、知县、通判等级别的官员,如果会试成绩优秀,州判、县丞、盐库大使等官职都能收入囊中。


只有考上了,就真的是属于鱼跃龙门、实现阶级跨越的存在了,和自己那些邻居呀,亲戚呀一下就拉开了距离。


地位和经济双双发生改变,哪怕后来什么事情都不做,也会吃喝不愁,舒舒服服地过上一辈子,也可以这回报不可谓不大。



你看范进中举前后旁边人对他的态度就可以得知这回报有多丰厚。


在范进没中举前,谁都能欺负他,结果在中举之后,所有人对他的态度都改变了。


无数人前来奉承,有送银子的,有送田宅的,有送仆役的,有送铺子的……就连一向看不起他、喊打喊骂的老丈人,都在“贤婿”称呼中再加老爷两字。


如此大的诱惑,如此大的改变,读书人才会为之疯狂,考了几十年的范进中举后得了疯病,完全可以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范进后来又顺利考取了进士,然后授官山东学道。


山东学道这个官搁现在来说,就是省教育厅厅长,是省一级别的官员。


对于一个没有背景,家境贫寒的寒门子弟,能到这种程度,搁你我身上,也许会做出比他更疯狂的事了。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才女上联“张长弓,骑奇马,三更作战”,书生巧对下联才女羞红了脸

清朝妃子脖子为什么佩戴白布?除了美观保暖,主要是为了方便皇上

古代一酒鬼被妻子踹进酒缸3天,爬出后说了名言,流行到现在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