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这两位才华横溢、大唐诗坛最顶尖的诗人,都不是科举出身。开元二十三(736)年,24岁的杜甫参加“乡贡”,次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本以为能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少年名气科举能够一举及第,结果意外落第。不过此时杜甫正值青春年华,并没有把这次落第当回事,转头就漫游齐赵、呼友放马去了。杜甫这一去就是十年,十年沧海桑田,朝堂之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唐玄宗李隆基失去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沉迷于后宫声色之中,朝政大权掌控在宰相李林甫手中。天宝五载(746年),杜甫从洛阳来到京城长安,准备再次参加这一届的科举。李林甫为了蔽塞言路,竟将所有考生全部黜落,给唐玄宗的理由是“天下英才已尽入彀中,野无遗贤矣”。鲜衣怒马的少年时光已然逝去,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再没有说走就走的冲动了。
杜甫深知科举之路难走,便不再参加应试考试,打算通过举荐获取官职的他,周旋在长安达官显贵之间。杜甫的举荐之路也不好走,他每天都舔着脸去求人,可在政治上依旧一无收获,当时毕竟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大权独握。李林甫,妒贤忌能,结党营私,庙堂上下早已混乱不堪,不肯依附权相之人自身都难保,又有谁会在意杜甫这穷酸书生。诸事不利让杜甫不仅在精神状态上处于近乎崩溃的边缘,在生活中也陷入困顿不堪的境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仅仅这简简单单的20个字,就可见杜甫那段时间心中过得多么无奈,内心多少心酸。但他在这样的境遇之下,仍然坚持自己的良心,不肯投机取巧去做违背道义的事情。
可叹杜甫遭遇达官贵族的冷遇也就算了,还遭受了好友以及族人投来的白眼,可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饱尝世事冷暖的杜甫,写下了一首振聋发聩的千古名作:《贫交行》,来抒发自己内郁结的心情和愤懑的情怀。诗的首句“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的感觉。当你得意的时候,众人便会像云一般趋之若鹜,一旦你失意、失势时,又会像雨一般纷纷而离去,其忽云忽雨变化变化多端,犹如翻手之间。只此一句便凝练生动地道尽千古世态,极富创造性,讽刺了那些寡廉鲜耻、重利轻义的人们。如今也成为千古名句,“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
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的交情是轻薄的,是不牢靠的,是令人不屑的,如今真是太普遍了。这一句是杜甫对这些人的直接控诉,轻蔑、愤慨之情可见一斑。接着杜甫突然想起了管鲍之交,既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交情。管仲早年与鲍叔牙相处很好,管仲贫困,也欺负过鲍叔牙,但鲍叔牙却始终善待管仲。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你看,曾经的管仲和鲍叔牙,他们那种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多么令人羡慕啊。可如今世风浅薄,人心不古,这样的美德已经被挥手扬弃了,不复存在了,今人之交只剩下势利之交了。
全诗将古人古时和今人今世进行对比,深刻揭露出今人之交、今世人情冷暖的丑恶,充分地将诗人对于当今社会上那些寡廉鲜耻、重利轻义之辈的恨意表达了出来,引人深思!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却语短而意深,读完极有感触,所以后世评价也很高。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益来往,在利益面前,人性经不起考验,前一刻还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一转头便可因为利益冲突而分道扬镳。
世态炎凉,人情反复,所以我们认清现实之后,不管他人如何,一定要做好自己。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