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禹锡写诗宽慰白居易,其中两句太经典,成无数人座右铭

长风文史
2024-09-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船烟外月 Author 一船烟外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中唐很有名的大诗人,也是很要好的朋友。但他们相识却很晚。


这两人说起来还挺有缘分的,都是唐代宗大历七年生人,也就是公元772年。


但两人因为种种原因,尽管之前都知道对方大名,且相互仰慕已久,但半个世纪都没有碰面。


直到公元826年,刘禹锡在回洛阳的途中途经扬州,同样回洛阳养病的白居易也在杭州,中唐最著名的两个诗人,“诗豪”和“诗魔”才有了第一次见面。


也就是这次见面,两人相见恨晚,互相引以为知己。之前白居易最好的朋友诗元稹,刘禹锡最好的朋友是柳宗元,此时这二人都以去世。


两人在扬州城相逢意气为君饮,白居易写下“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给刘禹锡。


而刘禹锡则回赠了白居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尽显一代诗豪风范。


两人有了这次见面,在之后交往变多了起来,在政坛上也同进退,晚年更是饮酒唱和,成了最好的诗酒朋友,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难忘的时光。



时间来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白居易与刘禹锡都已经65岁了,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眼疾、足疾使得他们行动艰难,读书看字也变得力不从心,掉的没几根的头发更是簪发都困难。


白居易不禁回想起往昔的风华正茂,心中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一首《咏老赠梦得》来向刘禹锡抱怨近况。


诗中他伤感的倾诉道:“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年龄大了,老眼昏花也看不了字小的书籍,过得好累想睡觉,总感觉没精神,干啥啥不得劲,头发也懒得打理。出门必须要拄杖。镜子不敢照,就连你我相逢的日子,也总感觉来日无多。


整首诗他描述了自己与刘禹锡的老态,眼中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哀伤。


然而,刘禹锡历来乐观,此时也并未因年老而消沉,他收到好友白居易写来的抱怨,便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这首诗来宽慰他。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先是认同白居易对老的看法,因为他也有这种感觉,年龄到了,身体一天天不如一天,日渐消瘦,头发渐渐稀疏,帽子都戴不好。因为眼睛不行了,所以索性书也不看了。为了保养身体,还得经常用艾灸。


但接下来诗句他却开始鼓励白居易不要太过于悲观,要看到年老也有其美好之处。

经历这么多事,走过这么长的路,肯定会积累更多得经验,阅历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最主要是要心态好,只要换个角度正确对待,那就不会这那么忧虑,心情自然畅快无挂也无牵,便可翛然自乐。


你看日落之时天色已晚,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

在白居易看来,人老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满是痛苦和折磨。可刘禹锡不一样,他认为老了有老了的好处。


整首诗中透露出一种豪迈与豁达,仿佛一位勇士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尤其是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境优美,气势豪放,成为经典名句,也成为无数人的座右铭。


生活中的困境与挫折如同黑暗与风雨,而我们需要像刘禹锡一样,拥有直面它们的勇气与毅力。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刘禹锡的精神正是如此,他敢于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从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当我们面临困境时,不妨读读刘禹锡的诗,从中汲取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相信只要心态好,一切都能变得更好。


正如刘禹锡所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生活的美好与希望便会永远伴随着我们。



图丨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即删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书之路,与君同行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宋朝二流诗人写下一流的思乡之作,无一字不伤感,无一字不忧愁

唐诗中最乌龙的悼亡诗,来自“糊涂”的李白,诗写了人竟没去世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