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首冷门清明诗,简直是人间清醒,读懂受用一生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4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又是清明雨上,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
---许嵩《清明雨上》

一年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时间,此时自然界一改冬季寒冷枯黄的萧条景象,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有百花绽放,有落英缤纷,有迎面清风徐徐地吹来,放眼望去,用心感受,仿佛万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让人感觉这个时候呈现的才是真正的春天。

在这期间,有个节气也是节日,它有一个最美的名字,叫清明。

清明时节一方面非常适合人们郊游赏花踏青,另一方面也是传统的重大春祭时节,人们要去扫墓祭祀、缅怀祖先。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且思且行,宜思宜行,也让它成了古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重点描写对象,给我们留下的大量和关于清明时节的诗词。

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短短十几个字就瞬间把我们代入清明节那独特的氛围。

当然,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诗并不是杜牧的这首,而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笔下一首别具一格,自出心意的《清明》诗。

《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为什么说这首诗别具一格。因为古来歌咏清明的诗词,多是抒写祭祖扫墓之悲,踏春郊游之乐,但这首诗却是诗人写来劝勉世人要发奋读书之事,读来着实有味,受益匪浅。

诗的作者王禹偁(chēng),字元之,他出生于山东巨野一个兼营磨坊的农家,三十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是北宋初期重要诗人之一。

北宋初期的诗坛各派林立,主要是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王禹偁师法杜甫、白居易,提倡朴素自然、平易清新的语言风格,是“白体诗”的重要代表人物。

但王禹偁因心存正义,执着于道义,所以在朝堂上屡屡碰壁,多次被贬,甚至最后死于贬所黄州齐安(今湖北黄冈),所以世称王黄州,有《小畜集》《小畜外集》传世。

淳化二年,王禹偁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徐铉,被庐州尼姑道安诬告,王禹偁在审理的过程中违背了皇帝意愿,导致被贬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

当时的商州,远在西北边陲,山高地险,土地贫瘠,生活十分困苦。

清明节这天,他本应外出踏青赏花,和朋友新火试新茶,但他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此诗求乐趣慰藉。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我家徒四壁,清贫如洗,无花无酒,无烟无火,我萧然落寞,郁郁寡欢,淡薄俗世,孤独一身,如同浪游郊野,无家可归的苦行僧。

前二句开门见山,针对世俗发议论,指出花酒游宴的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

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兴味”作了“萧然”描写,一方面是在悲叹自己良辰佳节的落魄潦倒,另外一方面是不屑于富贵人家的富贵安乐。

那么,诗人的兴味是什么呢?诗歌后面两句作了回答。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昨日向邻居求讨新火种,破晓时将火种分给窗边做读书照明用的灯盏。

古代习俗,每年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冷食,是为缅怀已逝亲人,寒食过后,重新起火,是谓“新火”,意为开始正常生活。

作者贫困,所以要去邻居家乞新,但他乞来的新火却早早用来照明读书,这表明虽然物质的贫困使自己“兴味萧然”,但自己刻苦用功,努力读书,同样对这无花无酒的清明感到富有。

野僧有野僧的心志,诗人有诗人的追求,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能够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诗中王禹偁把自己喻作苦修僧,并非抱怨遭遇,而是自嘲自励,借清明言读书,借自己劝天下,读书很重要的道理。

宁可苦中作乐以温书,不随波逐流以求富贵,王禹偁有这种境界是他对生活的选择。

所以我们都要扪心自问,有没有为心中的理想,即使穷困潦倒,也在所不惜地拼过命。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韦庄最美的一首词,把江南美写得淋漓尽致,美到令人心醉

温庭筠最深情的一首词,仅仅三句27字,却成相思的千古名作

李煜与小姨子私会,写下一首云雨词,露骨到令人脸红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