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只写一首诗,却是传唱千年的经典作品,成功入选唐诗三百首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每个人看似很长的一生,在时光长河中也就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
如果有谁能够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星半点的痕迹,那都是幸运之事。
毕竟史书太刻薄,刻薄到寥寥几个字就说完了一个人的一生。
岁月从来不会对任何人温柔以待,不同时代、大多数的男女老少,都是静默过完他们或悲或喜而又无人知晓的一生。
东晋有位猛人桓温就曾说:“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网上有个街坊视频,随机采访了一个男子,如果打中日开战你会上战场嘛?男子义无反顾回答:去呀,死了都能进族谱永远被人记住的。
看来,青史留名的诱惑从古至今都很大,自己的名字能够被后人记住,是一件值得一生追求的事。
在诗词文化界,有些名字被我们熟知,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功业,或做了什么官,而是因为写了一首经典诗词被千古传诵。
唐朝诗人金昌绪就是如此。
金昌绪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史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记载,甚至连生卒年都不详,我们只知道他是余杭人。
他的大名之所以被熟知,只因为他写了一首诗流传至今,也不排除他写了很多诗但被遗失了,总之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他一首诗。
这仅有的诗是《春怨》,二十字,却被后世奉为经典,评价极高,还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
“春怨”、“春宫怨”、“闺怨”一类的诗,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这种题材在唐朝非常多,但都是男人模仿女人心态所作,并不是女子直接所写。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妇女早起日常的生活画面,语言活泼而又生动,颇具民歌色彩。
这首诗作者在写作章法上有个很巧妙的特点。
虽说四句诗连成一个整体,通篇只说一事,但却没有一语道破,而是每一句都产生一个疑问,下句又回答了上一句的疑问,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如此句句相扣,重重叠叠,让读者抽丝剥茧,最终读完才恍然大悟,真是极尽曲折之妙。
从起句“打起黄莺儿”开始就给人一个悬念,讲的是一个美妇大清早就开始驱赶枝头的黄莺。
她是出何原因呢?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
接下来的第二句“莫枝上啼”,作者就告诉了她驱赶黄莺的理由,原来是黄莺大清早的在树枝上鸣叫。
春天鸟语花香应该是件美好的事呀,女子又为何不让它叫?这里又产生了疑问。
第三句“啼时惊妾梦”就是对第二句的进一步解释。她之所以不想让黄莺鸣叫,是因为黄莺鸣叫惊扰了闺梦。
接下来第四句“不得到辽西”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全诗打黄莺、莫教啼、惊妾梦的疑问做出了解答,原来是这个鸟叫声让她到辽西的梦破碎。
至此,经过这样层层铺叙,我们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诗中所描述的女主人公,她是想在梦里到辽西去啊!
辽西,在唐代时为唐王朝东北边陲,主要居住着契丹等少数民族。这种地方最容易发生战争,朝廷就经常征兵到这一带戍边。
战争是残酷的,古来征战几人回,想来是女子的心上人也是征人之一,他离去日久,已经好久没有见面了。
日有所想,夜有所梦,妇人只能寄希望能够在梦中相见,但这被黄莺啼叫声打破了,内心肯定是会非常恼怒。
当然,因为作者只是写到“不得到辽西”就戛然而止,并未明说是和丈夫梦中相聚之事,这只是我的思考和想象。
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也正是一首好诗的魅力之一。
同时也是这首《春怨》所要反映的时代内容——借一个女子日常生活场景,控诉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和作者的反战思想。
全诗只有四句,却句句设疑,又句句作答,犹如抽丝剥茧,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并且其中运用了层层倒叙的手法,当真是令人拍案叫绝,难怪能历经千年传唱不衰。
明代才子王世贞对这首小诗极为推崇,曾说:“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也在《唐诗别裁》中表示:“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诗人金昌绪能写下如此有特点的好诗,流传千古也不足为奇了。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