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最经典的一首诗,20字道出民生疾苦,流传千古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因贫困无依,无奈带着他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范仲淹少年时得知自己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著名的应天府书院拜师求学。
在书院读书期间,范仲淹生活非常艰苦,因没多余的钱财吃饭,便“划粥割齑”。
就是早上把米粥煮好,待粥凝固后,划成三块,再把咸菜切成碎末,当作一日三餐的饭菜。
数年寒窗苦读之后,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顺利及第,开始踏上仕途。
他曾对人说过自己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医生,要么当个好宰相。因为好医生可以为人治病,好宰相可以治理国家。
后来他医生没有做成,却成功当上治理国家的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成为了北宋那个时代政坛上最耀眼的星。
因他幼时贫困的经历,对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深有体会,从而让他无论在什么职位上都怀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公心。
文字是人内心的呈现,所以范仲淹笔下的诗词文章,处处流露出他爱国忧民、关心社会疾苦的气息。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千载之后的今天,读来依旧热泪盈眶。
范仲淹一生四贬州郡,处处因“忧”生爱,事事为民着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他说“每晚就寝时,我都要合计自己一天的俸禄和一天所做的事,如果二者相当,就能够打着鼾声熟睡,如果不是这样,心里就不安,闭目也睡不着。第二天一定要做事补回来,使所作所为对得起朝廷的俸禄。”
明道二年(1033年)冬,宰相吕夷简力主废后,范仲淹极力谏争,触怒仁宗被贬,次年范仲淹调知苏州。
苏州当年发生水灾,范仲淹积极展开救灾抢险的工作,而且不顾46岁高龄,经常亲临一线治水患。
他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不仅指标还治本。
一次他正好在苏常一带视察灾情,水面湍急,江面上风急浪高,卷起千堆雪。
他亲眼目睹江中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而江岸上摩肩擦踵,热闹吆喝,不禁心生感慨,赋下《江上渔者》一诗。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全诗仅20个极为普通的字,前后也没有任何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却呈现出言近旨远,词浅意深的效果,深刻地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江上有许许多多来来往往的行人,这些人都喜爱那味道鲜美的鲈鱼。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是喜欢吃鲈鱼。
这些人熙熙攘攘挤在江边上,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两句着实普通直白,没有任何过渡,让人一读便是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也没有什么深意。
但我们再结合下面的两句,则会发现范仲淹这首诗与众不同之处。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请你去看看那风急浪高的江面,有一只时隐时现的小船,上面的渔夫正冒着被风浪侵吞的危险艰难捕鱼。
后两句诗人把镜头对准与风浪搏斗的捕鱼小船。
你们的心都被味美的鲈鱼给吸引了,又有谁能够看到那在浪花中颠簸不定,若隐若现的轻舟,渔民为生计奔波的危境与艰辛,才是更应该被重视的。
诗人短短四句,却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强烈的对比之下,突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以及对“但爱鲈鱼美”之人的规劝。
整首诗语言朴实流畅、形象生动具体、对比强烈发人深省,深深地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念,体恤民生疾苦的思想。
当真是一首纸短情长,耐人寻味的好诗,故而能够千古流传。
END
每天一起读诗不迷路哦!
设置方式见下图,赶紧加星标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