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什么是三尺?下半句才是精华,点破做人的底线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4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长风


俗语大多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通过观察生活中各种现象总结而来,再经过流传和演变,最终成了如今这般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短句话语。
俗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生哲理,很好的反映了我国老祖宗的生活智慧,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不少成为了我们的口语。

例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便是家喻户晓,被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
它的意思就是在我们头顶上方,有神灵在默默注视着众人的一举一动。告诫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天良丧尽、坏事做绝。
然而,很多不禁对此有疑问,为何偏偏是“三尺”?又是哪些神明?它还有下半句吗?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我国古代人们,虽然不缺乏人定胜天这般叛逆奋斗精神,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对“天”很极为崇拜。
任何人和事,都得按天道而行。皇帝都叫天子,皇帝的旨意是“奉天”,我们“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是逆天行事,那肯定会造报应,没有好下场……
所以“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告诉我们头上是天,“人在做,天在看”,你切不可胆大妄为。

而天上其实和人间一样,也有管理体系,在天上上班的就是神仙。
中国古代丰富而奇幻的神话体系里,有日游神与夜游神两位神祗,他们交替在人间巡游,将所见所闻、人间的善恶一一记录。
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哪怕是最细微的念头,再秘密的事情也都逃不过神明的洞察,一切行善作恶,来日都会算总账的。

这里的“三尺”,并非是指具体的空间距离,而是表示一个虚数。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暗示世界上任何事都在上天的掌控中,神明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
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我们的言行始终都在接受着天地的无声审视,任何的邪念与不当行为在未来的某天都将受到审判。
故而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掂量清楚,心里一定得要有底线,如此才成为约束我们行为的道德律令。

东汉名臣杨震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曾经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深夜前来拜谒,并怀揣十金企图贿赂他,遭到杨震严词拒绝。
王密却狡黠地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正气凛然地回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杨震深知,任何事情都无法在神明面前隐匿,他的坚定立场不仅展现了其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更是对“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忠诚践行。
而“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则将这一为人处世的哲理推向了更为深邃的境界。
清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名叫叶存仁,他一生为官清廉,政绩斐然。

在他告老还乡之际,下属们本想为他隆重送行,而且准备了不少礼物,但都遭到了叶存仁的拒绝。
下属们便选了一个夜深时分偷偷为他准备了一艘小船,料想掩人耳目,可叶存仁当即挥笔赋诗一首予以拒绝: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叶存仁清楚地知道,收下这份礼物或许不会被外界察觉,但他却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道德拷问,骗得了别人,可是骗不了自己呀!
如果我们总是为了一时的便利或小利而违背道德原则,那么久而久之,我们不仅会失去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更会让自己的内心陷入无尽的愧疚与自责之中,以至于让我们惶惶不可终日。

“不畏人知畏己知”,坚守内心的清正,始终听从自己内心深处那道道德的呼唤,坚守自己的底线,才能让自己过得舒坦。
其实无论是前半句“举头三尺有神明”,还是后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都是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内心的道德和良知。
这世上哪里有什么神明呢?有的只是自己敬畏之心和道德良心,很多时候自己就是自己的神明,任何时候为人处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这句传承千年的俗语,不仅仅是古老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准则。

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有敬畏之心,对自己的良知怀有虔诚之意。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行得正、走得稳,内心充满安宁与坦然。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古代妃子被打入冷宫后,为何太监们会抢着伺候?主要有几点好处

风尘女写下一首千古奇诗,将军读了收她为妾,皇帝读了又封她为妃

课本为什么要删除《卖油翁》最后一句?这一句到底写了啥?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