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禹锡重逢好友写下一首诗,尽显豁达本色,不愧是大唐“诗豪”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4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

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开始朝政改革,刘禹锡积极参与变法改革。仅仅才过几个月,唐顺宗就不顺了,他患上了重病,口不能言,手不能写。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头都坏了,改革自然很快就在保守派和反对派的压力下宣告失败。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八司马”,被极力打压,不是被贬就是被杀。

刘禹锡自此开始了他数十年的贬谪生涯,他先是在朗州待了十年。

十年后回京,却因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得罪了当朝权贵,于是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被贬去岭南连州。

当时的岭南比较荒凉,虽然张九龄曾开凿大庾岭修了路,但经济文化比起中原来说,那简直是天上地下般巨大差别。

刘禹锡被贬连州后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用心执政,急民所急,给连州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他也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有一年,远离家乡的刘禹锡,在连州遇见了故乡来人曹璩。

“他乡遇故知”,惊喜交加的刘禹锡写下一首诗,诗中赞美连州山水的同时,也尽显“诗豪”的豁达本色。

这首诗名为《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全文如下: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曹璩(qú)生平事迹并不详,根据刘禹锡的诗歌中了解到,他大概是越中人。

刘禹锡祖籍洛阳,但他的童年却是在越中嘉兴度过的,和曹璩也算是老乡了。

曹璩这个读书人想当官,却想着走些终南捷径,先是“遍干诸侯”,没有得到结果,后来想通过隐居名山来提升自己的名声,从而达到目的。

刘禹锡不认可他的这种想法和做法,便勉励他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曹璩便拜其为师。

两人相处几个月后,曹璩决定离开,临别刘禹锡写这首诗赠予他,鼓励他继续苦读,探求学问。

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

自从被贬以来,我走遍了潇湘大地,却很少遇见知己故友,说一些家乡体己话。

贬谪万里的生涯困苦,只有自己知道,最初他写过“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所以在他乡能碰到一个故友,那还是多开心。

诗歌首联诗人对这几年贬谪生涯的概括,同时表明曹璩在诗人心中的份量很重,是故交,是知己。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谪居的日子单调贫苦,大多数的时候我都是在茅草屋整日整夜地读书。

颔联写的是他在多年的贬谪生涯中一直坚持做的事——读书。

即使身处泥沼,亦不忘要伸手摘星,努力地为自己寻一道光,也让自己活成一道光。

这里刘禹锡用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就是为了鼓励曹璩回去后继续苦读,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故友的用心良苦了。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这里是两个典故,一个是西汉朱买臣随计吏上京求取功名利禄最后无功而返的故事;后一句说的是贤者被荐入京待诏的事。

刘禹锡用这两个典故旨在鼓励曹璩静心读书,甘于寂寞,不必急于求取功名,待学有所成后自然会得到朝廷的赏识和任用。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如果剡中家乡的亲友问起我在连州的情况时,你只要说我这里风景如画,是个好地方。

最后一联,是诗人要曹璩转达亲友的话,因为他被贬岭南多年,亲友肯定心有挂念,希望好友回去后可以给他们报个平安。

刘禹锡不想让家里人担心,所以用了“千山画不如”,这既是对连州山水的赞美,也是他对家人的安慰。

尾联很好地表达出刘禹锡那乐观豁达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全诗既有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也有他对故友的勉励,还有对故乡亲友的安慰,更有他面对人生低谷,能够淡然处之的豁达人生态度,值得一读再读。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苏轼一首冷门宋词,无一生僻字,却美得心醉,温柔而治愈

风尘女写下一首千古奇诗,将军读了收她为妾,皇帝读了又封她为妃

才子出上联为难伟人,伟人当场对出下联,众人听完连声称好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