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行的异地揽储和“恶意行为”

喜欢叨叨的道长 道叨一下 2022-10-06


两年一纸通知,紧急叫停了三方平台揽储,十几个互联网平台连夜下架了存款产品。
同时,直接关停了几乎所有银行的开户、购买入口。
彼时,异地揽储虽时有被叫停,但一直也没有公开的“动作”和对外公示的“处罚措施”。
直至今年的4月18、19日,河南村镇事情的爆发,直接把“异地揽储”、“贴息揽储”、“账外资金”等核心问题真正抛到了台面上。
这里,其实暴露了2个核心点。
A.有无“异地揽储”资质?
B.银行是否有“恶意行为”?


一、异地揽储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银行异地揽储的区分还是相对容易的。
简单来说,当地有网点的银行对当地用户的揽储行为OK的。
切换到储户视角的话,在你生活、工作地方有网点的银行开户存款,肯定也是OK的。
现实中,五大行、全国性商业银行、本地有网点的商业银行等,都是符合要求的,这里就不过多累赘。
但在当下“特殊环境”下,这些银行背后的问题,其实是可能存在的“临柜”要求。
估计不少大额、资金频繁进出的朋友,多少还是碰到过的。
碰到了就没办法了,只能去网点,找柜面。
找客户经理,不少还甩你脸色。
找所谓的行长,有些还要你填资料、打报告申请。
哎...
基本大部分行的态度,就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能理解,也不能理解。


放到民营银行上,也是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的。
异地揽储行为,银行本身业务合规性的问题,储户的临柜风险。
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你触发了银行的“某些风控机制”,银行会不会卡你,这个就很难说了。
远程开的户,非要逼你去柜面,其实多少是有几分不合适。
大部分民营银行、早前网开2类户的城商行等,“断卡”等操作都还是比较克制的。
至少当下,没听说有谁遇到(欢迎私下找我反馈交流)。
背后比较“可笑”的是,存在部分银行直接把绑定用的一类卡给“断”。
对了,这两年有印象的唯一1次应该是还是原辽阳银行的证件过期更新。
先是要求临柜,但在一番曲折之后,最后也都通过在线手段解决掉了。
这里也再重复下之前的观点:虽然有临柜风险,但当下来看,概率很低(大部分银行,不会“自掘坟墓”)。
估计不少朋友,有疑虑的应该就是几个民营银行的情况了。
之前零碎聊过这个话题,简单做了个表,大家可以参考下。


二、银行的“恶意行为”

异地揽储部分比较容易判断,但是银行有无“恶意行为”这点,实在难说。
如果银行里的员工利用职位,有心“骗”储户,部分情况其实是无解的。
这部分的风险控制,当下看,只能依赖“银行自己”和“监管”。
所谓“银行自己”,主要指的是银行自己的内部业务流程,通过流程杜绝个别员工的“违规”操作可能。
所谓“监管”,主要指的是外部对银行业务风险的把控。
内控+外控。
相对银行来说,普通储户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弱势群体。
因此,很多银行的“恶意行为”都是建立一个“特殊视角”下的产物。
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早些年,不少银行的柜面上基本都有这么一段话,“钱款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
关于这个提示,之前有些银行给出的说法是,只是“善意提醒”。
一方面,在用户视角去看的时候,言语措词显得格外霸道,颇有几分霸王规定的态度。
但是另一方面,按银行视角来看,真有长短款(多钱、少钱)发生,内部是有严格的处理流程的。正常情况肯定是多退少补的,退给储户,或者储户退给银行。
那现实情况呢?
前几年这方面官司也不少,银行起诉储户的,储户起诉银行的,比比皆是。
但近几年,基本柜面已经很少有这种提示了,尤其是一些大行(大概6、7年前就开始逐渐取消了)。
因为,这是一个“无效”的单方面约定。
在实操层面上,取现时的冠字号记录、业务办理时的录屏、录像,可以从根本上去还原实际的情况。
如果事实可以还原,那自然就不存在“争议”的异常处理了。
但是,细想这个“操作”,是银行对客户的“善意提醒”还是银行的“店大欺客”,亦或是银行对用户的“心理暗示”和提前的“撇清责任”,大家心中其实都是有杆秤的。
所以,很多时候银行“恶意行为”的出发点,多少还是出于“撇清责任”的考量。
此时,多少会有些“冷漠无情”的味道。
基于上述这点衍生的情况,其实也不少。
比如理财产品的风险评测、交易时的双录等行为,本质都是如此。
当然,如果银行内部员工有一些“犯罪”、“违规”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三、降息

XW前两天降息了!
注意历史已存产品到期后的处理,按新利率的滚存,当下肯定不合算!
记得及时更换哦。

郑重声明:本文非广告,无任何利益关系、非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分享。
如需加群,请回复“微信群”,跟一群低风险偏好的朋友们,一起交流银行存款、低风险理财产品(拒绝发布任何广告)。
部分内容,可以回复“福利”,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