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总目录
笔 谈
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
胡智锋 尹 力 滕华涛 王一川 饶曙光 尹 鸿 丁亚平 薛晓路 乔 梁 钟大丰 王海洲 潘若简 程 樯 吴冠平(6-00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
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的价值与功能
胡智锋 王廷轩 (1-004)
中国电影奖评选与电影观念变迁——以金鸡奖、百花奖为例
李国聪 饶曙光 (1-013)
矢志“专业”四十年——金鸡奖评奖制度史述
叶 航 徐言夏 (1-020)
媒介变迁视角下“百花奖”评奖机制研究
许 航 陈里仁 窦小瓒 (1-029)
颁奖仪式与荣典制度建设——以金鸡奖、百花奖颁奖典礼为例
吴冠平 王淞可(1-035)
电影的尺度:“金鸡奖”起源研究
王海洲 孙天晨 (2-067)
声望体系与话语建构:中国电影金鸡奖与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品牌化路
李 苒 李佳仪 丁幼晗(2-075)
传承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引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
侯光明 李晓昀 杜若飞(2-082)
意象表演的中国电影本土类型及其美学分析
厉震林 (10-061)
从写意到写实——三维语境下的中国无声电影表演美学建构
陈 亮 (10-070)
表演文本的多媒介场域迁移与再造
武亚军 胡 鑫 (10-077)
学术论坛
平静的复苏:意大利电影十年回顾(2010—2019)
符 晓
文艺复兴语文学——艺术史语境下“迪赛诺”多义性的产生
戴莹莹 (1-042)
论诺曼·布列逊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观
曹亚鹏 (1-052)
艺术,如何与时间“在一起”?
左官春 刘 魁 (1-060)
波德维尔的“分岔路径叙事”及其文本意义的边界反思
冷昕然(1-071)
作为“物”的影像——现象学存在主义视域下的戈达尔早期作品研究 (1960 —1967)
何欣玮 陈佑松(1-080)
何谓世界电影——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张墨研(2-004)
电影如何表征马克思主义?——对居伊·德波论文电影的景观批判及其潜能的考察
余燕莉(2-014)
以“白话现代主义”为方法:构建电影的另类现代性、全球白话与感知反身视域
安爽(2-023)
从“躯体”到“大脑”——具身媒介视域下现代电影的本体论转向
周厚翼(2-031)
另一种电影“部署”:影像装置的跨媒介性与知识谱系
周颖南(2-039)
作为“元观看”的“博物馆摄影”:弗雷德与贝尔廷的两种论证思路
刘白芊(2-048)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视阈下奥运电影研究
宋雨婷 董翠香 刘永宁(2-056)
斯蒂格勒的“电影时间”:从时间现象学到意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李隽(3-004)
后影院观影时代下重新想象电影体验的历史
(美)罗伯特·C.艾伦/文 林吉安 钟蕊/译(3-011)
重建“宫殿”:电影记忆叙事方法之蠡测
闫怀康(3-021)
后电影状态下的劣质影像
王涵宇(3-033)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六代”电影
张小迪(3-043)
观影空间的媒介化转型、认知路径及其后现代文化表征
戢海峰 田义贵(3-057)
物质性、技术装置与机器道德:作为媒介雕塑的录像艺术
陈 平 王若寒(3-065)
悬置亚洲:在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
郝延斌(3-073)
《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发表40年: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三人谈
(英)劳拉·穆尔维 (瑞典)安娜·贝克曼·罗杰斯 (荷)安妮·范·登奥弗/文 王棵锁/译(3-083)
赓续传奇与再造革命现代性——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革命传奇叙事的策略与症候
程波(4-004)
“去家庭化”—“再家庭化”—“拟家庭化”——现代化进程中电影家庭叙事嬗变
彭 涛 李芳芳(4-012)
中国电影学派的“苦情”传统、悲剧感与温情美
刘 帆(4-021)
新旧“故乡”的四种转换——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为聚焦
林 玮 陈 甜(4-030)
哪吒之死:英雄补偿、身份认同与时代纪念碑——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哪吒形象经典化研究
郑伟丽(4-040)
国产神怪电影的CG策略及现代观念转型
许 乐(4-048)
后数字时代的“数字—影像”与“电影吸引力”研究
范 虹 罗婧婷(4-056)
从想象的人称视角谈“心象说”
冯国众(5-004)
作为一种人造风景的“心象”影像论
王杰泓 武晓旭(5-014)
重回“上镜头性”——一次对影像观念的溯源性探究
吴思捷 余 韬(5-024)
以电影身体朝向原初与自然——知觉现象学视域中的塔可夫斯基电影空间
胡鹏飞(5-033)
嗅觉电影:历史命名、装置演进与存在之思
董 广(5-042)
情动转向下电影理论与实践的三重维度
陈亦水(5-051)
“制造”体验:电影院的媒介化再生产研究
傅懿瑾 谢宗贵(5-061)
技术本位与艺术想象的弥散——媒介考古学视角下的一次电影物质性考察
张艾弓 孙亚男(5-071)
艺术与疼痛:从意义到危机
吴红涛(5-083)
效度与路径:重审中国电影理论的民族化问题
谢建华(6-024)
主流、新主流与后主流——关于概念的路径及其思考
万传法(6-034)
中国武侠电影的古典修辞与诗学内涵
薛 峰(6-042)
功夫—游戏:成龙电影的动作美学
黄 也(6-052)
数据库影像的三副面孔——叙事媒介、文化消费与批判实践
刘金平(6-060)
系列电影:从存在到演化
包 磊(6-069)
当代图像何以重构时空
陈 凯 敖日力格(6-077)
从“电影本体论”到“道德至善论”——斯坦利·卡维尔电影哲学的伦理学向度考察
韩贵东(7-004)
论潘诺夫斯基的“电影图像学”
孙 琳(7-014)
技术控制、媒介展示与承认伦理——社交媒介中的理想形体
敬 毅(7-023)
桌面作为影像:电影对计算机的“再媒介化”
张 愉 邓 娇(7-033)
“后真相”时代的奥斯卡奖——好莱坞的反特朗普主义及其效果
王 杉(7-042)
作为修道会的电影节
(法)安德烈·巴赞/文 王 垚/译 王 昕/校(8-004)
元宇宙与电影本体论——从几何光学到精神图像
赵立诺(8-008)
元宇宙时代的未来公共领域转型——从哈贝马斯到电影化虚拟现实
余 潇 周 雯(8-020)
融宇宙、超宇宙与平行宇宙:科幻电影中的元宇宙想象
张经武 范晨琦(8-031)
历史嬗变、现实逻辑与审美特征:文化地缘学视野下的南方电影
孔令顺 彭惠婷(8-041)
从画布到幕布: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蛇蝎美人”视觉造型之传承与演变
庞 博(8-050)
中国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景观
于晓风 余晓琪(8-061)
扭结与博弈:纪录片的纪实再现与虚构策略
徐 莹 倪祥保(8-067)
投射机器与母体视觉——埃德加·莫兰的电影机人类学
李 洋(9-004)
媒介考古学与“新电影史”——托马斯·埃尔塞瑟的媒介电影史研究
谭笑晗(9-013)
从技术性图像到媒体知觉——弗鲁塞尔的媒介哲学
王 伟(9-022)
论诺埃尔·卡罗尔的“跨媒介性”艺术理论建构
龚游翔(9-030)
寓言考古:论电影媒介特性的三种演绎
龚 力(9-040)
从“蜻蜓之眼”到“AI之眼”——论徐冰《人工智能无限电影》背后的视觉机制
周婉京(9-050)
批判性与反沉浸:21世纪以来戈达尔的影像技术实践问题
陈奇佳 张文瑾(9-058)
FILMIP:电影多模态隐喻识别新进路
孙 毅 田良斌 陈 朗(9-067)
夏尔·巴托“美的艺术”概念的历史源流
彭 欣 胡 媛(9-078)
数字人文中的电影与视频分析:一场跨学科的对话
(德)伯格哈特·曼纽尔 (德)赫夫伯格·阿德海德 (卢森堡)帕斯· 约翰内斯 (卢森堡)沃尔科夫斯基·尼尔斯·奥利弗 (奥地利)齐佩 尔扎伊尔·马蒂亚斯/文 薄一航/译(10-004)
作为情感的物质显现:米歇尔·亨利物质现象学的美学维度
孙云霏(10-016)
身体的三副面孔——维维安·索布切克电影现象学理论探析
熊 越 王文斌(10-026)
认知转向与话语创新——“十月主义”的先锋影像观及其影响
王 蕾 段运冬(10-035)
梦、遗体、肖像:布朗肖的图像理论
尉光吉(10-045)
媒介考古学作为艺术实践的方法:新媒体艺术中的垃圾媒介研究
于梦凡(10-055)
艺术何以阐释社会现实——从克拉考尔流亡前后的艺术社会学研究谈起
何源堃(11-004)
感知美学与感知电影:技术时代下重思电影“感知”之本性
张明浩(11-015)
否定性的言说:当代亚文化影像表达中的张力与悖论
李 昕(11-029)
超越人文主义:人类世批评的四个面向
张 振(11-039)
另一种人类世——与杰雷米·戴维斯教授的一次访谈
受访者:(英)杰雷米·戴维斯 采访者:张 振 崔子鹏/校(11-048)
触摸图像的话语及其临界——艺术史、媒介技术、机械状部署
赵 阳(12-004)
论“知觉的后勤学”——一种对影像艺术的批判
付湛元(12-014)
马苏米的知觉理论与数字跨媒介艺术
周亦张(12-022)
布朗“新物质主义”视野下辩证之物的影像显现——以安东尼奥尼影像为例
郝启帆(12-031)
事物的回音:欧美人类学影像的“词”与“物”
罗易扉(12-039)
电影人类学的再出发——语境变迁与主体论转向
黄一洋(12-051)
“后非遗”时代纪实影像的文化书写与省思——以非遗题材纪录片为中心
王志峰 朱 斌(12-063)
中外影史
远交近攻:民国电影审查的跨国实践
励宇辉 付永春(1-089)
20世纪30年代国产片艰难“西征”欧美市场
张黎呐 任莉莉(1-097)
约旦电影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余克东 赖梦妍 (1-104)
辉煌成就下的创作流变:伊朗电影十年(2011—2020)
黄 含(1-114)
铁路为媒:清末中国东北电影的传入及放映
贺庆玲(2-089)
抗战时期中国“沦陷区电影”研究方法再思考——兼论英文学界的“满映”研究
钟瀚声(2-101)
“西宫影评”与新时期工人文艺观
王飞翔(2-111)
数字媒介时代的电影业与澳门的机遇
张志庆 张正午(2-119)
周剑云的戏剧批评追求及电影理论建树
简贵灯(3-091)
罗明佑与中国影业联营公司(1940—1941)
欧阳家庆(3-099)
镜像双生的影像叙事范式——20世纪30、40年代的欧美街头纪实摄影与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周子渝(3-109)
塞尔维亚电影产业的新近观察
王 健(3-118)
茅盾对20世纪30、40年代美国输华电影的批评
程 伟(4-065)
苏联电影《阿比西尼亚》在沪禁毁事件中的舆论抗争及其影响
丁珊珊 周倩闻(4-072)
从印刷流通到电影动员——思想史中的中国早期媒介史
阮加乐 孙甜甜(4-082)
明场与暗场:滑稽戏对“十七年”电影的创作介入(1949—1966)
刘晓臣(4-090)
政策与实践: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研究——基于中国电影社会学的考察(1949 —1965)
王 艳 史博公(4-099)
“劳工”何以“神圣”?—— 作为观念史的“劳工”与早期电影
周方元(5-092)
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考述
唐海宏(5-101)
长春早期电影放映活动研究之辨误
何 洁(5-108)
殖民统治下的早期大连电影放映业考察(1906—1931)
周 婧 付 苗(5-116)
从《假凤虚凰》到《人海妖魔》:上海早期行业团体与电影的互动
张璐璐(6-084)
红色·光影·家国:澳门永乐戏院早期经营与社会影响初探(1952—1966)
许 竹(6-092)
受命不迁生南国:鲍方与香港左派电影三十年
黄文杰 黄叶蕊(7-049)
枷锁或翅膀——20世纪20年代社会伦理片与儒家礼乐文化
李 镇(7-060)
论“软硬之争”后期的左翼影评
蒋佳音 周安华(7-071)
从名人日记看苏联“二战”题材电影在中国的接受(1941—1965)
刘澍(7-080)
匈牙利电影十年回顾(2010—2019)
符 晓(7-090)
“影话”批评:试论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的文体形态及其演进
刘 凯(8-073)
从银幕到公堂——战后北平“中电”三厂拍摄之《十三号凶宅》研究
黄 伟(8-082)
成都大同影片公司的制片尝试与余波
刘 星(8-092)
地方文化与国家认同:20世纪30年代国语片与粤语片在南洋的抗衡与汇流
庞艳芳(8-101)
从“外延”到“内涵”:中国早期电影的传播实践 ( 1896—1916 )
许媚媚(8-112)
20世纪80年代前期西方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以郑雪来和邵牧君的论争为中心
安 爽(9-088)
跨媒介视域下现代性的视觉编码——《杜宇百美图》与《盘丝洞》的文、图、影互动
李之怡(9-100)
《莲花心出世》:跨国电影的中美文化之旅
常慧娟(9-110)
解画·解话:外国电影中文字幕与中国观众的观影体验(1920—1949)
马晓驰(9-120)
未竟的跨洋合作:黄宗霑、老舍与《骆驼祥子》电影计划
黄若泽(10-085)
“如何抓住电影这武器 ”:战前国民政府军队的电影活动(1924—1937)
李频(10-096)
2010—2019年德语国家电影回顾:瑞士、奥地利与德国的电影
(奥地利) 克劳迪娅·瓦尔肯斯坦纳 - 普雷施尔 (奥地利) 克尔斯婷·帕尔特 (奥地利)尼古拉斯·平多伊斯 / 文 孙莅 / 译 王垚 / 校10-104)
朝鲜电影在华放映研究初探(1949—1976)
侯 凯 司雨可(10-117)
平静的复苏:意大利电影十年回顾(2010—2019)
符晓(11-091)
重庆北碚“乡村现代化”建设时期电影放映活动考(1927—1949)
江月 余宁(11-102)
韩国电影民族美学的现代特征与历史溯源
范小青 张颖 曹楠(12-072)
“游荡者”的抗争与救赎:韩国电影的底层书写与空间叙事
顾亚奇 张旭(12-082)
《寄生虫》的冲突美学
王翰文(12-090)
复刻之窘与差异同步——以《阳光姐妹淘》翻拍为例
王曦曦(12-097)
陈查礼民国来华记——一种电影、文学与文化传播的综合考察
战玉冰(12-105)
上海孤岛时期金星戏剧电影训练班考论
阎方正(12-116)
电影工业美学争鸣
再启蒙:思想史视角下的电影工业美学
李 立(4-114)
“电影工业美学”建构的愿景与困境朱晓军(4-121)
科幻电影研究
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黄鸣奋(11-067)
技术启元与媒介拓展——新光源灯具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钱禹澎(11-076)
观点决定高度——《独行月球》的前沿设计与科幻美学 全荣哲(11-084)
电影技术
“电影沙盒”——虚拟制片技术下的导演创作 刘笑微 袁 率(7-116)
LED屏前虚拟制片流程中的声音制作——教学实践短片《异星救援》创作谈
张诗雪(7-123)书 评
危机中的回暖——2021年我国本土电影类图书盘点 陈琰娇 冯鹤雪(6-112)
访 谈
创作访谈
资 讯
电影与记忆·面向未来的传媒艺术学——“第八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段静宜 郝雨涵(2-127)
新时代的影视创作,呼唤温暖的现实主义——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研讨会综述王 垚(5-126)
“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电影发展之路”——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论坛综述 夏志伟(6-120)
2021年亚太电影促进会获奖电影简报 王 垚(6-124)
中国电影理论发展与电影学派建设的多元视野和体系探讨——第一届“中国电影理论发展高峰论坛”暨“当下中国电影的理论探索与学派建设”学术论坛综述 李 卉 张明浩(8-119)
同心笃行,筑梦未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题论坛综述 王 楠 姜 宣(8-125)
以温暖的艺术创作呈现时代中的生命价值——影片《追月》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 曦(11-120)
辩证影像:物质与文本的当代延伸——第七届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论坛学术分析 张 静(11-125)
新媒体策划:谢阳
新媒体编辑:陈曦
END
欢迎扫码关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公众号
主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国内统一刊号:CN11-1677/J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142
每月25日出版
邮发代号:82-172
国内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电话:(010)822834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邮编:100088
投稿邮箱:xuebaobfa@bf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