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内卷中寻求内心平静

鲤鱼Katherine 鲤鱼的小鱼塘 2024-07-01

在内卷中寻求内心平静

2021年12月3日

有不少朋友问过我对内卷的看法,实际上我对于内卷只有一些个人感受,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但还是希望能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01.内耗的过去

百度百科上说,“内卷”原本的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换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现在“内卷”常被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


在一个“卷到出圈”的学校里待了四年,我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内卷风气的影响。虽然我不是一个热衷于内卷的人,但我还是或多或少地参加了“内卷活动”,例如刷脸、写超出规定字数两倍的作业、刷简历……在内卷的环境中待久了,我就渐渐变得内耗。我常常觉得很累,因为当我带有“刷”和“卷”的目的去做某些事的时候,我不得不和内心咸鱼的自己作斗争。同时我也丧失了一部分的好奇心和专注力,无法全情投入当下,而是将一半左右的时间花在思考做某件事情的必要性和寻找出成果的标准与方法上。在这种情况下,我很难静下心来沉淀和成长,只想准时“完成任务”,早日解脱。可能是因为我内心的抗拒太强烈了,我永远都是想卷却又没卷起来,也就是大家常调侃的“卷心菜”,最终的结果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我并不是说写长论文、实习、实践都是内卷,认真勤奋与内卷不能混为一谈。依我个人浅见,二者的区别在于做事时的根本驱动力。当我发自内心地想探索一个问题,为此主动阅读论文、思考和写作时,我不会将过多精力花费在内卷上,满足求知欲就足以让我快乐。在研究过程中,我也会积极寻求帮助,想办法做得更好,并从中获得成长。以求知欲、好奇心、自我突破为驱动力,而不是为了GPA或者评优评先,才是认真勤奋时的状态。


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在我的本科生涯中,这种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可遇不可求,反而在大多数时候,我都深陷在内卷与躺平的纠结中无法自拔。一方面,我对于法学学科、社工和实践的热情无法长时间支撑这种“用爱发电”的打鸡血模式,只能用“力争上游”的欲望维持向上发展的基础动力。但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我对于work-life balance和健康快乐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压过了我的胜负欲,而且我也卷不过别人,所以我需要实现自我和解。也正是这种因动力、能力不足而陷入的纠结,让我开始了长时间的迷茫。

02.关于内卷的事实


多大一角

回首往事,我发现内卷于我而言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当我做一件不想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时候,内卷会为我提供基础的动力,让我不至于完全躺平。当时为了刷简历做的事,对我的个人发展和留学求职而言也大抵是有好处的。因此,内卷虽然让人难受,但对于没有强烈兴趣和驱动力的人而言,它也是有积极一面的。


而且出国之后,我发现内卷的根源可能是机制问题以写书面作业为例,国内高校的教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会布置字数下限,而且经常会将书面作业的字数、参考文献数量与分数挂钩。而钟形曲线的评分标准(即优秀率限制)更是坚定了卷王们和卷心菜们胜过其他同学的决心。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同学们只能比拼字数、参考文献,更有甚者会在书面作业中增加图表。换言之,书面作业的形式成为了评分机制的关键,也成为了同学们努力的方向。而书面作业的内容,常常无人关心。这也不是不能理解,当一门课的每个学生都动辄交上一万字的作业时,教授何来的时间精力和耐心去认真阅读和评价呢(尤其是有些同学还只关注形式不关注实质内容的时候)?而得不到评价的同学们只能从分数中得知自己的策略是否正确,无法认识到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对法律的理解上存在的问题,常常会在看到尚可的分数后自我感觉良好,在下一次写书面作业时继续在形式上下功夫。在机制问题被解决之前,普通的个人要逃脱内卷是相当困难的,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能力。而一旦机制问题被解决,个人转变观念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在多伦多大学法学院就读的这几个月来,我发现优秀率限制的取消、运转良好的反馈机制以及字数上限的设置让“内卷”几乎从我的学习生活中彻底消失。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优化自己的论证思路和作业内容质量上,因为我们必须用有限的字数尽可能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思,而这需要一定时间的打磨。老师和助教针对行文逻辑和论证结构的详细评价也鞭策我在内容上多下功夫。我还发现同学们一点也不卷,不会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藏着掖着,而是非常真诚地鼓励同学、分享经验、提出建议。这可能也是因为我来往比较多的同学主要都是上thesis-based的项目,每个人都只专注于做自己的研究,不少人还想读SJD,对于他们来说做好自己的研究比刷高分更重要。


因此,如果有机会,还是应该通过改变机制来改变内卷风气。如果没有机会,那么在内卷中的个人也不应该过分地苛责自己,因为在内卷中变得内耗并不是你的错,你只是一个缺乏特立独行的勇气的普通人。认清了机制问题并接纳普通的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动。我在多大时参加了一个workshop,主持人曾经说过一句让我深受启发的话:

Self-compassion is the basis of resilience.

我认为,这句话在内耗问题上也是适用的。

03.如何调整心态

我们并非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机制问题带来的内耗。在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我发现了一些帮助自己保持内心平静的办法。


首先,可以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不是只有内卷、躺平这两种选择,认真勤奋也不是只能靠运气和热情。油管的一个学霸博主Ali Abdaal在他的视频中说,我们应该利用心理暗示,在上课之前告诉自己“我是去学习的”,而不是想“唉,又是一节无聊的课”。如果抱着后一种想法,这门课十有八九就会真的很无聊。但带着前一种心态,我们也许就能在“水课”中发现和汲取精华。在平时学习或处理社工等事务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思维模式,转变心态,认识到我们可以控制我们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从而享受当下。


第二,如果同伴压力比较明显,可以暂时地减少对外部信息的接收。以我自己为例,我有时在朋友圈和微博看到朋友们的成功事迹和美照后会陷入emo,思考自己为什么这么咸鱼、为什么这么胖、为什么这么没用。“与他人比较”是我的焦虑情绪的主要来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就关闭了朋友圈入口(没法刷其他人的朋友圈),只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面分享自己的生活,而且也有意识地减少了刷微博的频率。虽然这样减少了和朋友的联系,也让自己经常像村通网,但我通过专注于自身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第三,认清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想要的只是找到工作、实现work-life balance和每天都过得很快乐,你可以直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要求行事,无需过多关注你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但如果你想要出国、保研,那么获得好成绩就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此时,只能坦然接受现状并调整自己的心态。往好处想,也许卷完这波你就不用再卷了,至少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例如,我卷了三年的动力就是出国换个环境,而这个目标现在实现了,所以我并没有后悔过去几年没有躺平而是做了卷心菜。


可以选择的时候,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没得选的时候,能改变就改变,不能改变就接受。接受现实,转变态度,静下心来把手头的事情认真做好。这也许就是在内卷中保持内心平静之道。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