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说 | 我想做导演!
说到女导演的时候大家心里都会想到什么?是赵薇徐静蕾这些演而优则导,还是爱情文艺小清新。真实的女导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知之甚少,亚文化、暗黑、蒸汽、B级片、敏感题材,没有什么是她们不敢的,这才是真实的女导演。
在电影行业,反倒是这些“失去退路”的女导演看上去更加英勇无畏。小编最近采访了一位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刚毕业的年轻女孩,她说的关于未来和梦想的一番话让人格外动容:“我在思考这个行业里女性的比例失调,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努力来至少稍微改变一点这样的现状。”
她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今年的戛纳电影节,82位女性电影人一起发声,希望电影界重视提高女性导演的比例的活动,这不仅仅是女权运动,而是女导演的增加,能带给电影作品更加多元化的视角,以及独属于女性的情感表达。
这样的事一直都在发生着,优秀的女导演们也前赴后继的为电影行业做着杰出的贡献,用实力来证明她们不是被优待,而是被需要。今天PIXIE就带大家走近这些深藏功与名的天才女导演的理想世界。
白雪
-地下过春天-
年初的《过春天》引起了一小波讨论的热潮,电影聚焦了“在法律边缘”试探的一众少男少女,关于友情、爱情、性、和金钱,乍一听上去颇有点R级片的意思,却偏偏是发生在高中生身上的故事,让大众的目光终于看到了这片留守儿童的灰色地带。
看完《过春天》,观众最大的感慨应该在与它的真实和接地气。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更具体一点来说,这是还00后或者刚成年没多久的90后故事。在他们的青春记忆里,其实已经不再是老一辈的课堂、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而是和社会有了更复杂的接触和关系,因而,故事也更加复杂难测。
导演白雪正是把自己身边发生过和生在发生的事搬到了大荧幕上,通过对青少年犯罪这一亚文化领域的描述来呼吁更多的人关注青少年群体和各种潜在可能性,它有只有白雪这样的女性可以拍出的细腻和挣扎,同时具备着无畏和浪漫,这正是这部作品可以成功的关键。
麦子
-用镜头演奏幻乐-
《幻月》播出前,麦子身上有太多的标签,芭蕾舞者、孟京辉话剧《恋爱的犀牛》里的明明、最耀眼的是演员黄觉的太太。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麦子在法国研读导演系研究生时,其执导的作品《EI TANGO》就入围过戛纳电影节。
所以现在的麦子还有一个我们所熟知的身份——导演。在执导幻乐之前,麦子最出彩的作品,是记录倪妮、海清、梅婷、杨子珊成长感悟的短片《南京女孩》。
她不会运用夸张的画面和色调,而是采用更真实的记录方式去体现演员的故事性。
杨明明
-冰冷世界里拥抱“柔情“-
2016年9月26日,台湾金马奖创投会在欢庆十周年的同时,也公布了2016年入围的创投计划名单。还在热映中的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长江图》的剪辑师杨明明的新作榜上《柔情史》提名。
来自中国内地的5件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青年女导演杨明明。“杨明明”这个名字在电影界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印象,应该是她的成名作品《女导演》。这是一部由杨明明导演摄影兼主演的独立电影,以颠覆性的创作观念和拍摄手法,天衣无缝地将极度真实的表演和虚构剧情合为一体,代表青年导演的最新最酷的创造力,该片成为当年中国十大独立电影之一,席卷国内外各大青年影展。
曾经是个演员的杨明明,一旦进入自己的艺术世界,爱美的天性就自动让位于坚定的创作理念:”我做演员的优势在于我不在乎一个演员的美丑,没有做女演员的那种负担。我是爱美的人,对美具有强烈敏感的人,但我拒绝那种粉饰生活,拒绝那种所谓的岁月静好的假象。我不认为我的片子是只有真实没有美的这种审美风格,它的美在于情感。”杨明明是一个爱美的人,但没有真实就没有美。
在自己的电影世界中构建起完整而坚定的美学理念,对杨明明而言也意味着真正的成熟:“从女孩到女人,如果非说有一个时刻的话,就是你对自己的欣赏不会因为任何外在的事物怀疑自己的那个时刻,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魅力的时刻。我觉得那个时刻,你可以说你自己成为了一个女人,不再那么易碎了。”
文晏
-艺术嘉年华-
“我们生活在一个嘉年华似的时代,无比光鲜,无比喧嚣,整日忙着从一个派对赶往另一个派对,光鲜背后的人和事会有多少人关注?”文晏觉得,情绪之外,还应该为那些不能发声的孩子们做些什么。所以备受好评的嘉年华诞生于这样的思考里了,它是成功的,成功在于引起的反思与共鸣。
跟《嘉年华》呈现出的克制疏离一样,文晏的气质中自带一份清冷,做了10年艺术电影,她已经很坚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她的搭档形容,文晏是那种表面上看上去柔柔弱弱,但骨子里其实是相当硬的人,坚持自己,不会用一种特别激烈的表达去坚持,会很客气,但是不会动摇自己一些根儿上的东西,不会轻易被左右。
当导演,文晏并非是科班出身,大学在美国学平面设计和艺术史,接触电影全因兴趣,那时她经常穿梭在林肯中心和纽约现代博物馆,那些地方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电影,会定期举办放映活动。这是文晏生命中一段精神世界特别丰沛满足的日子。也是这样的经历让她在电影的呈现中洗净了浮躁,去看世界的真实,呈现心灵的话语。
彭宥纶
-审美是上天的礼物-
大众听说彭宥纶这个名字可能更多是通过综艺节目,翻看她的履历,你会发现此前大热的《爸爸去哪儿》、《偶像练习生》、《高能少年团》,都有她的参与。但真正让她与众不同展现实力的,是成名作《卡西莫多的礼物》微电影,这支微电影让彭宥纶斩获第四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新锐导演大奖,还获得了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网络编剧提名,更在当年入围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青年微电影大赛。
彭宥纶的个人风格其实非常突出,舞台视觉出身的她,十分重视视觉表现力,不管是《对不起》的梦幻星空,《21》中的歌舞和科幻混搭,还是《卡西莫多的礼物》中利用红蓝两色制造强烈对比,都是利用强对比的明暗色调和色差来突出画面的超现实镜头感。
风格偏视觉系的彭宥纶,是个想象力和色彩表现力都很突出的导演,她重视画面和文字的平衡,去年执导的《烎》2018潮音发布夜更被评为2017年度最具风格广告导演TOP10。
虽然彭宥纶目前还不能算是电影导演,但她镜头下的美学风格十分难得,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电影“重故事轻美学”的大环境中,才显得尤为特别。在相对浮躁的行业里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风格和审美没有轻易的去做出改变,更是她变得难能可贵的原因之一。
张末
-在电影中成为另一个自己-
张末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张艺谋的女儿。15岁就离家去美国求学的她,直到2009年才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毕业回国。张艺谋女儿的光环,是张末的压力,也是她的动力。回国的她并不是背靠资源立刻上位,反而一头扎进张艺谋的剧组累积经验,担任了《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电影的副导演、剪辑师或字幕师。
2016年,已经有足够片场阅历的张末,首次拿起导筒,执导了第一部长片电影《28岁未成年》,本片让她在电影界崭露头角,获得了“第十届中国银幕风云榜”年度新人导演奖。《28岁未成年》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作为处女作,它自然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叙事意识。
身为女性导演,张末不甘于讲好一个爱情轻喜剧,“女性自我觉醒”这一主题从头贯穿至尾,这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反而是一个女性如何在思想上独立的励志故事。
张末是喜爱拍摄爱情相关的故事的,成为一个独立的女孩不代表要舍弃情感,而张末擅长把它拍摄得极为细腻感人,用简单的道具,仿佛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却道尽了生活的本质,关怀和陪伴,才是爱情中最长情的告白。
张一泓
-艺术是匠心与传承-
从很小的时候张一泓就梦想长大后当导演,因此中学时代就开始在电视台实习,钻研、揣摩镜头语言,为了突破大家对她是小编辑身份的改变,大学毕业后她就一直在努力着,因此她是一个在创作上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人。
她选择担任执行总导演拍摄制作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从选题到拍摄到制作,除了她负责的4个故事,其他内容的选择、后期她都会亲自过目,她要做的是在她认为中国最顶级的纪录片平台上,向观众展示新时代要求下的中国纪录片水平,做到让木文化能够真正的传播,让新一代年轻人能够接受、吸纳文化的精髓。
做纪录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熬,要磨,树木要有长大的过程,做片子也要有孕育的过程。这部纪录片《木作》,张一泓跟其他导演改了有几十遍,片子反反复复的修改、打磨,才诞生了《木作》这部每一帧画面都很美,这么精耕细作的一套片子。
张一泓的理念里。文化不论好坏,产生了自然有它的价值。所以她想成为的,是价值的传承者。
张一泓做这套片子的初衷源于对木文化的敬畏与痴迷,她希望看了这套片子的人,不仅能被这些手艺人的故事吸引,为这些真正精湛且稀少的技艺折服,想通过自己的镜头去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这就是她成为导演最大的欣慰与追求。
所以我们每年看到院线电影不满意,我们找不到自己喜欢的题材,我们担心中国电影何去何从,其实大可不必伤春悲秋,历史和文化代代传承,有无数我们不知道的女孩子在为这个行业努力着,并坚持自己心中所想,就像上戏那个刚毕业的女导演一样,怀揣着大大的梦想,征途是星辰远方。
编辑 | Jen
视觉 | Deer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