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姑姐的食堂

日照日报 2023-12-1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我是王老四 Author 我是王老四




大姑姐的食堂
王老四

今中午我不做饭了,跟着大姑姐去尝尝他们的食堂。

大姑姐在岚山区巨峰镇二村,去年村里办了老年食堂,满七十五岁免费吃。

今年正月,大姑姐就扳着指头数,说大姐夫五月生日,她七月生日,再有几个月吃食堂就够格了,晌午不用自己办饭了。

老两口愁办饭。大姑姐腰疼脊梁疼,弯不下腰,站不了十分钟就呲牙咧嘴。又缺血性眩晕,天天头轰轰的,眼皮大沉沉,看起来俏白透胖好人一样,实际上什么也干不了,就爱闭眼坐着喝大茶,歪在床上听电视。大姐夫一辈子没端过锅碰过灶,前几年动了脑瘤手术,尚在恢复,不会做饭也不爱做饭。

三个外甥很孝顺,争着抢着要爹娘到他们家住。大姑姐偶尔这家那家去一趟,可是待不住,一宿两宿就快回来。大姐夫拗,谁家也不去,请不去,拉也不去,还嘴謽:“我去受那个洋罪咋?窝在楼上憋煞人,连支烟也捞不着吃!俺在家里多么恣呃!”

两人在家确实恣,“没管辖,爱喝喝,爱吃吃,爱干什么干什么”。舒坦时上街耍,不舒坦就在家一歪,等着左邻右舍来耍。其实邻居们天天见面,也没什么新鲜耍儿,但即便没话,就那么干坐一阵子再回家,心里也踏实。

就是吃饭愁人。有米有面,冰箱里满满都是肉鱼,大姑姐不能做,大姐夫不会做,难不成眼睁睁地饿死?大姑姐摆摆功劳底:“我一辈子围着锅台转,你吃了一辈子现成饭,这会儿轮也轮到你了!”

大姐夫不情不愿,摔摔打打做起了饭。他不会使煤气灶,说巴嘎巴嘎地怪费事,又开又关不便宜。人少饭少,烧大锅不值当,只好用煤球炉,做完饭再坐上燎水壶。


人对第一个工作地点感情深。我刚毕业就在巨峰税务所,现在逢年过节我就爱去大姑姐家。说是去看大姑姐,其实就想去看看沿路那些庄,看看巨峰的长安街,看看破烂的税务所。每次去,都在大姑姐家吃饭,听他们拉拉巨峰街上的人和事。

这两年我不愿意在她家吃饭了,因为大姐夫做饭太费事。吃了一辈子现成饭,七十多了再学艺,确实不容易。他个子高,煤球炉子矮,弯着腰拨拉菜很吃力。其实他的腰也好不到哪里去,拿拿放放能不弯腰就不弯腰,能撇的撇,能撂的撂,弄得桶盆叮叮当当,锅碗叽哩咣啷。大姑姐能忍住,不吱声,笑眯着眼跟我说:“他爱什么动静什么动静,我眼不看耳不听,糊弄熟了就中。”煤球炉子火力不好控,用火时半天上不来,脆生菜炒得很筋道。五六个菜折腾一晌午,大姐夫来回蹿多少趟,我吃得不忍心。

好在他们有盼头儿。正月大姑姐就满怀憧憬,说吃上食堂就好说了,早晨喝碗糊糊儿糊弄糊弄,晌午吃食堂,剩下点晚上馏馏就中了。

食堂在村后沿街,离大姐家一里路。门口停满三轮,脚蹬的,电动的,都是吃饭老人骑来的。屋里还有五六个老年助行车,是那种走路能推着、累了能坐着、座下带兜子的样式。有俩大姨没坐食堂的椅子,直接坐着自己的助行车吃。

食堂干干净净,铮明瓦亮。吃饭打卡,打饭的大姐拿着手机一个个对着脸刷。饭是白面卷子,菜是萝卜丝黄豆芽炖五花肉、油皮炒韭菜。往家打的每人俩卷子,在食堂吃的不限量,管饱。村里吃饭的老人六十多个,往家打和当场吃的各占一半。


吃饭的老头儿找老头儿,老太找老太。一张桌上脸对脸坐了四个老太太,边说边吃,低声私语,不时有笑声传出。大姑姐说她们都没老伴儿了,一个人在家吃大鱼大肉也没味儿,凑上块儿吃块咸菜疙瘩都带劲。

大姑姐不吃咸,油皮炒韭菜她用水涮了涮。萝卜丝炖豆芽我吃嫌烂,他们说正好。俩人的份儿我们仨也没吃完,我和大姐夫一人半个卷子,大姑姐一个,剩了俩,菜也剩下不少。大姐夫上午买了一块豆腐,说晚上再熬两碗稀饭就够了。

老人们吃饱了也不急着走,坐在桌边,慢津津地说话,笑吟吟地等着老伙计。我说吃食堂多好啊,有做伴的。大姑姐一笑,说人老了就像小孩儿,吃顿饭也得一块儿,一块儿去,一块儿来。是啊,老年食堂解决的不止是吃饭,还有年老的寂寞和孤单。

吃食堂的亲戚不光大姑姐,还有老公的大妗子和二姨。

大妗子和二姨在高兴镇六合村,都是自己过日子。大妗子今年八十五,说一个人的饭没法做,做一点就吃不了。二姨八十,股骨头坏死,腰也疼,站不起来,两手扶着小凳子在地上蜲(Wēi,方言,指身体紧贴地面缓慢移动)。说冰箱里东西有的是,就是做不了。她们都有儿女住在村里,可打工的打工,看孙子的看孙子,各人一肚子心事,不可能天天蹲在跟前伺候老祖。去跟着儿女住吧,一大家子,话多了少了难凑付,咸了淡了又吃不到一起。人就这样,越活越独,还是蹲在自己的小窝里最舒服。

可吃饭真成问题啊!

多亏有了老年食堂。


六合村是六个自然村合起来的,食堂在王家岭,大妗子和二姨在北家沟。到了晌午,大妗子骑上电动三轮,去拉着二姨,姑嫂一起去食堂吃饭。食堂饭菜定量,她们吃不完,剩下的晚上温温吃。其实她们可以找人捎饭,但俩人都愿自己去,去见见人,赶赶热闹。到食堂吃饭成了老太太们每天的头等大事,临去还得照照镜子,换件干净衣服,打扮到她们最满意的样子。

八十多的嫂子拉着八十多的小姑子去吃食堂,秋阳耀眼,山村静谧,三轮缓缓,这个画面很近又飘远,让人心酸又温暖。

妹妹的公公也吃食堂。

妹妹公公在南湖镇盛家代疃村,八十二了,前年得过脑梗,仅能自理大小便。妹妹在城里做小生意,虽然搬回去住,但早晨七点出门,晚上八点摸门,早晨把公公的午饭做好放在保温里,晚上回家看看,饭菜经常原封未动。妹妹说她公公神活。我说要么你做得不好,他不爱吃;要么你做得单一,他吃够了。妹妹很委屈:“我忙得自己都吃不上饭,哪有空儿给他做呃?”

岚山区的食堂真馋人,其他区县有条件的村庄也纷纷建了食堂。盛家代疃属东港,去年自筹资金,南湖镇又补贴一部分,也建了老年食堂,全村一百多位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中午有了饭吃。

妹妹公公走不去食堂了。他一个老侄子是光棍儿,有时吃完给他捎回来,有时打回来爷俩一起吃。


热饭热菜,天天不重样,还有人陪吃,老爷子饭量渐长,脸上越来越好看。有晚妹妹给我打电话,嘴里呜呜啦啦地吃东西,说中午食堂大包子,梅豆猪肉的,一人五个,公公给她留了俩,真好吃。

好事长腿,日行千里。我老家人听说日照有老年食堂,吃饭不花钱,都问我:“真事儿?”我说那还有假?他们馋得咂咂嘴,说:“多咱咱这里也这样呃?”

人生实苦,老苦尤甚。传统养老靠儿女,但社会发展至此,老传统难以为继。所幸这些年养老有了新眉目,年满六十岁政府发老年补助,虽然不多,但足够买油盐酱醋,年龄越大越增数目;小病小灾有医疗保险,大病大灾还有单独救助。可以说,在经济上,绝大多数老人都不依赖儿女。老人们很感激:“靠儿靠女,不如靠党和政府!”

但当老到一定程度,他们又面临其他难题,比如吃饭,就是个大困难啊!

我老家没有老年食堂。三姨今年九十七,俩儿俩女,俩儿媳都是四十多岁去世,撇下四个孙子孙女三姨帮着照顾。三姨上了年纪,吃碗可口的饭菜都指望邻村的大闺女。可是这个大闺女前年突然去世,小闺女远嫁威海,孙子孙女都住在城里。如今三姨大儿子七十四,二儿子六十四,平时打工各人自己吃,农忙都得老娘做着吃。三姨说她真是做不了饭了,连个饽饽也蒸不好了,不是蒸不熟,就是烧得焦糊。

中秋我去看三姨,她正做饭,只馏了四个干巴馒头。我说怎么没有菜?三姨说今年的菜死贵,都忙得没空儿买,就着咸菜吃就中。又嫌我给她买东西:“不用挂牵我,你三姨有钱呃。”我问她有多少钱?她神秘兮兮地用指头比划着,一脸骄傲:“还有这个数儿。”


这几千块钱是她攒的老年款和过年过节孙子孙女孝敬的。我装作很吃惊,说你有这么多钱还不快买着吃?三姨瞅了我一眼,嫌我不过日子:“都吃完了还中?”然后叹口气:“唉!你三姨不能赶集下店了,有钱也花不出去了。”

很多农村老人都这样,腰里多多少少都掖着一卷子钱。从苦日子熬过来,有钱他们也不舍得花,走不动做不了了,攥着钱也没本事花。

从三姨家出来,我一路开车一路哭,不由自主。三姨这样的老人最需要老年食堂啊。他们不计较饭菜孬好,只要现成,让他们安心吃饱。

多么希望日照的老年食堂能够全省全国推广。我当然知道政府不易,但养老真的是社会性问题,政府不牵头不组织,很多老人就只能瞪着眼挨饿受苦。

父母为子女奉献一辈子,子女养老天经地义。当下大部分老年食堂都是免费吃,少部分个人象征性地花一块钱,村集体和地方财政承受很大压力。我婆婆和我母亲都已失去做饭能力,婆婆由儿女轮流伺候,母亲跟着我三姐吃。说实话,伺候她们不容易,三四代人口味也很难调和统一。如果她们能有老年食堂吃,即便费用由我全负,我也拍手叫好,一万个愿意。

爱从来下行,很少有人照顾父母像照顾子女。国情限制,养老问题政府只能托底,子女必须付出。这就需要探索建立一套社会和个人有效联动的保障机制,真正做到“老有所依”。

明年我就五十了,不觉也老了。多么希望当我老到懒做饭、做不了饭,老年食堂还开着,而且越开越好。吃完饭,不用洗锅不用刷碗,不用这里抹那里擦,更不用愁下顿吃什么,和大姑姐大妗子她们那样,呆在熟悉的地方,和老熟人自在地耍耍。

多好啊!



来源:日照日报  图片:文中部分为资料图编辑:丁晓丽审校:张珊责编:王宗敏

推荐阅读

殷美根被逮捕!

倒计时!5000元大奖等你来拿!

注意!日照正在严查!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

尽在“日照日报视频号”

欢迎关注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